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官比刘邦高为什么甘心让刘邦做起义领导「明明萧何官大还是刘邦的领路人沛县起义首领为什么不选他」

时间:2023-05-18 03:53:30阅读:1875
萧何在历史上堪称成功的内政管理和后勤专家之一。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得一败涂地的至暗时刻,正是萧何从关中和巴蜀向前线输送新兵和粮草,才帮助汉军稳住了脚。不仅如此,萧何推荐韩信的故事更是体现出他的识人之才。…

萧何在历史上堪称成功的内政管理和后勤专家之一。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得一败涂地的至暗时刻,正是萧何从关中和巴蜀向前线输送新兵和粮草,才帮助汉军稳住了脚。不仅如此,萧何推荐韩信的故事更是体现出他的识人之才。

太史公记载,萧何原本有机会成为反秦义军领袖,只是怕自己万一失败会被秦国灭门,所以拥戴了刘邦。萧何早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刘邦的领路人吗?起义之初,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刘邦呢?

影视剧中的萧何。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过度扩张的秦给了萧何崛起机会

战国末年的刘邦老家在丰邑,短短几十年间便经历了多个不同诸侯国的统治,这里的百姓对于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是很困惑的。在战国中期时,这里属于宋国的地盘,随后被齐国短暂吞并,五国伐齐后先后被魏国和楚国统治。刘邦的祖父曾在魏国控制丰邑时担任这里的行政长官“丰公”,但到刘邦之父刘太公这一代,刘家似乎变成了普通的中产家庭,住在丰邑一个叫中阳里的地方。这种家境的败落,很可能与楚国取代魏国有关。到秦国灭魏、围攻魏国都城大梁前后,魏国残余势力又在丰邑短暂建立流亡政府,或许又从楚国手里夺了丰邑,或者楚国收容了魏流亡政府并将其安置在丰邑。等秦国继续东进,魏国和楚国最终被秦国灭亡后,丰邑成了秦朝泗水郡沛县的一部分。

影视剧中,刘邦在沛县。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丰沛地区经历了如此频繁的权力更迭,当地民众对这些国家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归属感和忠诚可言,毕竟对庶民来说,只不过是换一个主君来收税征兵。但对秦朝来说,如何统治广袤的新征服区域却是一大难题。我们今日谈论秦朝的统一是史无前例,但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角度看,秦的统一无疑过于激进超前。

历史上因为扩张过快而消化不良,随后突然灭亡的帝国数不胜数。战国后期的秦有节制地蚕食六国领土,对这些地方逐渐加强控制并且郡县化,颇有节奏。但嬴政亲政后,秦的扩张速度简直狂飙突进。他仅仅用不到十年时间灭亡了东方诸国,这种过快、过度地扩张必然带来消化不良的后果。

最大的后果之一便是,在广袤的关东新占领地区,秦缺乏足够多既识字又懂得文书、法条的官吏来实施统治,因此中央政府派遣的地方长官通常必须和地方势力合作,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因此,秦国统一过程中最大对手项燕的儿子项梁都活得好好的,杀人之后还能和关中腹地的官吏疏通免于惩罚,后来更是成为会稽郡守被迫依赖的实权人物。虽然秦始皇多次下令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但许多的六国旧贵族却待在故国附近,甚至包括末代齐王的亲弟弟田假这样的近支。多年后,天下大乱时,这些六国旧贵族纷纷主动冒头或者被拥立,可见秦对新征服区域的消化程度很差。

无论秦始皇有多强的意愿来消化这些地方,秦朝对这十年来新征服区域的直接控制力相当低。秦帝国主要统治的方式是,在关中的战争机器威慑之下,中央政府委派的地方长官与当地六国旧势力合作进行统治。在沛县,萧何便是秦派来的县令首选的合作对象。

在萧何的传记中,第一句便是:“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与刘邦同为沛县丰邑人的萧何,对秦的法律文书无比熟稔,他的公文水平让人找不出瑕疵。随后太史公又写:“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朝廷派到泗水郡的特派员曾与萧何一起处理公务,萧何显示出了超凡的水平,并且获得整个泗水郡的考核第一名。在秦始皇时代,萧何就显示出远高于同僚的行政水平。秦派来的沛县县令要想有效治理辖区,自然离不开萧何这种有能力的本土实力派支持,于是便任命萧何为主吏掾。

影视剧中,萧何处理公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吏掾”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整个沛县吏员的选拔与考核。以县令为代表的少数秦朝直接派遣的官员,要想做好地方上行政、司法、税收、徭役等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做好与广大基层吏员的对接,萧何正是执行这种对接的关键性人物。

萧何对当地基层政治生态的理解远胜县令这样的空降流官。本地大族刘邦的爷爷曾是魏国的丰公,刘邦年轻时有过一段游侠生涯,与张耳、陈余这些游侠届有影响力的人物交往过密。在秦统一天下后,他的游侠生涯终结。有这么一说,在丰邑同乡萧何的策划与帮助下,刘邦“改邪归正”,成了秦朝治下一个基层的亭长。当时“十里一亭”,担任亭长的刘邦需要负责辖区内的治安与接待。从此之后,萧何与刘邦的关系更胜从前。萧何很可能是想借助刘邦的江湖地位,拉拢他作为盟友来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刘邦曾与列国游侠圈数一数二的人物张耳交往甚密,虽然在秦统一天下后退出游侠圈,但在沛县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

吕公接风宴背后的沛县风云

史书记载了许多刘邦、萧何等西汉开国君臣的往事,让我们对秦朝统治下的沛县乃至整个东方占领区的基层生态能有颇多了解,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最后是刘邦而不是萧何或其他人被沛县人拥戴为首领。这里最有名的一件事,便是吕公看到刘邦在宴会上的表现,主动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件事因为太史公的生花妙笔流传后世。

吕公和沛县县令是旧交,当时吕公为了躲避仇家决定逃到沛县安家。沛县的豪杰官吏自然要给县令面子去拜访,萧何当时负责操办为吕公收礼和接待安排。按照萧何的规定,来宾送礼如果在一千钱以下,只能被安排在堂下坐着。刘邦“素易诸吏”,一向看不起各位同僚,于是在登记的名帖上虚报数目“贺金一万钱”(实际却一分钱也没有带),被奉为上宾。萧何对在场贵宾开解道:“刘邦一直喜欢说大话,实际上没做成什么事。”刘邦却很大咧咧地坐到贵宾位,与地位比他高的贵客们谈笑自若,仿佛自己才是沛县的头号人物,太史公甚至用了“狎侮”一词。于是,吕公对刘邦极为看好,单独留下刘邦,说他面相贵不可言,愿意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吕公的妻子非常不满,认为吕公一直很看好这个女儿,连县令想求娶都不愿意,为何随随便便就许配给了刘邦,吕公只是感慨老婆见识太短。

影视剧中,刘邦赴宴。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让人疑惑的是,大部分人讲到这段故事,都是感慨刘邦行事吊儿郎当,但要知道,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是一个地方长官只要一言不合甚至看你不顺眼就能杀你全家的年代。刘邦在这个宴会上的行为可以说很不合规矩,就算刘邦有游侠背景,有萧何这样的朋友圆场,其实也是颇为出格的。而让人意外的是,在场参加宴会的所有人,包括实际付出一千钱以上贺礼才进入内场的贵宾们,竟然没有对刘邦的作为提出异议,反而都觉得理所当然。作为沛县本土头号实力派的萧何,看似数落了刘邦一句,实质却是在给没拿到贺钱的吕公台阶下,避免各方尴尬。

吕公看到的实质是,小小亭长刘邦在县里头面人物的聚会上嬉笑怒骂、谈笑风生,一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样子,反而成了宴会的主角。但整个沛县的本地班子,包括沛县本地吏员中头号人物萧何,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萧何还会主动为刘邦开解。如果刘邦没有点实力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正因如此,吕公毫不犹豫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在秦始皇统治后期,秦朝已经饱受过度扩张的困扰,开始陷入一系列危机。公元前214年,距离秦始皇暴死还有四年时,经历过一次谋刺。史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秦始皇在首都咸阳周边而不是东方六国新占领区遇刺,深入调查二十天后,不但没能揪出幕后黑手,还造成关中地区的粮价飞涨。关中尚如此,何况六国的新占领区?可以说,从秦始皇统治后期开始,基层的政治秩序已经逐渐走向崩溃。

刘邦曾多次带领民夫队伍去咸阳服徭役,史书记载,刘邦去咸阳时,别人都给刘邦三钱而萧何给了五钱的逸事,导致建立汉朝后,萧何多封了两千户。所以说,带队去咸阳服役这个差事刘邦可谓轻车熟路。这次,刘邦带领一队民夫去骊山修陵墓时,发生了连续的逃亡现象,本身也是秦始皇统治后期秦帝国基层政治秩序逐渐崩溃的一种体现。

影视剧中,刘邦带人服徭役。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按照常理,此时的刘邦会选择追捕逃亡者,或者是恐吓手下剩余的徭役人员,避免逃亡人数的扩大。不久后的陈胜、吴广正是在都尉恐吓时发难将他们杀死,成为武装抗秦第一人。刘邦却做了另外一个选择:他对剩下的人说,修秦始皇陵本来就是死亡率很高的活,现在都这样了,不如大家一起散伙逃亡。刘邦作为这支队伍的负责人也选择了逃亡芒砀山,这支队伍中的不少人因为感佩刘邦的仁义与担当,也和他一起入山。

流落芒砀山的刘邦与沛县仍然有着密切联系。刘邦带头逃亡后,妻子吕雉连坐被捕,但想要为难她的沛县小吏被刘邦在沛县的铁杆之一任敖当场打伤。在萧何的调解下,吕雉很快重获自由,还多次去芒砀山和刘邦会面,并在这一阶段怀上了未来的汉惠帝刘盈。同时代的项梁杀人之后,在关中地区仍然能疏通司马欣等秦朝中层官吏免罪,随后继续做会稽郡的头号江湖老大。相比之下,刘邦这样只是逃亡、没有公开杀人或者反秦的人,简直堪称遵纪守法。沛县县令和其他秦朝官员自然也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只当没看见,免得给自己惹麻烦。至于萧何为首的沛县地方吏员,更是时刻与刘邦保持着密切关系。

扯起大旗:刘邦众望所归?

沛县父老决定起兵反秦后,拥戴谁为领袖的问题,史书上说,萧何、曹参等人怕自己如果成了反秦领袖,万一失败会被秦国灭门,所以让刘邦来当他们的领袖。然而这种宣称的可信度恐怕不高。萧何、曹参等人的担心本身能否成立暂且不论(以秦帝国官吏的身份参与叛乱,本来就是死罪),说他们是因为胆小怕事,选择推举此时还在芒砀山区流亡的刘邦为首领,显然夹杂了“刘邦是天命所归”式的宣传。仅仅因为大家都胆小怕事,所以天命所归的刘邦幸运地成为沛县领袖,并以此为基础最终修成正果,成为汉朝开国皇帝,这不是天意,什么是天意?

实际上,当时沛县县城内,真的没有可以推到前台人物,所以大家只能去芒砀山找刘邦?显然并非如此。当时竞争沛县义军首领地位的人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几位失败者堪称鲜活的例子,从反面证伪了“萧何找人背锅”的说法。

影视剧中,沛县三老选择反秦统领人选。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沛县县令早就知道秦朝大势已去,自己又是秦朝空降的官员在地方上缺乏根基,于是在陈胜首义之后已经与萧何、曹参等人约好,奉在芒砀山地区的刘邦回来领导起义。但是沛县县令显然心有不甘,等刘邦回来时把他拒之门外,并想火并一心拥护刘邦的萧何、曹参等人。在萧何、曹参被迫逃亡出城后,刘邦仅仅以射入城内的一封书信,就让沛县百姓自发攻杀了县令,并开门迎接他入城。如果萧何、曹参真的只是想找个人顶在前面,秦帝国空降过来的沛县县令难道不比刘邦更好控制?可历史却恰恰相反,沛县县令本没有资格成为沛县反秦起义的领袖,他却想强行上位,不愿意与萧何、曹参一起拥戴刘邦,结果很快被清理出历史舞台。

刘邦刚出道,还没有交游张耳这样的顶级游侠时,曾经在当时沛县游侠界大哥王陵手下当过小弟。但刘邦的江湖地位反超了王陵,到秦朝统一天下后,萧何、曹参这些沛县地头蛇明显更认可刘邦而不是王陵。如果说,沛县县令作为秦朝派来的官员不合适成为反秦领袖,那么同样是江湖人士还曾是刘邦大哥的王陵各方面都相当合适。王陵本人想必也非常希望获得沛县反秦领袖的位置,显然他未能成功。史书上说:“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一直到刘邦占领咸阳、成为汉王,王陵都不愿意去做这位昔日小弟的部下,而是在南阳附近拉起队伍自立门户,惨淡经营。直到刘邦东出,王陵才最终投靠了他。

当然,不是所有沛县的大人物都发自内心的服膺刘邦。除了王陵,雍齿也一直不甘心给刘邦当下属。但是他的地位和实力大约还比不上王陵,因此没有自立门户,而是选择在刘邦麾下蛰伏。等他找到和已经复国的魏国联合的机会,就果断带着他镇守的丰邑背叛刘邦,倒向了魏国。后来刘邦项梁部借兵,才算是收复了魏国控制下的丰邑。雍齿和王陵一样,在沛县起兵时并没有流亡在外的记录。如果萧何、曹参真的只是“恐事不就”要推出一个前排领袖,沛县的王陵、雍齿这些人,还对刘邦不服气,为何他们一定要找个流亡在外的刘邦?

答案很简单,刘邦虽然只是区区一介亭长,他的能力与个人魅力却得到萧何、曹参为代表的沛县地方势力的普遍认可,大部分人都愿意拥戴他。刘邦成为让萧何、曹参这些后世知名的文臣武将争相拥戴的对象,是因为他被视为沛县地方势力的灵魂人物,即使流亡芒砀山中时,萧何、曹参等人仍然与他保持着频繁联系,他在沛县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沛县起兵反秦后,大家众望所归的推举他为领袖,试图与他竞争的沛县县令最终被沛县人民推翻后杀死,王陵、雍齿在竞争失败后一个自立门户,一个联合魏国对抗刘邦,最终还是重回了刘邦阵营。

影视剧中,萧何坚定支持刘邦。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萧何早在秦朝就显示出卓越的内政天才,他后来的巨大成功更让自己的名字成为贤相的代名词。曹参在内政上“萧规曹随”。此外,汉朝灭秦和灭项羽的多年战争中战功第一(韩信、卢绾两人单独封王,脱离了汉国体系之外)。吕泽为代表的吕氏家族势力同样在汉帝国的建立中功勋巨大,后世成为强势外戚的代名词。这些人都坚定选择支持刘邦,王陵、雍齿又怎么与刘邦竞争?还有沛县县令,原本已经听从萧何、曹参之言愿意拥戴刘邦,如果之后活了下来,或许可以成为西汉开国元勋之一,不失封侯之位。可他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反悔,最终成了刘邦起兵反秦故事第一幕的背景板,一次又一次作为丑角出现在历史舞台。

在众望所归下被拥戴为反秦起义领袖的刘邦,最终没有让萧何、曹参为首的沛县地方势力失望,推翻强秦之后,又战胜了包括项羽在内的各路诸侯,建立起大汉王朝。这才让沛县的父老乡亲笑到最后,让沛县诸公出道之前的奇闻异事被历史津津乐道,成为可以被历史记住的鲜活面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