苦行僧谁唱得最好听「娱乐圈里少有的苦行僧最具职业精神的唱跳艺人非他莫属」
如果问,在大多数音乐只能通过短视频和影视剧传播的当下。
还有哪位歌手能坚持专辑这条路,保持固定的发行频率。
张艺兴一定是其中之一。
比如这几天放出的新EP《东》。
飘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单曲《三昧真火》。
还是延续他一贯的国风路线。
都知道国风不好搞,很容易误入机械堆砌中国元素的歧途。
但听听张艺兴的这首新曲。
传统乐器如琵琶,萧用了不少。
但它们既各司其职,又能和谐统一于整首歌曲的意境之中。
共同搭建出敦煌大漠般恢弘苍凉的空间。
这种超越听觉体验、画面感十足的电影感,是张艺兴的音乐一直以来带给人的感觉。
唱腔上也别出心裁。
低吟的唱法,营造诵经念咒般的听觉效果。
如同苦修的僧侣,在具象为三昧真火的种种磨难的炙烤下。
仍旧定力十足,摒弃一切干扰,专注诵自己的经,悟自己的道。
以歌咏志。
专注,不仅是歌曲里的“我”,也是张艺兴本人的人生关键词。
但,又不仅止于此。
也许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年少出道的张艺兴,今年已经30岁了。
从韩国培训时期算起,他已经在唱跳这一领域耕耘了十多年。
如果说,“专注”形容的更多是一种即时状态。
而持续多年做一件事的专注,则更像是一种精神力上的“拙劲”。
张艺兴,正是如今内娱少有的,善用“拙劲”的人。
“拙劲”听着似乎不够讨巧。
但难得的,正是这样一股稳扎稳打的劲。
在这一点上,张艺兴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做人做事上的 “一根筋”。
认准的路,便义无反顾地往下走。
很明显,张艺兴长的这根筋,全用在唱跳这件事上了。
哪怕已经成长为成熟的艺人,仍要自虐般练习。
在事业上自我要求比较高的艺人,往往更执着于,能不能更好。
这类艺人往往有一个特点——
抠细节。
还是以这次新专辑为例。
先导MV虽然只有短短40秒,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看得出,是张艺兴的精心编排。
比如这个一闪而过的画面。
是出自敦煌壁画的《鹿王本生图》。
讲述释迦牟尼成佛路上经历的磨难,以及他对本心的坚守。
这也是张艺兴想通过这首歌传达的:
尽管受到外界的误解,但自己对于音乐的坚定信念,始终不变。
不光做专辑如此,在其他事情上,他对自己也很“苛刻”。
上张专辑《莲》的舞蹈中有一个Krump的动作,他练了很多次,却怎么也跳不好。
来源 | 公众号《NeedAYeah》
不难看出,他在意的,并非单纯某一个动作拿不拿得下来。
而是这个动作背后反映出的,他在舞蹈上的进步空间。
合格,但还不够好。
这是任何一个对自己专业有追求的人,都无法忍受的。
因此,张艺兴特意跑去找专业的老师,不断练习这个舞种。
硬是用短短半年的时间把它死磕下来。
苦练的结果,是成为这一舞种的“代言人”。
还得到专业舞者的认可。
得到中国Breaking第一人汪坤炅的称赞
和在一个领域纵向钻研的歌者和舞者有所不同。
唱跳艺人,能力上本来更要求横向上的广博与全面。
它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但不一定非得精深。
可作为一名唱跳艺人,张艺兴偏偏要用垂直领域最专业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精进自己的技艺。
唱跳就像一根隐形的线,始终在暗中牵引着他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但,若空有目标,却无持续的、强有力的行动跟上,恐怕只能沦为空谈的白日梦想家。
还好,他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样的?
果断干脆,从不花太多时间在犹豫纠结上。
想做什么事,说做就做。
24岁的他曾在自传里给自己设立了30岁开音乐公司的目标。
去年,不到30岁的他,公司已经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
行动力强,目标也明确。
不过,能被称为“一根筋”的人,绝不仅止于有目标,善行动。
而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客观环境也艰难的狭窄境况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意孤行地去行动,去拼闯的那股劲。
行动,是他跟世界对话的方式,让他在其中找到自我。
因此,行动派的人往往都敢想敢做,不过多在意能不能成,干就完了。
虽然“敢想”这一点,有时会给他们招来一些诸如“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嘲笑。
就像张艺兴那句著名的“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
乍听确实有种话说大了的天真。
但行动派的关注点,其实不是“想”,而是“做”。
看看张艺兴的后续行动,发专辑,做音乐,练舞练唱,都是在朝自己想走的那条路发力。
内娱没有唱跳艺人的发展土壤,那就干脆自己做制作人,创造舞台。
6年出了5张专辑。
他不害怕完不成目标被打脸,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行动,能带他走向哪里。
用“移山”的精神,将宏大的目标变成手中一块土一块砖的微小行动。
哪怕只进一寸,也有进一寸的欢喜。
拥有“拙劲”的艺人。
往往就是将力气使在这些看起来有点“傻”,有点“笨拙”的道路上。
他们的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也许还会受到“无用功”的质疑。
可成事本就不易,有用无用,不到最后,谁也无法妄下定论。
倒不如专注眼前该做的事,路虽枯燥,却自带一种朴素的生命力。
静水流深。
回顾他这些年的发展,正是靠这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拙劲”。
虽然不似其他艺人拿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剧本,但他的路子却一直走得很稳。
别小看了保持“拙劲”的难度。
在五光十色,处处是诱惑的娱乐圈,能沉下心做事,十几年如一日过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
这背后需要对自我的高度约束和管理。
《仅三天可见》曾经跟拍过他的日常。
发现他不是在练习,就是在去练习的路上。
演唱会排练了几个小时之后,他还要赶去上小课,一刻都不停歇。
自律甚至已经成为刻进他骨血里的肌肉记忆。
对于工作,他一直保持一种紧绷感。
一天不练就浑身难受。
只有练习,才能给他内心带来安全。
如果说,人生是一辆行驶中的列车,那张艺兴的那辆,一定是最稳妥的,永远不会脱轨。
他把自己活成了最具职业精神的唱跳艺人。
从身材管理到形象管理,从未敢松懈。
明明时间表拥挤到没有一丝缝隙,却从未在镜头前显露疲惫。
这种“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拙”,在浮躁的、变化很快的环境里,无疑是少见的。
尤其是在本身就缺少唱跳舞台的內娱,很多唱跳歌手都经历过摇摆和探索。
演戏也好,综艺也好,最终都找到了各自的领域发展。
但张艺兴却是少有的,始终坚定自己的唱跳主业的艺人。
他的注意力就像指南针,尽管存在偶尔的偏离,但永远会指向既定的方向。
比如他这么形容音乐和影视与他的关系。
背后的根源,除了性格中自带的执着,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之外。
也许还需要从他的过往经历中找找答案。
故事听过很多遍。
无非就是早期训练生涯十分刻苦。
每天练习十一二小时,汗水打湿五六件T恤。
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却少有人提到——
因为当时的他,面临着的,是生机几乎渺茫的“绝境”。
努力,是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演艺圈的路有多狭窄,人尽皆知。
机会就那么多,但新人一却茬茬往外冒。
普通家庭出身的张艺兴,没有任何可以兜底的东西,一旦失败,就是彻底的失败。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他,究竟经历着怎样的不安与焦虑。
没有后路,出道于他而言,是只许成功的孤注一掷。
别无所依,只能靠努力搏一把。
不留余地训练自己,才有机会破局。
他就像深埋地下的种子,靠自己的“拼”,生生顶破厚重的土壤。
这其中的曲折与艰难,三言两语无法尽诉。
因此,哪怕现在的他,已经手握一定的成绩。
但曾经深切品尝过的来之不易的苦涩滋味,使他更珍惜此刻握在手里的一切。
心理上,他对舞台始终保持的信徒般的虔诚。
节目中的他,对待专业永远是正经的,严肃的。
眼见选手们没训练好就被赶鸭子上架拱上节目。
他不愿粉饰太平,而是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
因为在意,所以无法等闲视之。
任何事情都可以随便,唯有舞台不行。
行动上,他笃信努力的作用。
埋头苦干,片刻不停。
虔诚与努力,共同构成他身上“拙劲”的来源。
曾经那个缺乏安全感的男孩,抱紧了努力的大腿。
努力去做事,成了他治愈不安的良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