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影片「建国后电影的配乐变化营造出旧城的拆毁与想象式建构两形态」

时间:2023-05-19 05:28:30阅读:4417
旋律曲式与配器转换对于观众而言,电影配乐是仅次于台词对话、最不容易为人忽视的声音存在。从有声片初期的西洋音乐泛滥到后期独特风格的形成,配乐不仅可以彰显主题、渲染情绪,更能记录不同年代审美取向、文化风潮…

旋律曲式与配器转换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配乐是仅次于台词对话、最不容易为人忽视的声音存在。

从有声片初期的西洋音乐泛滥到后期独特风格的形成,配乐不仅可以彰显主题、渲染情绪,更能记录不同年代审美取向、文化风潮的变化。

建国前,我国的电影配乐以民间小调和革命旋律为主,彼时,电影中的城市属性尚未成形,但与充满左翼电影歌曲的、描写乡镇生活的影片不同,涉及到城市的情节内容已会伴有时尚大方的西洋爵士乐或古典轻音乐;

新中国成立初始,在大量革命战争题材作品的影响之下,北京城市电影也带上了浓重的倾向色彩,此时,艺术创作者在编写电影配乐、主题曲时所重视地多是旋律和歌词对民众的感染及号召能力。

因此,这些曲子往往旋律简单、情绪饱满、易于传唱,所编写的歌词内容大多也符合大众的文化水平,力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高度重合,引起人们的共鸣。

1950年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民主青年进行曲》中,由著名作曲家黄准、雷振邦联合谱写的管弦插曲便是典例——影片主题曲和插曲均带有明显的红色风格,其节奏强劲有力、旋律朗朗上口、配器设置刚柔兼济、和声布局张弛有度;

而同一时期的《姊姊妹妹站起来》、《龙须沟》、《停战以后》等片均风格类似,在对革命胜利的歌颂和对英雄的赞美中大力宣扬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电影界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和情怀。

改革开放后,艺术创作者终于从长久以来的题材风格限制中跳脱出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北京城市电影中的配乐逐渐开始显露出其独特的“京味”特质。

这种特质一方面传承于传统的京剧戏曲,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编曲层面的民族性和先锋性。

以影片《夕照街》为例,该片的片头片尾曲均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编写,相比起革命时期大量的管乐和打击乐,《夕照街》的配乐以传统弦乐为主,单弦、二胡、扬琴等乐器的加入让音乐的整体风格与前一时期的热血激昂形成鲜明对比,而旋律中所带有的京剧韵味又使其与北京城的氛围基调相契合。

西洋乐器如萨克斯、钢琴、小号等同样是此阶段创作者们追捧的时尚。

随着城市发展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以萨克斯或钢琴的优雅音色来象征社会的新面貌。

如《珍珍的发屋》中,作曲家马丁就将萨克斯作为片头曲最主要的旋律音色,而《混在北京》、《青春无悔》等片又不约而同地在观众耳边反复奏响优美、和缓的钢琴曲,提醒观众新时代的到来。

“新北京”时期的中后期,摇滚风格和流行歌曲的盛行让城市电影音乐再次迈入全新阶段。

针对前者,除摇滚风格自身编曲中带有的创新性和先锋性以外,彼时的电影创作者也开拓出了更加复杂、更具有新意的配乐使用手法。

譬如,为了刻画出90年代初期兼具传统和现代力量的京城特质,导演张元在处女作《北京杂种》中曾以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来隐喻不同的城市空间——每当涉及到故宫、旧城墙等象征老北京的场所地域时,电影中响起的音乐就以扬琴、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为主;

而在展现消费时代的新北京时,用来搭配大厦楼宇和熙攘人群的音乐就变成了节奏感强烈、反叛意味浓重的京味摇滚。

不过,摇滚乐终归是亚文化圈层艺术,在当时,更多电影创作者和音乐人仍然选择以流行音乐构建群众耳中的新北京。

例如,《爱情麻辣烫》的导演张杨以《亲亲我的宝贝》(周华健)、《把悲伤留给自己》(陈升)、《到处乱走》(刘若英)等多首歌曲来引导观众迅速获得情感共鸣。

而在冯小刚导演的系列作品中,大量出现且占比越来越重的流行唱段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幻想,也让北京这片土地愈发浪漫和理想化。

当代城市电影时期,作品中的配乐基本延续着上一阶段的创作范式,不过,由于电子乐的诞生和风靡,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将这种数字化的时尚效果与大都市的国际化氛围相匹配。

其中,一些影片如《非诚勿扰》、《杜拉拉升职记》等的创作者选择以正向对应的方式,用电子化的欢快和强节奏感渲染现代京城的迷人和眼花缭乱,而另一些创作者则借着电子乐扑朔迷幻的特质来外化都市人内心的躁动和迷茫。

如在李玉执导的影片《苹果》中,略显失真的电子效果器无不渲染着北漂主角内心的无依无靠,而类似木质敲击的先锋鼓点更是让大城市中的生存压力深入人心。

发展至此后,北京城市电影音乐的变化就不再仅限于风格旋律和乐器设置,随着越来越多先锋设计集中爆发,片中配乐的编曲和创作手法都在慢慢发生着质的变化。

乐曲乐段与音响混用

相比起早期较为单一的音乐使用,九十年代之后的北京城市电影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设计手段。

一直以来,与犯罪、战争、科幻、动作等类型不同,秉承着写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城市电影中较少会出现特殊音效和冲击感强烈的听觉编排。

但是,随着商业题材的发展、电子乐的流行和“声音设计”理念的引入,城市电影不再一味追求真实感,而是开始利用多元化、风格化的视听手段,试图展现当下或前卫时尚、或优雅浪漫、或青春迷茫、或孤独混乱的时代色彩。

音乐编曲方面亦是同样。风格化初期,第六代影人开始在作品中呈现出音乐与音响混用的趋势——《十七岁的单车》中,为渲染嘈杂城市中个体的孤独,导演王小帅不止一次将音乐与街道上的车辆人群音响融为一体。

如影片27分20秒处的音乐段落中,和缓悠长的电子音效为此时的场景奠定下悲伤、迷茫的基调,紧接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和拥挤、急促的脚步声此起彼伏。

而混乱人群从画中穿行而过后,恰时响起的萨克斯仿佛又呼应着汽车喇叭的音色,以更加悲伤、动情的旋律衬托出主角小贵丢失自行车后内心的落寞、委屈和不知所措。

当代阶段来临之后,电子效果器的加入进一步扩展了电影配乐的表现力。

仍以2007年的影片《苹果》为例,同样是和《十七岁的单车》类似的街头场景,《苹果》片尾处的配乐却不仅仅是悠扬、悲伤和迷惘。

乐段中,效果器为单音旋律增加了回声质感,其尾音所附带电子变形效果带来略微不适的听音体验,让观众从中体会出主角内心的扭曲和挣扎;

乐曲最后,近乎失真的粗糙音效又给人以锋芒毕露的警醒感,似乎在提示观众北京城中的危险和无力无处不在、深不可及。

最近十年的北京城市电影中,一些导演和声音设计者开始使用电子合成器和电子数码程序,创造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音乐音响。

如影片《滚蛋吧!肿瘤君》中,为了与主角熊顿的漫画家身份相呼应,声音设计师将游戏般的音效与电子音乐融合到一起,以音效编织旋律氛围、以音乐衬托节奏动作,从而创造出一个想象世界中的自由浪漫之城。

只不过,类似手法在当代影片中已经较为流行,通过此般聆听,观众难以清晰分辨故事的发生地,而当代阶段的北京城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同质和无名。

总而言之,城市电影发展至今,时代感强烈的历史音乐、衬托不同情绪的大小调音乐、和画面形成反差的情绪音乐、电子效果下地域文化渐失的音响音乐等等,现在都已十分常见。

旋律之间,电影配乐和主题曲所指向的年代氛围和主题刻画都回响在电影声场之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为影片定义出新的音乐时代感。

#头条创作挑战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