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火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侮辱和亵渎我们不该被套路
隐入尘烟火了,到处都在谈论这部小制作感人电影,都在为真情实意讴歌,但是这部电影的火,笔者认为却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侮辱和亵渎。
一部电影上映五十多天,毫无波澜,几乎没有人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但是就是因为入围了老外的电影奖。
各种报道美誉纷至沓来,很多崇洋媚外的洋奴才们一看都入围国外大奖了,在他们的眼里老外说好那就是真的一定好,所以纷纷冲入电影院。
这部电影一开始的火不是因为电影本身口碑的发酵,制作的精良,而出现现象级的爆款,仅仅只是因为外国人说它好,国内一群媚外人士才走入影院,出现的口碑发酵,出现爆火。
最令人感到气愤和可悲的,并不是西方人士真的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它满足了西方人士丑化摸黑中国的需求,满足了他们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中国就该是贫穷落后自私愚昧。
这些年美西方对中国的围堵变本加厉,不论经济军事还有文化艺术,能进入西方电影奖的基本上都是描写中国农村落后贫穷的苦情片。
在西方人眼里只有拍中国贫穷落后愚昧苦难,才能体现艺术的真善美,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年我们出了很多的优秀电影,比如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战狼等等,但是这些国内非常成功的大片,在国外所有大奖中别说获奖,连入围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美西方见不的你好!
这部电影我觉得不该火最重要的三点:
1.四不像的电影风格。
2.完全脱离实际,言过其实的自私和人情的凉薄。
3.毫无波澜的无限悲情。
下面我就一一进行解读,大家看看是否在理。
四不像的电影风格说它是电影吧,它满屏口语化的对话,所有人都是地方方言,大量素人毫无演技。
说他是纪录片吧,但是海清又是专业演员,电影本身又有一些电影的拍摄特效技巧在里面。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不像,你需要纪录片的纯粹,他悬在哪里。
你想要电影的演技,但是又感觉像直接进入了西北农村,大量毫无特点的直白大白话,听的人掉鸡皮。
完全脱离实际言过其实的自私和人情的凉薄这一点也是我最不喜欢和极其反感的重要原因,觉得它不配火的重要原因。
我是农村长大的走出来的山里娃,同时家里也有几个甘肃的远方亲戚,实际情况和电影里面演的差出天际。
在真实的甘肃农村,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一家人盖房子左邻右舍一定会帮忙,关系好多帮几天,关系差点可能少帮几天,更别说亲兄弟姐妹,基本上都是从头帮到尾。
村里面有些人品不是特别好的,大家看见了也会搭一把手,尤其像马有铁这样的可怜人,大家更会帮衬一把,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盖房子全村人帮忙,从头盖到尾。
农村人兄弟姐妹多,为家里的事情,分家产的时候闹点别扭常有的事情,但是像电影里面演的如此尖酸刻薄,实在难以恭维。
西北是穷,但是2010年新中国的甘肃不可能穷到连个鸡蛋都吃不起。甘肃农村普遍家家养鸡养猪,吃个鸡蛋肯定不会电影演的那么悲情。
这部电影如果将场景放在七十年代,哪怕八十年代都会合情合理很多,但是放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很多地方严重背离实际
苦难可以被接受,但不要放大苦难,人性虽自私,但不要放大凉薄。
毫无波澜的无限悲情。我很反感消费底层人人的苦难,就像前一阵很火的的二舅一样。
电影本身客观讲,个人觉得谈不上多么精彩,主要就是往死里打悲情牌,够苦够悲戳泪点。
因为太悲了,一般人泪点肯定扛不住,你哭了,自然评价不会太差。
其实一部电影让人哭并不难,难的是让人哭中带乐,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底层人的苦难可以演,比如《我不是药神》就演的非常成功。
一群实力派演员,深刻的刻画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喜怒哀乐,纠结,惶恐,悲伤,喜悦,兴奋,希望,悲伤...
但是,在隐入尘烟里面看不到,看到的只有苦难,只有悲凉,无底线的一直打悲情牌。我很反感这种无底线的消费普通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隐入尘烟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是主题终究还是在呼吁真善美,这一点值得肯定,同时也给国产电影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更多的导演去思考,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搬上荧幕,而不是靠入围一个西方奖项,搭上摸黑中国的顺风车而走红,通过完全脱离实际的放大底层人民的凉薄,消费普通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隐入尘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