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人次才是解开电影行业之痛的扣
其实做电影和做酒店逻辑是一样的。今天有人住你就挣钱,没人住你就不挣钱。这和你定多少钱的价格没关系,只要没人就不挣钱。电影其实也是一样,我们这两年电影的票价越来越贵,平均票价2020年到2022年从37元涨到了40.3元又涨到了42.1元,但是我们的上座率从8.1%下跌到了7.9%又跌到了5.8%。
票价上涨从商业逻辑上是没错的,我管你做的是熟客还是新客,只要总价在就行。但是如果我们的产品没办法支持票价上涨,这个熟客生意就会有问题。今天我们先不讲内容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不是靠讲可以解决。
我们电影产业如果形容成一个桌子的话,那坐在这个桌子上的一共是四个角。一个是主管部门,因为电影是宣传工具。一个是出品方,是给电影投钱并且要通过电影挣钱的生意人。一个是导演,它的生杀大权在主管部门手里,它的钱来自于出品方,但又要进行自己的自我表达,并且想要从观众手里挣钱。最后一个就是观众,花钱买票的人。
对于主管部门,电影的定位是宣传工具,这个工具有人用才是工具,没有人用那就不是工具。所以一个几百亿的市场,票房可以没有,但是观影人次不能没有。没有人用这个工具,它的功能就丧失了。至于你是一块钱还是一百块钱,其实是看你的能力,对他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业内人常常说内容为王。好内容挣钱,烂内容不挣钱。我们先抛开大环境,观众其实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就一个:好看还是不好看。好看,我就花钱,不好看我就不花钱,很简单的逻辑。但是长期不好看的内容一旦让观众失去了继续坐在这张桌子上的耐心,那我们想把观众重新请回来的代价可就太大了,这可不是票价高几块钱和低几块钱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电影院首先得通过快销品先活过来。我们每一张票要分成几份,影院能拿到一半多一点。但是观影人次少了意味着买票的人少了,那分的自然就少了。可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做出改变,还指望着明年票房是300亿还是400亿,那8万块银幕想要活下来基本没戏。
从方法上来说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够保障大规模的上座率。之前我提出过“超级影院”这个概念,先看电影后付费,希望电影院可以改革自己的会员制。你要觉得电影好看,你本来也应该买票,你就买。你要觉得不好,那你可不可以给一半。你要是觉得特别不好,浪费我俩小时,你出来以后写两段真实感受,你可以不给钱。
前提是你得是电影院的会员,首先是影院对于你过去观影行为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是如果你连续三次都是捣乱,你就拿不到票了。现在的AI系统管理这些问题,实在是太容易了。这样是我认为可以保障观影人次达到最大化的方式,我在AMC不离开我就敢这么干。
但在国内, 目前首先是体制不支撑,其次是行业胆量不支撑。但是如果我们电影行业已经到了一个谷底,那么不破不立可能就是唯一选择。对于我们业内来说,干与不干不是选择,干的好与不好才是选择。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去看电影,全场就我一个人,我还拍了一段视频给同事。我隔壁的女孩更绝,她买的票是下一场的,来早了就和门口的人商量说能不能看这一场。检票的说:可以,只要你不坐他腿上,坐哪都行。
我们电影有如此好的基础设施,一个人看和五十个人一起看,它的边际成本是零。我们何必这么空着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