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何能令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执拗之罪「商山四皓何能令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执拗」
商洛群山
商山四皓墓园大门
圆形墓冢
在我的读史印象中,汉高祖刘邦因“不修文学”,高歌欢唱的场景描述只有过二次,且都发生在公元前195年(汉纪元12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实在是有点多,且都是关乎汉家天下的大事。
这年的10月,征讨英布首战告捷的刘邦路过家乡沛县,尽管受过箭伤,但还是意气风发的“衣锦还乡”。在沛县的沛宫大摆筵席,招待故旧与乡亲。高兴之时,临场作了一首可能是一生唯一的汉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挑选120个儿童演唱,刘邦击筑同唱,现场气势非凡。
我2013年去沛县时,还特意去了据说是当年的唱歌地“歌风台”。本篇的重点不是说这次,从略。
沛县歌风台?
刘邦回到长安后,也许因箭伤的后遗症?身体愈发的衰弱,病体沉重,行为也极为变态,想换太子的想法亦变得越来越固执。张良劝,无用;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苦口相劝,甚至以死谏诤,刘邦只是虚言敷衍,也无效果,其他就不一一列举。刘邦顽固坚持己见到了关起门自闭不上朝。一时间满朝文武没有了主意,高后更是心急如焚,因为关乎她的儿子刘盈能否继位。
某日,设置酒宴,太子主陪伺候。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位须发洁白的四位老人,衣冠伟岸,气度非凡,看上去都80岁左右。刘邦大为惊奇,因为之前从未见过这四人。就问:“他们谁呀?”四人恭敬的上前,逐个报上姓名。刘邦听闻,震惊。“我曾经访求你们,并请你们出山辅佐朕,你们都拒绝,为何今日跟着我儿?”四人不卑不亢的回答道:“陛下轻慢士人,我等草民不愿意受辱,就躲藏了起来。现在,我等听说太子仁孝,对士人礼敬有加,也关爱天下百姓,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付出一切,我等就来追随太子了。”刘邦听到回答一时愕然,就说“那,你们好好的辅佐太子吧!”
酒宴结束,刘邦目送着四位老人簇拥着太子离去的背影,把戚夫人叫过来,指着远去的四位老人的背影说:“我确实想换为你和如意换掉太子,可是你看现在,太子有这四人辅佐,羽翼已成,很难撼动。吕后也只能成为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听罢泪流满面。刘邦就提议戚夫人跳楚舞,他唱楚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史记》中说刘邦把这首楚歌反复唱了数遍,而戚夫人是抽泣着泪流满面的给刘邦配舞,如果用现代的蒙太奇思维推想一下,场面会是何等的凄美?刘邦的内心可能充满的是无可奈何感?歌罢舞罢,刘邦离去后,至死就再也未提换太子。
刘邦为防患未然,虽为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布局了种种保护措施,但很可惜被吕后一一破解,戚夫人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杀、少帝刘盈因看见“人彘”吓病,仅活了23岁。
一次满盘皆输的歌舞,不知刘邦地下若有知是否会后悔?
如果大家看过曾经流行的电视剧《琅琊榜》,其中也有与此雷同的情节。不同的是,张良建议建成候为太子请来的是四位秦末博士,这四位的学识当时名震华夏,但因刘邦动辄“轻士善骂”,因此匿藏深山不应刘邦召唤,出来做刘邦的臣属。而且为了保太子,四人在建成候府为太子出谋划策近3年。
从《史记》之“留候世家第二十五”中,对当时严峻局面的描述,就可知道当时的局面确实已经非常严峻:“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
这就是当时刘邦铁了心,要换立太子的态度。可能刘邦感觉自己身体有病,命不久矣,于是加速了废立太子的速度。
但当4位80岁“须眉皓白”的老者最终陪伴太子,出席过刘邦的庆功宴后,刘邦彻底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他目送四人离去后,用手指着四人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上述的文字是我过去,在博客文《草原战士-匈奴传奇(8)冒顿死去与刘邦病死疑云》中曾经叙述到的内容,为了证明我前文中的叙述依据,就把《史记》中的原句,摘录引用在此。
但没有想到,有天我会在丹凤县的商镇看到了商山四皓之墓。
对商山四皓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史记》,“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满,四人逃到丹凤县,隐居于商山。汉初受建成候吕后之二弟吕释之的邀请,下山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汉惠帝)。
后来历史上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这种“隐居”实质是名义为隐,实际是为显名,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
现存墓园在陕西商洛市商镇街道的西侧,其中古树参天。属于开放式景点,有人管理和清扫。园内圆形巨冢罗列,古柏环绕,碑石林立。
四皓墓园中
下文引述2017年4月的数字版《西安日报》郑长春的文化随笔《商山四皓》感觉比我重写一遍,叙述更详细也更合适,引用下,若作者看见不同意,敬请联系秒删。
“一堆堆荒草丛生的黄土下,埋葬着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四位博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老人皆因品行高洁,银须皓首,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世称“商山四皓”。这便是有名的四皓墓——商山四皓碑林园。
其实,这四位先生并不都是商山人,为避“焚书坑儒”而逃离咸阳,隐居在“上洛商山”。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历史上有名的《高士传》《太平寰宇记》《雍胜略》等,均有详细记载。曹植、李白、杜牧、白居易等历代诗人都写过商山四皓,其中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素材也来源于此,他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被史学家陈寅恪引用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
史载,刘邦曾多次相邀四人出仕,但都被拒绝。后刘邦欲改立戚氏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了很着急,张良就献策请来了四皓以辅助太子,终于使太子的地位得以保住。但在太子刘盈即位汉惠帝后,朝政大权旁落其母吕后,四人预感报国无望,就又重归深山隐居。惠帝刘盈为报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谢绝封赏,直到寿终。汉惠帝闻讯令三千御林军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去商山为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南高车为四皓建庙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汉之功。
“四皓”这一称呼最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对于“四皓现象”,后世也是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四皓作为一代知识精英,为了“明哲保身”不与外世合作,有“趋利避害”之嫌。岂不知,在当时秦始皇坑儒,四皓本也是通缉坑杀的要犯,一旦被捕获,必遭活埋。这种情况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依然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士风骨、大道精神和民本思想,哪怕无功于世,至少也不祸害别人吧。
四皓庙碑上有句话:“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这是宋人王禹偁的评价。总的来说,还算比较贴切和中肯。”
虽然我对作者文中的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但为了保持该文的完整性,不作改动。
前文已经述及,当换太子的事一出来,吕后就非常恐惧刘邦如是作,一时间无了主意。当有人建议找张良出主意时,吕后就让其弟建成候把张良请到家中,但被张良婉拒。无法,建成候就把张良软禁在其府中,强迫留候张良为其出主意。于是就有了开首的一幕大戏上演。
网络上有人说“商山四皓”没有为太子出过好主意,我感觉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商山四皓”出山就是为了保住太子位,只要能打消刘邦换太子的想法就是成功,至于方式方法,已经不是很重要。
此处说点多余的话,我感觉很多人忽略了吕后的权力基本盘,如果仔细阅读《史记》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的“高后纪”以及散布在其他章节中的内容,就会发现,吕后在军队和大臣中亲信众多。即使强换太子成功,以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在朝中的势力,也很难坐稳皇帝位。
这点刘邦非常清楚,这也是刘邦不得不放弃换太子,史书未点明的主要原因。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这段话值得玩味: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其实,从这段话中,我们就能读出并用后来的史实验证,以刘邦对吕后的了解,知道他死后吕后必然会专权。但当时的他已经无力处置,如果再给刘邦几年的时间,以刘邦的个性,必然会清除吕家在朝中的势力,只可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意?特别是刘邦的最后一句话,以后的事情就是你无法预知的了。
继续展开会有跑题之嫌,打住。
6年前,当我在商镇四皓墓,看见只有三冢,就咨询正在打扫墓园的管理人,他说其中一冢在商南,但我没有去看。
看过商山四皓墓,想想自古人生凡事就难全,我们又何必在有限的人生中那么斤斤计较?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谁,都无法逃脱最终归于黄土堆的宿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