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到肉影评(6部动作片从头打到尾)

时间:2022-08-17 21:02:01阅读:2924
第一部《杀破狼2》如果将本片跟第一部相比,那当然是全方面的超越了。无论是故事质感节奏调度,都是完完全全吊打前作的。 哪怕文戏占比依旧大于武戏,也能看出郑保瑞的水准和实力,至少有动作引领叙事的打斗和枪战,…

第一部《杀破狼2

如果将本片跟第一部相比,那当然是全方面的超越了。无论是故事质感节奏调度,都是完完全全吊打前作的。 哪怕文戏占比依旧大于武戏,也能看出郑保瑞的水准和实力,至少有动作引领叙事的打斗和枪战,让观众看到真正优秀的动作设计和暴力美学。(第三幕大决战简直强炸)尽管还是讲得太多却又不得已做减法(迎合审查),自然不如《狗咬狗》这般精细纯粹。(情感表达这块,真是肉眼可见的扁平) 当然,配乐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品位,正反派各种厮杀下配上如此“出戏”又装b的配乐,又帅又好笑!

第二部《突袭

不少网友尽是吹毛求疵之人,这动作片、剪辑都堪称一流了好吧。 开头的突袭就很有刺激感,随时都能感觉出主角团要团灭的那种紧张感,更精彩的是一场爆炸,接下来就是主角在走廊里短兵快打,极花哨的硬功夫,将电影过渡到武打动作片,虽然后面打戏略显疲惫,但动作上面也都很有设计感。而且最难得的是节奏把握得很舒服,不会看得很累,而且剧情也大概圆得起来唯一看不下去的就是反派话多,枪都指脑门上了还嘴上不讨好,非得气人。

第三部《疾速追杀

看上去,《疾速追杀》和徐皓峰老师的武侠电影(尤其是《师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二者在动作设计上确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源于导演们相近的创作理念,即摒弃夸张而花哨的特效动作,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不同兵器(包括枪械)的使用和取胜技巧——在这里,兵器格斗极大地替代了拳打脚踢。 从呈现效果上看,动作都干净利落,直戳要害,毫不拖泥带水,也无附赘悬疣,这些快节奏场面由演员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完成,而非过分依靠快速剪辑,在中外的动作电影中,实属少见。

第四部《血与骨

也许是近年来的动作片都太拉风了,偶然看到这个。这是一部情节非常简单,逻辑也很清晰的一部美国动作片。虽然说剧情简明但也有惊喜,几处东方元素也让人一窥白人的内心,最燃的当然还是搏斗,长镜,连贯,炫酷,观赏性很强。剧中主角就是超人的存在,无论身体,思想还是品格。整体剧情逻辑虽然比较无脑,反派智商也不在线,但看得很爽啊!确实,国产的功夫片也需要创新剧情,发掘打星了,再现布鲁斯李的辉煌。

第五部《精武英雄

该片中李连杰的功夫干净利落,精湛犀利,几乎成为了功夫片的教科书和天花板,无人能及。几个对手也是武艺精湛,与李连杰的对手戏打得很漂亮。特别是李与周比利的对决,在力量上不占优的情况下,怎样以柔克刚,以颓势转胜势,真是将武术的精髓发挥至极致,异常精彩,加入民族情结,又让故事的成色升华了不少。每一拳打出的中华民族浩瀚之气,每一脚踢去的都是曾经软弱受气的愤懑之苦,怎么不让每个观影的中华儿女热血喷张,激情四溢呢!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很简单为了方便捡骨,要是白开始腐烂,那画面不忍直视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习俗,通常人死以后入土为安,基本上都是长眠地下了,最多就是过几年之后竖一块墓碑(有的家庭贫困,当时资金有限,几年后才有能力立碑),每逢清明来临,就去给先人扫墓,得以寄托哀思,谁又会去开棺捡骨呢?这恐怕是对逝者的不敬吧!不过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我们没有见过的,不代表不存在

捡骨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迁坟

我家住云南滇中地区,基本上没有开棺捡骨的习俗,人去世以后安葬好,基本不会去动土了,不过我外公家就经历过一次,只不过跟其他地方的捡骨习俗不同,这一次的目的就是为了迁坟

主要原因是,风水先生跟表舅说,外公家的祖坟位置不好,家族经过商量之后,于是才展开了迁坟行动,当时我还小,坟墓的年代也有点久远了,后来听我妈说,先在祖上的墓前举行祭拜仪式,风水先生也在现场,按照他的指挥,于是就破土开棺了,挖去土堆之后,发现里面的棺材都成朽木了,祖上的遗骸因为年代的久远,也不完整了

舅舅们小心翼翼的把骨头捡起来,然后迁到了另外一处地方安葬,还给他们竖立了慕碑,从此每年都要去祭拜,不过那个位置,的确比之前要好一些

二、方便施工搞建设

这一点原因也是存在的,有些公路或者学校都是建在墓地上,所以为了方便施工搞建设,经过协商家人同意后就把坟墓迁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到处都是墓地,但是修路搞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后代就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开棺捡骨,把祖上的遗骸安葬到其他地方,不过现在随着火葬的普及,骨灰基本上都是统一安葬到公墓,就够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了

三、少数民族的习俗

题主说到的五年以后才能开棺捡骨,我想指的就是极少数地区的一种习俗吧!不过捡骨的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比较多见,捡骨也是复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等死者安葬3到5年开始,有些则会更久,考古学家在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就发现了这种二次丧葬习俗

主要族群:闽南人、广府人、浙南人、客家人

这是我们南方百越人的古老丧葬习俗之一,根据史料《列子》以及《隋书》的记载,古代百越人有二次捡骨安葬的习俗,广西壮族、客家族还有少部分广府人等等具有这个习俗,除了国内这些地区在环太平洋原始族群中也有这种习俗,被专家称之为洗骨文化

捡骨方式和禁忌

首先二次捡骨基本上都是3到5年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呢?捡骨就是在亲人去世之后,像其他地区一样,把尸体安葬到土里,等到三五年之后再次取出

首先死者安葬在的坟墓不能太深,不利于后期开挖捡骨,这样做的目的还能加速尸体的腐烂,微生物快速分解,棺椁以薄木或者木质疏松的材料为主

等到五年之后,子孙就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开棺捡骨了,有的人会说,为什么是五年呢?

因为尸体的腐烂需要一个过程,五年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结果,要是提前在尸体没有腐烂时就开棺,不但对亲人不敬,而且还会给后人造成视觉上的冲击,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留下阴影,也不利于捡骨的顺利进行

捡骨也是有方式方法的,需要把尸骨放置到直径一尺左右的坛子内,这种坛子被称之为“金坛”,其实就是一个陶瓮,而且还需要把亲人的骨骼洗干净,以示庄重和尊敬,然后把朱砂撒在骨头上,写上死者的生辰死忌以及名字,最好加盖封印长埋家族的墓地中,立下墓碑供后人祭拜!

对于这样的捡骨葬,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