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族纪录片「以电影自梳为例寻百年前的不婚族女性一个即将消失的群体」

时间:2023-05-17 07:51:25阅读:1679
“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无穿无烂、七梳一帆风顺、八梳金兰姐妹相爱,九梳九九归一,十梳终身不嫁。”这是妈姐梳起不嫁时的口述。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

“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无穿无烂、七梳一帆风顺、八梳金兰姐妹相爱,九梳九九归一,十梳终身不嫁。”

这是妈姐梳起不嫁时的口述。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有了自梳女这个群体。

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而行,前往南洋打工多年,从事家政工作,没有谈婚论嫁,到了五六十岁,在回家养老,买来贡品祭拜天地,也就成了——自梳女

自梳女的来历有两种:一是畏惧婚姻而梳起的,二是当时珠三角地区蚕丝业发达,进入缫丝厂打工或者之后往南洋而耽误了婚姻者。

“是谁给你做的嫁衣,是谁把你的长发盘起。”女子盘起发髻,意味着已为人妇,而自梳女的字面意思,就是指通过一定仪式将头发盘起以宣誓永不婚嫁的独身女性。

顺德乡村曾流传着“十女九不嫁”的说法,她们被称作第一代自梳女。

与自梳女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很多,1990年电视剧《自梳女》热映;,90年代末的广东舞蹈《缫丝女》首演到前几年的话剧《自梳女》再次掀起热潮;1997年上映的同名影片《自梳》最为经典,电影由刘嘉玲、杨采妮主演,因为题材的关系,并没有在内地上映,而是在香港、韩国上映。

电影《自梳》的选材很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电影采取了两条线并行的讲述方式,一条线索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落后的顺德;一条线索是50年后发达的香港。40年代的广东顺德与90年代的香港。女人啊,一代又一代人,无非只求一个人对自己好,可有多想就有多难啊。

杨采妮饰演的意欢为了改变家里欠债被迫嫁给地主的命运,决定成为自梳女。

她去工厂做工赚钱,发誓一辈子不嫁人,在被家人阻挠的时候被刘嘉玲饰演的杏花楼妓女玉环所救,后来两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在乱世中抱团取暖。(据说电影杀青之后,有消息称刘嘉玲入戏太深,真的对杨采妮产生了感情,直到后来她被梁朝伟带去看了好多次心理医生才渐渐走出来,不过之后两人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关系,还会常常一起聚会。)

意欢、玉环,这两个名字在粤语中听来有些相似,细细念来,有一种唇齿相依的感觉。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都是反面的,影片中玉环的丈夫——纺织厂的老板,却为谈成所谓的大生意而将玉环留下陪别的男人过夜……而另一边意欢意外怀孕,恋人却自私的弃她于不顾,那时的规矩是自梳女怀孕是要被“浸猪笼”的,所以意欢自己刮宫差点丢了性命,还是玉环用自己全部的身家救了意欢,但意欢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爱笑、温柔的女孩,想要再次自杀的她被玉环救下,在得知玉环为了自己倾家荡产,看到玉环为救自己也受了伤之后,她突然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两人在包扎好伤口之后,就静静的坐在那里,甚至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和眼神交流,画面变得很美好,让人希望这一刻永远停留。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战争前夕,玉环为了意欢从船上纵身跳入海里,当时浑身湿透的玉环隔着铁栏与意欢相拥,眼里满满的坚定,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相对于异性的叛变和出卖,姐妹之间的感情显得越发的坚韧。

女性之间的情谊更加细腻

关于女性之间情谊的电影世界各地都有,比如《雪花秘扇》、《末路狂花》、《花与爱丽丝》、《七月与安生》等等,在电影《自梳女》中,玉环是在男人从中飘过之后嫁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归宿,最后却被丈夫伤害;而意欢是为了摆脱嫁给老男人做小妾而选择“自梳”,最后为了心爱的男人打破禁忌,结果再次被伤害。对于这两个女人,要说谁付出的更多,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玉环,其实两人之间的付出是相互对等的。

意欢本来就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却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冲锋在前,玉环说意欢是对她最好的人,给了她无限的安全感,这就是无形中的陪伴。

影片最后,白发苍苍的玉环牵着意欢,镜头中出现了她们年轻时互的模样,依然美丽动人,两人牵手走向远方,导演用这样一个温和的结尾向我们展现了女人的成长与蜕变,也展现了不同时期女性地位在社会上的发展与变化,从这些女性形象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善良、勇敢和坚韧。

世间男子多薄情,女儿痴情为哪般?其实玉环和意欢的感情是比较暧昧的,似乎是因为相互怜悯关爱惺惺相惜而产生的感情,不管怎样码头离别和车站重逢很感人……

最后的“自梳女”

林永康油画《自梳女》

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有一座建筑名曰“冰玉堂”,字面含义为“冰清玉洁的房子”。冰玉堂里,住着一群被称为自梳女的终生不出嫁的女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梳女回到祖国与亲人团聚。然而,根据传统家规,自梳女不能搬回家里与家人同吃住,于是她们自己集资修建了冰玉堂。如今,冰玉堂成为了一座民俗博物馆,之前冰玉堂是自梳女们的家,同时也是同乡自梳女姐妹联络感情的地方。

“冰”的意思是纯洁无瑕,“玉”指的是洁白无瑕的玉石,组合起来有“冰清玉洁”之感,冰和玉在中国女孩的名字里是很常见的,在以女性为主导的自梳女群体中,冰玉堂得此名也非常的顺理成章。

现如今冰玉堂里,有一位90岁的“自梳女”——黄瑞云姑太。

几十年前,19岁的黄瑞云从顺德前往香港,再从香港到新加坡,最后回到顺德,黄瑞云的一生就奔波在这三个地方,与很多自梳女不一样的是,黄瑞云30岁的时候才正式梳起,她是这样解释的:“虽然我不想结婚,但也不想那么早梳起,万一梳起后遇上一个自己喜欢,愿意嫁的人那不是亏大了!不过后来还是梳起了,不是没人追,而是不想结婚。”

老太太谈到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骄傲真美啊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做自由独立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内而外的散发出美。

如此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姑太们还能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就是独立女性的自信,她们抱团取暖,收留落魄的姐妹,在国外成立“同乡会”,在国内建立冰玉堂,看着堂内一个个已故者的名字,想起了影视剧中自梳女们艰难的生活,这个世界给她们的磨练与磨难真的是太多了。(有红纸的是还在世的自梳女,等自梳女去世之后就会把红纸揭掉。)

冰玉堂对于我们而言像是一座博物馆,但对于自梳女而言,是她们的家。如果最后一位自梳女去世,冰玉堂将完全被当地政府接管,不知道它会变成景点、还是博物馆。如今很多自梳女已经不在了,留给我们去纪录这段逝去的历史的时间也不多了,但只要有人了解,就一定会存在。

冰玉堂的存在意义是收留了自梳女姑太们,也见证了一段中国妇女的历史。

文原创,图网络

不婚族纪录片「以电影自梳为例寻百年前的不婚族女性一个即将消失的群体」

“自梳女”可谓是封建时代的代表,这究竟是个怎样的群体?

“自梳女”指中国古代封建女性自己将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盘起,表示自己终生不嫁的志气。也称“姑婆”或者“妈姐”,和今天的“不婚族”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她们那个时候是因为女性地位低下,社会对女性的压力和迫害让她们恐惧婚姻和家庭,所以坚定信心不嫁人,和同伴相互扶持到老,这就是自梳女的形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自梳女这个集体才渐渐销声匿迹。

女子成为“自梳女”还需要一定的完成仪式,在特定的“姑婆屋”内举行仪式,在观音像面前发誓终身不嫁人,而且终生不能反悔。平常可以继续住在自己家中,但还是要定期去往姑婆屋——即所有自梳女聚居的地州旅方,而且一旦自梳女年老或得病,必须居于姑婆屋中,不能在外面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但有些女人被娘家逼迫嫁人,不得已与丈夫行礼拜堂,走了个形式,但不会与丈夫行夫妻之事,寻找时机回到娘家再也不回丈夫家中,这便是某些自梳女骗过父母姻亲的行为,自己偷偷自梳。但这些已经“嫁人”的自梳女还是必须得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夫家操办身后事等。自己的身后遗产也得留给夫家的人,相当于名义上的妻子应该履行规定的义务。

自梳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群体。因为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性有独立的收入和经济来源,便不想依附于夫家,想过自由的生活,便册尘凳立下了终身不嫁的誓言,成为了“自梳女”。这些自梳女发展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而且如今的顺德兄烂冰玉堂就是专门纪念自梳女的居所,也就是自梳女居住过的姑婆屋所成。

自梳女的命运就是如此,因为惧怕自己过不上幸福的日子就选择一个人生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忽视和打压,命运如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条路可走。

不婚族纪录片「以电影自梳为例寻百年前的不婚族女性一个即将消失的群体」

什么是自梳女,为何会形成这样的群体?

现代社会是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不婚、不育,甚至是同性,那都已经成为被世人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可是,在中国这个受封建制度影响了几千年的大地上,不婚主义咐链,尤其是女性不婚主义的诞生却是出现在清末年间。而且,她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名称:自梳女。


什么是自梳女,为何会形成这样的群体,说起来都是被逼的

自梳女,这是那个特殊年代不婚女性的对外称呼,因为女性结婚时会梳起特定的发型,通过发型便可以看出她们已经为人妻为人媳妇的本质。而没有梳起头发的女性,就意味着永远是未婚状态,盘头相当于女性身份的名片。

于是,这些女性便“自己的头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从而成为不婚又盘起了头发的已婚女性形象,这就叫自梳女。

哪怕是已经到了清朝末期,但依旧还处于一个受男女不平等现实所束缚的时代,这些女性为何会有如此勇气而做出这一人生选择呢?


其实每一个关于自梳女的故事都很让人心酸,而她们选择成为自梳女的原因也都各不相同。据说当年在容奇曾有一户姓胡的人家,他家生了五个女儿,大女儿守墓清,就是嫁给已经死去的有钱男人,也就是守活寡。

而二女儿则嫁给商人做了小妾,最终因为受不了丈夫与大老婆的欺压,甚至是公公的调戏,只能选择跳井。

三女儿看透了有钱人家,就嫁给了一名石匠,可是石匠工种辛苦又危险,一不小心就摔断了腿。为了活下去,三女儿只好带着孩子们上街去讨饭为生。

四女儿嫁了个种田的,因为生活贫苦,又常年操劳,还没到三十岁便满头白发,脸如菜色。让不认识的看到,还以为早已经四五十岁。

最小的女儿看着自己的姐姐们一个个的辛酸婚姻,她鼓起勇气,坚决不结婚。于是她自己梳起了头发,白天采桑,晚上绣花。这样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完全能自给自足。


如此一来,村里的其他女性开始看到了希望,既然自己可以活的很好,何必要看男人的脸色,受公婆的刁难?如此一来,自梳成为一种全新的女性生活方式,很多人仿效起来。

在今天的顺德均安镇的沙头村,当年自梳女居住的建筑还保持着,而且成了一处古迹,供人参观。据说里面还居住着未去世的自梳女性,虽然已经九十多岁,可依旧保持着自己一个人过的日子。


这所古迹建筑便被称为冰玉堂,根据古迹建筑的参观讲解可以了解,当年珠三角一代不婚的女性占了多数,她们因为当地生活模式的发展,成为可以完全养活自己的女性。自然,她们便不想再去受男人的欺压,不愿将自己的人生依靠在男人身上。

而且,那些女性的父母似乎非常开通,只要女儿选择了自梳,他们便不再干涉。只不过,所有选择自梳生活的女性,一旦做出决定就终生不能反悔。当然,也不能与他人偷偷产生情感之事,那是会被浸猪笼的。


自梳女一生清心寡欲,她们心里的苦只有自知而已,特别是死亡,尤为人生悲剧

每一个自梳女都是一部悲惨人生,这当然不是说她们生活的苦,而是她们追求这种自梳生活所遇到的若干现实困难。

从生活册简核在冰玉堂的自梳女的居住环境就可以看出来,她们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就如同住了一个集体宿舍,一张床、一个枕头、一床被子、一个柜子、一张桌子,几件换洗衣服。

这样的生活堪称清贫,简陋,但她们一生都是如此活过来的,每日白天做工,晚上缝洗、理佛,日复一日,明明是青春朝气的少女,却在这所谓的“冰玉”之堂活成一潭死水。


坊间就有这样的民谣:“谁教南粤女娇郎,自绾青丝高髻妆?停砧犹闻鱼梦孤,开门怕见燕飞双。云催白发春风烛,泪湿乌衣秋月光。心事最哀随落叶,知归何处断坟岗。”

可就算这样,自梳女还是不愿结婚。这似乎从侧面就可以看出,当年结婚的女性生活过得是有多痛苦,就如歌谣里所唱的那样,当人媳妇是受婆家上上下下欺负的,经常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但对于自梳女来说,忍受枯槁一般的生活并不是最苦的,她们还要为死后归宿做足功课,因为她们选择了自梳便不能在去州掘世之后埋回娘家坟地。可也没有人愿意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毕竟入土为安才是正理。


为此,自梳女便会进行“嫁鬼”或者“嫁神主”的未雨绸缪,也就是嫁一个早已经死去的男人,如此名义上成为了别人家的媳妇,至自己死去才能名正言顺地被埋入男方坟地。

另外,自梳女还可以选择“买门口”。这其实就是假结婚,说是嫁给了一个男人,但并无夫妻之实,而是由她出资为该男子纳一个小妾。等到自己死后,便可以被男方纳入祠堂。

事实上,自梳女也有自己的情感,她们花一样的年纪便进入自梳世界,如何不孤独凄清?于是她们便会选择“金兰恋”。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同性恋范畴,只不过自梳的女性可以公开示人:我与某位自梳女交好,愿意一起相扶相携度过一生。一旦二人关系公开,便不可再有另外的情感关系,否则结局同样很凄惨。

虽然说当时人们及家庭对于女性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肯定,但真正给她们生活自由的空间并不大。只能说这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自梳女选择了自己养活自己,从而改变了依附男性过一生的现实。可惜的是她们纵然可以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方式,却没有自由选择理想情感的人生归宿,最终的结果依旧是可悲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