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中心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家单国强与户广生师生展即将举行」
近日师徒俩合作了几幅作品为《师生展》做准备。选取了几组图片让大家先睹为快。
户广生老师的作品也多次受到故宫专家评委的认可与支持,多位书画鉴赏专家都对其作品做出了极高的评鉴。
评鉴人:单国强、潘深亮、吕长生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代史论和书画鉴定专家、中国美协会员。
吕长生—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物组组长、登编室主任、研究员,书画鉴定著名专家。
户广生(艺鸿)作品评鉴
《佛光普照》该幅作品整体线条流畅、神态庄重、色泽柔和、形体玉润、容颜慈祥、圣洁祥和。在画家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如临人间,让观者心生敬畏亦又心安。画面韵味含蓄,笔法精微,有衬托、有对比、各有其则、心手相应,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且具有“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的清虛空明的沉浸之感。
户广生(艺鸿)作品评鉴
《花鸟四条屏》品鉴该作品能得到一种源于传统花鸟中的情趣与气韵,更能感受到一股人文胸怀与诗情气度!情通彩性,以心调度,艳而不俗,重彩显雅,这不仅仅的法修的成就,也是心修的造诣。笔墨精熟,韵味纯厚,一展东方传统气派,观之如品清茗,如饮佳酿。
户广生(艺鸿)作品评鉴
《富贵满堂》该幅作品把精气神托放于画面的艳雅。非常重视色彩的铺陈,极具富贵张力。花头艳灼淋漓质感,枝叶花青沉稳劲健。通幅笔墨以心聚敛,气沉素纸,放笔直取,以势贯气,笔致率真却不失谨慎,洒脱却不失斟酌,自然而出,独具匠心!
户广生(艺鸿)作品评鉴 《和平颂》该幅作品极其注重笔墨的开合关系,墨色讲究沉实质朴和厚重!虚实关系把握得当,整体气势也随之呈现出了张力。可以说花鸟画的形神具象,已然是被完美的掌控住了,无论是在从形态的角度上说,还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其画作饱含了生态美和精神美!
户广生(艺鸿)作品评鉴 《熊猫图》该幅作品把画家的杰出才能与审美观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格调。意境恬雅,生趣盎然,清新活泼,笔墨刚柔相兼,浑厚华滋,给人以精神的振奋。彰显了由工笔进入写意的非凡境界,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重要载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为户广生老师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大家风范》—户广生所写的序文也激励了户老师的创作热情!
工意写唯美、丹青抒情怀——记工笔画家—户广生户广生,斋号翰墨斋主,以艺鸿为字,其心自然不容小觑。从山东孔孟之乡一路北上,户广生踏入京畿之地,不为金钱而谋,是追随艺术的某种冥冥的隐语而来的。作为一个生性羞怯之人,内秀于中,而将一腔秀色付之于画笔,其飞鸟则有振翅于纸上之感蠢蠢欲动,其花有随时绽放、迎风摇曳之感,大美于斯,小羞于此……纵观户广生工笔花鸟画艺术:无论是一花一叶还是一虫一鸟都姿态优美、结构合理。这也是能看出他对生活的用心体察与写生是密不可分的!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能把你带入画境的心灵!他的每幅画都有着不同的意境在其中。他笔下的花、虫、鱼、鸟都有神情有灵动感,他画的山、石、水、草不是僵死而是活的有生命力再加以现代审美的画面语言表达形式使得他的作品有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水准。他画中纯熟、精湛的笔墨功底,纯正的绘画品格,极高的审美追求,注定他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自宋元到明清乃至建国前后的新美术时期,工笔画一直是秉承双勾勒形、凹凸晕染的表现理念及技法延续和发展的。工笔画用线要讲究!细观其画他的线兼有南派陈之佛古拙和北派于非闇的挺秀之优长!中华民族从先秦至两汉、魏晋至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至近代都总结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再加上西方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有一些经典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户广生在技法方面也是继承中华传统之后对西方绘画做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我看他的技法又有了新的进步感到高兴。我认为户广生不愧为中国工笔画坛一位勤奋耕耘、刻苦学习的志诚者、一位功底扎实、善于思考的修炼者,一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者。 (何家英 2018年9月8日)
在文物鉴定领域,有哪些大师级别的人物?
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绝对算是大师级别人物。
他是容庚、商承祚的高徒,主攻青铜器和古文字,在这一领域如雷贯耳,慧眼识宝,精于学术,著作等身!
马先生的学术头衔和学术著作。学术头衔一长串,要用几百字来介绍:
他还不是那种书呆子,他在八十年代出任上海博物馆的馆长,以极高的胆识和能力,将当时不入流的上海博物馆经营得有声有色。
今天上海博物馆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藏品,恐怕仅次于依托周原的宝鸡博物馆。
没有他,上海博物馆绝对不可能成为殷周青铜器收藏的重镇,马先生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了不少国宝级青铜文物。
「青铜器」领域两位大师级别的人物,除了朱凤瀚,就是马承源,朱凤瀚长于理论,马承源长于实践。
总之,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人。
我只说一下,马先生鉴定文物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几件。上博楚竹书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光裕教授在香港发现一批竹简,文物贩子肯定不让拍照,张光裕教授就临摹了一些摹本:
张光裕教授然后张光裕教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先生,马先生仅仅凭摹本,以极高的学术敏感性,立刻判断这是真货,就斥巨资买下。
后来,1995年又买入一批,一共1200多枚竹简,35000多字。
仅凭摹本就做决策,这是怎样胆魄??
因为你赶快不出手,很快就被别人买走了!花了多少钱我就不知道,我猜是没花多少钱,因为买文物你越犹豫,贩子越坐地起价,今天这是上博的无价之宝。
之后,说马先生买到「假货」的八卦、谣言、质疑漫天飞,经过碳十四和学术界陆续的研究论文发表,质疑者闭上了嘴巴。
这批竹简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楚国文献,能校正汉儒集结的《易经》《尚书》《论语》这样经典文献,学术意义三句话也说不完,汉唐学者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到了,总之这是无价之宝:
上博陆续在多年的时间出版了这批竹简,我不知道有没有出版完,可能还有一些在整理,
我收藏的电子文献有八本,即便后来马先生死了,主编还是「马承源」。
不是他的果断,上博也没有这个镇馆之宝:
买到这批竹简的时候,很多都像面条一样脆弱,马承源带领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进行了完美的处理,所有到技术今天被同行广泛使用。
上博专家发表的论文《严重朽蚀饱水竹简的真空冷冻干燥研究》,当时还获得了文物局颁发的【文物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另一个回答中,我曾经引用过这个案例,这套编钟是西周周厉王时期晋侯的陪葬品,
是盗墓贼从山西曲沃盗走流散到香港市场的,当时在香港古董店积灰,台湾、日本藏家都不敢买:
为什么?因为因为上面的文字不是浇筑的,而是刻上去的,几万件青铜器独此一件,谁敢买?
马先生慧眼识宝,从香港买回来的。
后来,与这套编钟一套的两个小编钟在山西博物馆被发现,是盗墓贼当时没盗走的留下来的。
这样十四个编钟就完璧归赵,完整铭文也被释读出来。
晋侯苏钟的铭文记载了周厉王御驾亲征夙夷一场战争,这次战争从未出现在任何史料上。
铭文纪年信息可以修正西周的积年信息,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衔接,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代青铜蒸馏器这是50年代农民修水利挖到的一件青铜器,当时被当做废物差点融掉,当时疯狂到什么地步。
马先生知道以后,火速从上海冶炼厂抢救回来的:
抢救回来以后他又反复的用酒做实验,发现这是汉代的蒸馏器,将中国蒸馏器和蒸馏酒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年。
发表论文是《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古考察和实验》:
前两年发现的海昏侯墓葬也出土了青铜「蒸馏器」:
昨天回答问题还引用过这件文物,见证了「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两个历史大事件的文物。
今天上博撑门面的无价之宝,上博官网第一页就是它:
这件文物原来是被上海名门龚氏家族的龚心铭收藏,是他们家至死不卖的传家之宝。
文革的时候,龚家被「小将」抄家,商鞅方升被当垃圾差点丢掉了,又是马先生「慧眼识宝」,从垃圾堆中捡回来妥为保存。马先生的行为感动龚家人,文革以后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细讲了,下图都是上海博物馆最精品的一部分青铜器,大部分都是马先生当馆长时期收集、购买,以及一些捐赠。
比如去年上过央视国家宝藏的「大克鼎」,及其「小克鼎、克钟、克镈」,学界称之为「克氏青铜器」
------------------------------------------------------------
我前面说的马先生「著作等身」,不是马未都写的那种畅销书,而是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书籍,可以传之后世的,同行引用率高的,可以拿来当教材的著作。我用谷歌学术比较一下「两马」的引用情况,不在一个量级,你就知道什么叫著作等身:
马承源:
马未都——最高也是39
这是「学者」和「明星」的区别:大咖在业类如雷贯耳,出了专业领域,瓜众一无所知,但经常上电视的明星,瓜众却如数家珍。
经常上电视露脸的那些人,他们的著作在学术界等于空气。
-------------------------------------------------------------
上博官网有一篇文章评价马承源,标题是:苍茫深处见胆识!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