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宋璟武则天(武则天最后悔的细节)

时间:2022-08-17 16:50:12阅读:3656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来解读《资治通鉴》中武则天退位后的一件史实。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逼武则天退位。因为当年是神龙元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来解读《资治通鉴》中武则天退位后的一件史实。

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逼武则天退位。因为当年是神龙元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同时也让李唐宗室重新登上皇位,对唐朝意义重大。

在“神龙政变”的过程中,有5个人功不可没,此5人分别是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李显登基后,这5人都先后被封王,因此人们把他们5人合称为“五王”。“五王”让皇权重归李氏,功劳巨大,然而,他们最终却都以悲剧收尾。而在“五王”之外,有一个大臣也参与了神龙政变,只是,他和五王不同的,他靠一场公开的哭泣,成为大赢家,此人就是唐朝著名宰相姚崇。

先简要说一下神龙政变,自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先后废掉了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后,不仅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成员,而且宠信张易之、张宗昌两兄弟,并且曾有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后来,经狄仁杰等人的劝阻,武则天重立儿子李显为太子。只是,李显被母亲打压多年,一直小心翼翼。武则天的两位面首也欺凌太子李显,甚至逼李显杀死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种局面让那些效忠于李唐的大臣们难以忍受。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兄弟横行朝野。张柬之等“五王”联合羽林卫决定趁机铲除张易之兄弟,让太子李显重新登基。《资治通鉴》云:

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谋诛之。

正月二十二日这天,张柬之等人从玄武门入宫,一方面控制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另一方面火速接李显来主持大局。李显事先并不知道此事,听闻要众人要拉自己发动政变,害怕至极,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李显才战战兢兢出来主持大局。因为若李显不出面,张柬之等人控制了武则天,就是谋反。而太子出面,张柬之等人就是拥立新皇登基,意义完全不同。

就这样,张柬之等人入长生殿诛杀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武则天醒来后,看到太子带兵包围长生殿,直到大势已去,于是答应提前禅位给李显,自己“安享晚年”。

唐朝名臣姚崇本来在灵武任行军大总管,恰好在神龙政变之前回到京城,张柬之便拉拢姚崇共同参与此次政变。《资治通鉴》云: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

于是,姚崇就这样毫无准备的参与了这场政变,事成之后,唐中宗李显登基,张柬之等五人被封为“五王”,姚崇则因功被封梁县侯。

在神龙政变中,姚崇虽然没有“五王”功高,但姚崇却比五王聪明。

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

即,武则天退位后,从长生殿迁往上阳宫,意味着武则天失去了朝堂的控制权。唐中宗李显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孝”,特地率领文武百官“欢送”武则天。张柬之等“五王”看到武则天退位这一幕,心中充满喜悦,纷纷相互庆贺,毕竟,他们创造了历史。然而,唯有姚崇一人没有和大家庆贺,他在哭泣,而且是当着大家的面哭泣。

按理说,姚崇是参与神龙政变的功臣,武则天退位,他应该高兴才对,他为什么要哭泣呢。姚崇的哭泣,迎来了众人的围观,张柬之便问姚崇:

“老姚啊,现在太后退位,还政给陛下,正是举国庆贺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哭出来,会惹祸上身的。”

没想到,当着众人的面,姚崇却说:

“我虽然和你一起发动政变,但我也没立什么功劳。我和太后(武则天)君臣一场,如今分别之际,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大家一听姚崇这么说,也没人怪罪他,反而夸姚崇有情有义。姚崇此举,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一年后,人们才发现:姚崇真聪明!因为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全部去世后(被杀或被贬病逝),只有姚崇还活着。

原来,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他的妻子韦皇后擅权,联合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人控制朝堂。

武三思是谁?他是武则天的亲侄子,是安乐公主的公公,更是唐中宗的亲家。所以,一年后,张柬之等“五王”很快被武三思排挤,张柬之以82岁的高龄被流放广东,气愤而死,其他四王皆被杀身亡。很多参与神龙政变的大臣都被牵连,唯独姚崇没有,因为他曾经公开为武则天哭过。

冯梦龙曾评价姚崇这一招非常高明:

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意思是,姚崇心里明白,虽然武则天退位了,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还手握重权,而且他是唐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的公公,所以短时间内武三思不会倒台。既然武三思仍在朝堂之上,那么他必将会对发动政变的官员发动报复。武则天退位,“五王”弹冠相庆,武三思必定不容。而姚崇公开为武则天哭了一场,让人看到他对武则天还有一丝忠心。所以说,姚崇才是最聪明的人,是最后的大赢家。

姚崇在唐睿宗、唐玄宗时期先后被得到重用,并且成为唐朝著名的宰相,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他不仅有高超的政治能力,也有聪慧的头脑啊。

以上内容参考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唐朝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因此,我们若想按时间轴来了解历史,应该精读、细读、多读《资治通鉴》,因为在所有的史书中,《资治通鉴》是一本能让人多方面素质全面提升的书,它记载的更是政治、是权谋、是人性、是兴衰和沧桑。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

曾国藩曾说:“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

梁启超曾说:“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乃天地一大文也。”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国学教授,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者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4万套已经被哄抢一空,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

风光拜相的姚崇,为何担任宰相三年多后就罢相?

唐玄宗在位初期,的确是雄才大略,能够识人,也能够善任。仔细观察他任命的几位主要宰相就能发现,针对政局的不同需求,他都能恰如其分的选择最合适的人来主政。唐朝四大贤相,他手上出了两个:姚崇和宋璟。

唐玄宗刚上台时,武则天时代留下很多问题,急需一个思路活跃、推陈出新的“干将”来推行新政。而姚崇不拘一格、大胆泼辣的作风无疑是改革最需要的人选。

姚崇生性洒脱,仕途晋升过程中以军职为多,所以没有文官那种不敢做事的陋习,他善于随机应变、敢于大胆革新。

虽然执政只有三年,但是在这三年中,姚崇屡屡打击皇亲国戚,压制功勋贵族,罢除冗官冗职;排除各种阻碍,极力恢复社会经济的农业。从而使新政推广开来,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三年,无疑是“开元之治”开头最坚实的基础。

有一件事最能体现他改革作风的。716年(开元四年),有地方发生“蝗灾”。蝗虫,我们现在看来不以为然。在古代,一旦出现蝗灾,往往是连年的颗粒无收。而封建迷信又往往认为,蝗灾出现是“德政不够”;更可怕的是,上至皇帝、官员下至百姓,认为灭蝗虫不详,坐看蝗灾吃光庄稼。

姚崇拼死直谏、力主发动百姓消灭蝗虫。引发朝廷官员大议论,更遇到朝中诸多抵制。而姚崇直接就开骂那些官员:“庸儒不知变通”。更说出,蝗虫遍地的后果就是百姓颗粒无收,田地各有主,各灭各家地里的,即使灭不尽,总比啥也不做强。

终于是得到唐玄宗支持,派出官员各地动员灭杀蝗虫,将蝗灾大幅度降低。后来即使连续几年蝗灾,但是基本保住了百姓收成。

等到姚崇把朝廷风气整治一新,新政顺利推行、国家走入正轨。等到姚崇把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以来的政治、社会积弊逐一解决,经济生产进入稳定发展。姚崇的历史使命就是完成了,“救时宰相”因此得名。

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初期,新政改革、推陈出新阶段过后。唐玄宗就开始需要一个四平八稳的宰相上来。于是,进士出身、从文职官员上来的,以秉公执法、刚正无私而出名宋璟成为宰相。宋璟也仅仅执政四年而已,继续将唐朝推向另一个高度发展时期。

而姚崇、宋璟二人,一个善应变,适合搞改革开拓;一个善务实,适合搞稳定发展。二人一起为“开元盛世”打结实了基础,弄出一个“开门红”。这二人被后人评为“王佐之才”,于是唐朝四大贤相“前房杜,后姚宋”的说法。(唐朝四大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大家看到姚崇、宋璟执掌宰相时间都不长。实际上,唐玄宗前期,出将入相向风气盛行,宰相流动很快,任期都不长。

唐玄宗做皇帝44年,李林甫和杨国忠占了20多年。李林甫上台前,20多年时间里,唐玄宗手下,来来往往过路了二三十个宰相。

后来唐玄宗感觉大功告成、志得意满,就再也不思进取。唐玄宗想要纵情享受的时候,善于阿谀奉迎的李林甫才脱颖而出,上台连做宰相十几年,而这十几年就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