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精彩遇鉴文明CCTV1连播五天」

时间:2022-08-17 21:26:21阅读:408
《遇鉴文明》是总台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节目,首季共12期,每期60分钟。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著名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

《遇鉴文明》是总台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节目,首季共12期,每期60分钟。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著名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凸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遇鉴文明》暑期将在

央视综合频道(CCTV-1)

8月15日-8月19日

连续5天播出

播出时间

8月15日 22:30-23:30

《天籁之音 古琴与钢琴》

8月16日 22:30-23:30

《道器之合 瓷器与玻璃器》

8月17日 22:30-23:30

《雅韵美声 京剧与歌剧》

8月18日 22:30-23:30

《写意绘真 国画与油画》

8月19日 22:30-23:30

《人间胜景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

第一期

《天籁之音 古琴与钢琴》

节目现场利用VR技术

营造“海上生明月”的氛围

伴随古琴曲《鸥鹭忘机》

一起穿越到古代

中西方音乐奇妙结合的

钢琴曲《牧童短笛》

通过科技手段

在现场鲜活呈现

第二期

《道器之合 瓷器与玻璃器》

节目带你领略中国瓷器之美

一眼看尽三千年

揭秘百窑难出一件的郎窑红

讲述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还原西方玻璃器中的杰出代表作

古罗马波特兰花瓶

讲述它背后的传奇故事

第三期

《雅韵美声 京剧与歌剧》

京剧《贵妃醉酒》和

歌剧《今夜无人入眠》同台上演

最终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

多段珍贵影像资料

揭开了梅兰芳和帕瓦罗蒂

两位大师的越洋之旅

第四期

《写意绘真 国画与油画》

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画

《人物龙凤图》金凤凌空起舞

西方早期最重要的油画之一

《根特祭坛画》开启“3D可翻阅”模式

中西方两幅名画有哪些相通之处

VR视效带观众

360°沉浸式畅游《姑苏繁华图》

动起来的清代姑苏城是何等繁华景象

徐悲鸿祖孙三代同题材作品

“同框”亮相

中西色彩运用有何不同

第五期

《人间胜景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

中国园林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呈现的则是几何之美

18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在欧洲掀起了“中国园林热”

深爱中国文化的比利时人艾瑞克

历时16年建成的

“欧洲最大的中国园林”

令到访的游客大为惊叹

身临其境的“新”体验

再看“亿”遍都不够

让我们相约《遇鉴文明》

精彩不容错过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从“大红大紫”到北大“翻车”,被轰下台的“国学大师”于丹到底怎么了?

于丹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电视策划人,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经通过对《论语》和《庄子》的解读来普及、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于丹的父亲于廉被誉为“国学大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于丹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哲学家李泽厚曾对她作出这样的评价: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于丹走红的《百家讲坛

2006年10月,百家讲坛连续7天播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2007年春节期间,于丹的《庄子》心得又在百家讲坛播出,依旧好评如潮,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解读经典热潮,于丹也因此迅速走红,以其名字开头的作品纷纷成为畅销书,本人也是邀约不断,全国各地赶场演讲、卖书。

百家讲坛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呢?在我看来,给人有点“文史科普”频道的感觉,而能到《百家讲坛》节目里去的,大部分都只能说是二、三流的学者,一流的学者一般不会到这样的节目上去,因为一流学者所研究的高端学术,往往过于艰深晦涩,一般很难被普通老百姓接受。

再就是,《百家讲坛》都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搞学问研究是相对严肃的一件事情,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很多一流的学者他接受不了。但是二、三流的学者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登上央视这样的平台,充满了向往,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上了央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名和利。

比如说易中天,原先住的是筒子楼,买房子还欠着房贷,后来由于在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一年版税收入800多万,在厦门还买了别墅;于丹,一年1000多万版税…

这些学者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二、三流也就罢了,可是他们在百家讲坛里偏偏讲的还不是自己的专业,比如于丹,她是研究现代传媒的,但是她讲庄子、孔子…,也就是说,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却在讲这个领域的事情。

那么,在研究深度不够的前提下,这些学者想要把不是自己研究领域的东西讲“活”,他就得加很多乱七八糟、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比如,易中天品三国,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于丹演讲的2个“硬伤”

特点1:故弄玄虚

有人称于丹的讲座方式是“借着经典复读”的一种方式,对人进行心理按摩。

什么叫“心理按摩”呢?说通俗点,就跟“灌迷魂汤、洗脑”差不多。

那个时候,鸡汤类的内容还没有普及,人们对于这些内容还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所以,于丹就靠着贩卖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成为了所谓的“国学大师”。

于丹说话有个特点,一般我们都是追求“深入浅出,接地气”,而她却恰恰相反,非要把浅白的内容搞得非常深奥,不信我们来看两句她的原话:

①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看着后世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

②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份,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用的人生…

于丹特别擅长用排比句和华丽的辞藻,每一句话都是书面语,说话时,肩膀总是端着,这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

哎呀,这个老师真有水平…

于丹在大学里是专门研究传媒的,所以她熟悉传媒的特点,她清楚观众想听什么,也更清楚如何去迎合大众的口味。

特点2:正确的废话

小编也曾看过她对论语的解读,之前也读过两本她写的有关《论语》解读的书(见下图),总的来说,她的套路就是“讲故事+点评”的模式,里面的故事跟以前《读者》杂志里的那些小品文差不多,都是古今中外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她把论语里面一些尽人皆知的相关思想套用到上面去,她的解释可以说是:每一句话都正确,但都是正确的废话。比方说,她会跟你讲关爱别人,这叫仁慈,了解自己,这叫智慧…

被轰下台,走下神坛

2012年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昆曲演出,多名老艺术家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讲话,结果,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还没上台,台下的观众就对浓妆艳抹的于丹嘘声一片,即便如此,于丹还是硬着头皮走上了舞台,后来,台下的观众直接大声喊道:于丹下去吧!场面十分尴尬。

可以说,那次事件成为了于丹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从那件事之后,于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被人们认可,大家开始关注她的负面消息,比如,耍大牌,非五星级酒店不住;应邀到英国解读孔子文化时,当众呵斥自己的助理和翻译,多次质疑酒店服务,连续3天更换3个房间…

小结

易中天曾经这样点评过于丹,他说:于丹是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在她眼中,钱永远是第一位的。她对于《论语》的见解是很浅薄的,根本不够国学这个层面。

不可否认,于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话说回来,她这些年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也确实是脱离了社会现实,过于矫揉造作。

于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经不起考验的东西,迟早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我们对于那些所谓的权威不能盲目推崇,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大师们,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不然,泡沫迟早会被别人戳穿,成为人人都避之不及的“毒药”!

对于于丹这样的人,大家怎么看呢?她真的能称为是“国学大师”么?都来说说吧~

关注@学爸讲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学霸,让孩子告别学习中低水平的勤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