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安顺「贵州文化老人|徐霞客列传安顺城记选篇寓旅列传」

时间:2022-08-17 22:39:55阅读:1897
【寓旅列传】徐霞客列传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万历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出生在南直隶江阴县马镇南旸岐。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

【寓旅列传】

徐霞客列传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万历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出生在南直隶江阴县马镇南旸岐。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霞客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十五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蔵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十八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二十一岁的徐霞客辞别母亲和新婚妻子开始出游,此后三十年,足迹遍及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留下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十一岁的徐霞客来到贵州。三月二十七日,从独山入黔境,四十一天后从普安州(今盘县)出黔地进入云南。同年八月,为考察南盘江源流,又从云南罗平折回贵州黄草坝(今兴义),四天后重返云南。共留下约三万五千字的《黔游日记》传世。

徐霞客进入原安顺府境是四月十八日,一路西行,前后七天,经过安顺府属平坝县、府亲辖地(今西秀区地)、镇宁州、永宁州(今关岭)的三十五个村庄、城镇、哨站,考察了四十一处山峰、岩洞、河流、溪泉、道路、桥梁、寺庙道观等,四月二十五日离境过盘江往安南(今晴隆),旅程约一百四十公里,写下约八千五百字的游记。

进入今安顺辖区之前,徐霞客已入黔境二十二天。四月十五日抵广顺州(今长顺县)白云山,寄宿白云庵,得到住持自然法师的热情接待,在此停留三天。被白云山建文帝隐修遗迹所吸引,考察了白云山地貌特征,记录了巨杉、跪井、流米洞、圣泉,描绘了僧人傍泉结庐而隐的情景,玄色、白色诸猿(黑叶猴、白化猕猴)模仿人类朝拜寺庙佛像的奇异现象。

告别白云山,徐霞客将继续西行。按原计划,本拟“由广顺经安顺(今旧州)出普定(今安顺)”,取其道近。但因当时“安顺土知州近为总府禁狱中”,内乱发生,“两顺之间”多有盗匪出没,极不安全。因此,自然法师建议他改变原定路线,多行四十里,绕道平坝抵普定卫城(今安顺城)。徐霞客依议而行,选择了从广顺通往平坝的小路。

四月十八日,徐霞客从广顺白云山经贵阳马铃堡附近,从野鸭塘一带进入平坝县境,当晚至狗场附近,“无茅无饭而卧”。次日清晨起来,发现藏在盐筒中的路资被偷去,而窃银潜逃的人,竟然是自己在路途中见其可怜而收留下来的担夫王贵。离平坝尚有三十多里,找不到担夫,徐霞客陷入困境,只能同仆人抬着行李上路。

《黔游日记》记录了当天前往平坝的过程。一旦接触大自然,ー旦发觉这里的奇山秀水,徐霞客立即精神焕发,攀岩上壁,见险色喜,逢奇必探,往往是仆从一再催促才上路。考察了江清石峰溶洞、滴澄河(今羊昌河)、铜鼓洞北洞及南洞、洛阳桥,并兼及沿途的道路、河流走向等;留下了高峰山、圣泉(百刻泉)的记录。当晚,入平坝东门,“停担肆中”,饭后,即“坐肆楼作记”,连前日所历竟写了二千多字的游记。还不忘带上一笔:“肆小鲫佐酒”。

四月二十日徐霞客离开平坝,一路驿道平坦,沿途经过十多个村寨,行至阿若铺(今二铺)附近,考察了石佛洞,有记:“洞存九石佛,甚古。”傍晚从北门入安顺城,记曰:“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这是迄今对安顺城概貌最早的记述。

徐霞客行前对安顺建制的变化并不了解,误以为原安顺州(旧州)即府所在地。实际上早在正统间安顺州即已迁入普定卫城,并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为安顺军民府,与卫同城。但时人习惯上仍称其为“普定卫城”而不称“安顺府城”。徐霞客到镇宁后,才知安顺府治所就在普定卫城内:“普定卫城内,即安顺府所驻。余先闻安顺止土知州,而宦籍有知府节推,至是始知所驻在普定也”。以往徐氏凡经府城,绝大多数留驻,并遍访古籍名胜,查询资料,唯安顺例外,逗留时间既短,留下的文字又少,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

徐霞客进入安顺地区,留下的最有价值、最为光彩的文字是从镇宁开始的。这不仅因徐霞客在镇宁逗留的时间超过其他三州县,留下的文字最多,而是因为其探寻考察的对象和实际内容,所获取地理人文知识的价值,以及在文字表达上均堪称经典。这在整部《徐霞客游记》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篇章。

徐霞客的游历生涯,对山川风物的考察,信守一条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即敢为天下先,追求奇、险、绝。他的安顺之旅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印证。集中表现为一山、一水、一洞。一山为关索岭,一水为黄果树,一洞就是离镇宁城仅二里的双明洞。

霞客一生对岩溶洞穴的探寻描写可谓多矣,仅以过安顺七天计,就考察了野鸭塘溶洞上洞、下洞,江清二石峰溶洞,铜鼓洞北洞、南洞,石佛洞,双明洞,梅子关洞,鸡公背洞等。在诸多岩洞的记述中,双明洞是徐霞客情有独钟、精心雕凿的一块瑰宝。他用一天时间留连于洞内外,深为双明洞奇异的结构和气势所震撼,为之留下了一千多字的描述,比五百二十字的黄果树瀑布多出近一倍。在他笔下,双明洞融奇、绝、险为一体,精彩纷呈,难尽其妙。试举几例:一是双明洞有“洞外双明”和“洞内双明”。洞外双明:西洞门与东洞门相对,“一门而中透已奇,两门而交映尤异”;洞内双明:“北壁一屏,南界为门,北界为洞,洞门南临。此屏中若树塞,遂东西亦分两门,南向”,“此洞内之双明也”。二是山与水的交融。“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入大溪”。三是洞厅的奇绝。“洞顶高十余丈,四旁平覆如幄;而当门独旋顶一规,圆盘而起,俨若宝盖中穹;其下有石台,中高而承之。上有两圆洼,大如铜鼓,以石击之,分清浊声,土人诧为一钟一鼓云。”

如此聚山水洞壁林木花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在霞客之后,又迎来后人的不少赞叹,留下了“双明漏月”“门锁崤函”“宇宙奇迹”“洞天佳境”等诸多题刻。

离开镇宁州,踏上西行驿道。行至白水铺,“遥闻水声轰轰”,看到了陡坡塘瀑布。顺流而行约半里,来到白虹桥边,“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水之名不诬矣”。然更大的惊喜还在前面。按担夫所引,渡桥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这就是徐霞客为黄果树瀑布留下的最早的文字写真。这段平中见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大瀑布神韵的文字,此后数百年间已很难再有超越者,实际上已成为黄果树大瀑布最经典的形象标签。

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告別黄果树瀑布后,向大山深处走去。鸡公岭仿佛是这群山的门户,他上得“鸡公背”,接着翻越鸡公岭,但见“一道西南上,迤逦攀跻,竟无旁歧”“过太华哨,又四上岭,逾而西”,一幅气势磅礴的“山”的大手笔呈现在徐霞客面前:灞陵河峡谷自北而南排闼开去,“屏立如障”“互相颉颃”,东西两界一如刀切斧剁即成遥峰,怵然而立。峡谷底部“中有溪流,亦自北而南,下嵌壑底”。佇立在东界遥峰之上的徐霞客,又一次被这山的雄浑气势所感染。于是,徐霞客顺驿道直下谷底,“越关岭桥”“即向西拾级上”,开始攀越那仿佛云天遮断的关索岭。

走在关索岭峻峭的驿道上,已不仅是翻越脚下的大山,而是在追溯历史。在这西南边陲之地,三国时代关羽之子关索,“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驿道,驻守此山,山并因此得名。徐霞客记下了那大山之上的关索庙,以及神奇的马跑泉和哑泉。对两泉同出高山之顶,“相去不数步”,一泉“甘冽次于惠”,而另一泉却“良楛”异常的奇异现象感叹不已。

次日清晨,又一次为找不到担夫而发愁的徐霞客,偶然遇到一溜西行的马帮,恰好还闲余一驮骑,稍作议价,即同意帮他将行李捎到普安以远的交水。于是,马帮先行,徐霞客随后上路。这一天,从关岭至査城(今永宁),距离不过三十多里,而徐霞客却走了一整天。这一天,徐霞客仅仅攀越了两座高峰。先上北斗岭,以此为中心,“迤逦峰头”“东眺关索岭,已在足底”。在此最高点俯看群山,但见峰峦连脊,分行竞颖。随及认定“关岭为中界高山,而此峰为其西陲。鸡公岭为东界高山,而太华乃其西陲。二界高岭,愈西越高”。

下午,又攀上更高的象鼻岭,以此为中心,选择最高处为观察点,凭此“东瞰关岭,西俯盘江以西”,但见“两界山俱屏列于下,如‘川’字分行而拥之者”。通过观察分析,徐霞客在到查城鼎站时得出结论。“其地为盘江以东老龙第一枝南分之脊,第二枝为关岭,第三枝为鸡公背。三枝南下,形如‘川’字,而西枝最高。”这些文字,是迄今安顺关岭以西最早的地理资料。今天高科技的手段证实了近四百年前徐霞客结论的准确。

次日是徐霞客在安顺地域内最后一天,告别查城,中午未到,徐已过新铺,再行五里,到白基观。僧人檀波将霞客迎入后殿,室内窗明几净,素雅异常。霞客随即感叹:“记连日所游,盖以店肆杂沓,不若此净而幽也。”“僧檀波甚解人意,时时以茶蔬米粥供。”“以少礼酬之,固辞不受”。能遇此环境,徐摊开纸笔,对连日所游作记,直到过午。

离白基观不到十里,盘江“自北南注”翻腾奔涌而来。“其流浊如黄河而甚急”“东西两崖,相距十五丈,而高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布政使朱家民主持,以数十条大铁链连接两岸崖壁,上铺两重木板,形成宽八尺多的桥面。“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者。”如此造福一方百姓的善举,徐霞客自是钦慕,对修桥的有关官吏皆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盘江桥以西,是安南地界,徐霞客过了盘江桥继续前行,那以后的路,仍是十分艰辛。五天后,先是驼骑丢下执意要往丹霞山考察的徐霞客而去,在仓卒收拾行李时,钱物又一次被盗,这一来“囊中钱尽”,被困普安(今盘县)五天。穷途之中幸遇麻城儒商金重甫,以少许银钱相助。一连几天,又是苦觅担夫不成,屡遭白眼,偶得担夫,却又“恶主掯价,力阻以去”。徐霞客叹道:自衡阳劫盗之后,入贵州又两番遇难,“共三番矣”。五月九日,徐霞客风雨兼程抵普安亦资孔驿。次日,从此地离开贵州境,进入云南曲靖地界。

此去仅仅才一年零十个月,徐霞客于山野丛林中得“恶病”,全身俱发疹块,“双足俱废”,卧床不起,被人送回家乡江阴。半年之后(1641年)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六岁。

徐霞客终其一生,走完了他自觉应该走的路。他认定一个目标,做一件事,一旦上路,绝不退缩。他驰鹜万里,皎皎霞外。平生仅以一部书,为人世开启耳目,为宇宙开拓心胸。从这种意义上说,徐霞客已经用双腿走出了他的时代,在最为广博的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他永不消失的脚印。

徐霞客的旅行为何与众不同?

徐霞客是正宗的驴友,从小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少年时就立下当旅行家的愿望。

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 ”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并于次日欢送徐露客上路。

许多人要问了,他当专职驴友,钱哪儿来呢?

这个不用担心,徐霞客的家世十分显赫,是真正的土豪。有良田4万多亩,从南到北走完有五十里远路。

可以想象,家中如此厚实的财力,肯定是徐霞客出游的后盾。尤其是前期,他依靠靠家庭的支持,人力、物资上都很充足。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记载了第一次出行的情况,当时他骑着马,带着仆人,还有挑夫,悠哉悠哉,可谓富游。

不过到了后期,财产已经逐渐消耗,就没那么逍遥了。据好友钱谦益写的《徐霞客传》,为了奉养健在的母亲,徐霞客需要努力去耕田。沦落到亲自耕田的地步,可见经济条件已经一落千丈。

干瘪的钱袋子,阻止不了徐霞客的雄心壮志。但是在路上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清初学者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言中说,他“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食”。

为了能继续前行,徐霞客只能向朋友借钱充当游资。徐霞客在崇祯十年(1638年),51岁从家乡开始最后一次远游。11天后进入杭州时,身上的盘缠已经吃紧,不得不向别人借了10两银子。到了湘江,徐霞客遇到劫匪,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狼狈地投靠在衡阳府谋事的老乡金祥甫,在金家住了十几天,以家中的20亩田的租金作抵押,借了20两银子。

徐霞客后来成了一介布衣,但家族显赫名头不小,路上也得到一些名流的资助。在衡阳的时候,桂王府内一位姓王的太监首领,发动下属认捐,为徐霞客筹措到14两银子。徐霞客进入昆明,结识了名士唐大来。唐大来同样向往自然,希望远离嚣尘,两人一见如故,一起饮酒下棋,诗词唱和。徐霞客启程下一站,唐大来捐助了盘缠,还写信给沿途的友人,招呼大家解决徐霞客的沿途困难。

徐霞客到达广西后,参府中军唐玉屏送一副通行马牌。这可是好东西,可以动用地方的车马,免费食宿。按照规定,这项福利只有少数官员能够享用,但明朝中后期管理混乱,马牌被滥用。徐霞客非官非吏,也占了便宜。但他年过五旬,身体抱恙又连番遇险,也算情有可原。

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来维持生活。

徐霞客在跋涉每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留下了著名“徐霞客游记”遗作,广泛流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