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故乡「刘洪浩他乡故乡」
——试探三线遗址保护与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这是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对一位来自上海的三线建设者的采访实录,在讨论本文的话题之前,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我就是也挺困惑自己的身份的,到底是四川人,还是上海人?因为我父母亲是上海人,等于初中毕业之后,又回到上海生活。两头都生活很长时间,我虽然是上海的身份证,上海的户口,可是你说四川锦江厂没有了,这个确实是我的故乡,生我长我的地方。可是这个地方没有了,我回不去了。两头哪里都做不成,就是身份挺漂移的。”
他的名字叫姜晓星,是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的子弟,小时候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成都支援三线建设,工厂破产后最终回到出生地上海生活。然而在他的内心,却一直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属。他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许多三线建设者内心的困惑,或者说是一种选择的艰难。这样的感受贯穿于《大三线》一片调研采访的全过程之中。
2014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开始组织拍摄大型十集文献纪录片《大三线》,以此为三线人留名,为三线历史存证。
在《大三线》一片前期八个月的调研和第一阶段拍摄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摄制组先后采访了五百余位三线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包括二代和三代)、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以及三线城市的管理者、三线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等相关人士。通过调研和采访的切身体会,我们深深理解了姜晓星们的感受,也由此得出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希望以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了解到的三线人所思所想,为三线建设遗址保护提供一种视角、一个思路——
从三线建设伊始,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山东、河南等十几个省市的几百万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在这之后国家相关政策又为广大建设者解决了家属到当地落户、安排工作、入学等,由此与三线建设相关的人口达到了上千万,几十年后,当年的三线家庭繁衍生息,这一人数保守估计也应在一亿人以上(因在这方面上午权威统计,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三线省区人口基数做出如上估算,不准确之处还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机构指导斧正)。因此,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应该是三线遗址保护开发需要关注的人群。因此,在《大三线》开拍前,对方案进行了临时调整,增加了一集“三线遗存”,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解读三线人关于故乡、他乡的身份认同。在很多三线人的精神世界中,出生、成长的故乡和参加建设的三线地区是内心当中两种不同的情感。一边是故土难忘,一边是奉献了青春、终身甚至是子孙的老厂。用姜晓星的话说,原来父辈生活的大城市就像一杯咖啡,而老厂所在地是一杯白开水。在这两地之间,既有基本的区别,又有一种内在的牵连。因此,在开展有形的三线遗址保护的同时,是否可以将三线人这种内心的情感以物质或文艺的形式融入其中,让咖啡和白开水有机融合,使这些建筑遗址更具生命力。
同样是成都锦江厂的后代,陈馨虽然已经是第三代人了,但是她对老厂的情感也依然热烈。虽然她已经离开了丹景山下的那片厂区,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成都,而且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锦江厂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存在。“每次同学聚会,我们都要回到老厂区看看,看我们当年的幼儿园,看我们的学校,我们可能是对最后一代对锦江厂还有这种情感的人了”而在不远的丹景山下,就是她外祖父的坟茔,从江南支援三线建设的老人当时留下这样的遗言:就把我埋在丹景山上,我要时刻看着自己建设的工厂。
通过以上的拍摄见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三线遗址的建设保护过程中,是否可以引进味觉记忆的概念?摄制组在东方汽轮机厂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职工食堂常年在售卖哈尔滨红肠(该厂是哈尔滨和上海俩家单位包建的)来自哈尔滨的三线职工和他们的后代都在排队购买。而在贵州的六盘水,街头都可以找到纯正的东北菜馆。这是三线建设者留给当地的一种家乡情结,亦是三线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展现。在三线遗址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纳入其中。
二、在很多三线人的眼中,老厂是寄托他们内心情感的地方,有的甚至比出生的故乡在心中占比还要重。在采访之余,很多人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现在很多老厂要再利用,搞遗址保护,很好,但是有些开发机构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却将原来的厂房、生活设施变得面目全非,他们的内心难以接受。在他们的情感中,希望看到记忆中熟悉的老厂,在那里有他们的回忆,也会让很多外来者到、感受到当年的生活。基于此,是否可以在遗址保护开发的同时,考虑最大限度的保留工厂原有格局?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体验式旅游的概念?例如可以保留生活区的宿舍原貌。将其内部改为三线时期风格的旅社,将原来的职工食堂变为对参观者营业、子弟校里不定期的请游客进行当年的课堂体验等等。这样既可以让三线人的情感在这里寻找到归宿,又可以让其他游客感受到三线时期的生活,成为遗址旅游中一处风景,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
三、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引进不定期的活动,以使更多人关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例如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曾经组织了一次百人重返老厂的活动,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只为看一看当年生活的地方,见一见那些熟悉的面孔。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年都在三线地区不定期进行着。例如陕西华商报的摄影记者李杰,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的老厂图片,并以此为主题编辑了一本画册,成为很多三线人争相阅读的热门图书。
《大三线》一片已经和观众见面礼,后续我们希望和有关部门沟通,计划举办每年一届的以三线遗存为主题的纪录片或者电视节,若这一想法可以实施,相信会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三线人精神家园的探寻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此外,还有一些机构计划拍摄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影视剧,对于三线遗址保护利用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以上仅是根据纪录片《大三线》的采访拍摄得出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周之处还请相关专家学者斧正。
作者简介
刘洪浩,男,1974年生,内蒙古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曾先后就职于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导演、制片人,该片获得201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奖以及2015年金熊猫国际电视节长篇类优秀奖;央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总制片人、执行总导演。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关注三线人家,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