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为什么需要酒吧呢(为什么很多人开酒吧)

时间:2022-08-17 14:30:12阅读:108
2020年因工体改造施工而关闭的天堂超市老店中国人不欢迎酒吧?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中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但是我们从古至今喝酒的那个场所,都应该叫做「酒肆」,也就是现在酒店、饭馆的前身,而非酒吧——简单…

2020年因工体改造施工而关闭的天堂超市老店

中国人不欢迎酒吧?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中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但是我们从古至今喝酒的那个场所,都应该叫做「酒肆」,也就是现在酒店、饭馆的前身,而非酒吧——简单说区别就是,酒吧是专门用来过夜生活的,而酒肆多是打尖住店、宴请吃饭的。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早在夏末商初,我国就已经有既酿酒、卖酒又提供饮食服务的店肆了。北宋时期我国酒肆最为繁荣,仅京城开封就号称有酒家「七十二正店」,大大小小的酒楼直到三更宵禁依然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汴京纪事》中有诗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宋代以后的酒楼,内容越来越丰富,外挂酒旗,内墙有名家题词,还有歌女歌舞佐酒。但正如你所见,中国历史上的酒肆其实更多是吃饭宴请的地方,酒只是助兴的「佐料」。

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酒楼,既供旅客住宿,也供嫖客狎妓,同时还是酿造厂,可造酒、卖酒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酒吧」,则是纯正的舶来品。15、16世纪,英国开始兴起「俱乐部」这一私人社交场合。而那些没有能力加入俱乐部的人们也需要一个大众能参与的社交场合,于是酒吧便应运而生,酒吧的英文「pub」其实就来自于「Public House」。18世纪,酒吧就已从英国传至整个欧洲,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

《王牌特工1》中的英式Pub,并无复杂的装潢与陈列

《王牌特工2》剧情来到美国,酒吧也多了美式特色

1920年代,都市商业开始繁荣发展,尤其是零售革命对大都市的消费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引领着都市消费生活的时尚。为了迎合市民的消费审美,酒吧的经营者和设计者开始向商店寻求灵感,以吧台去模仿琳琅满目的商业柜台,酒吧便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所喜闻乐见的样貌。

《007:无暇赴死》中的现代酒吧吧台

由于年轻人们的需求,最晚出现的Club反而成为如今酒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极少数酒吧进入中国了,但客群主要是外国人和国内的权贵,很少有普通民众有机会进入。直到1980年代,外资与合资酒店在中国大规模地发展,酒廊「Lounge」随之大量进驻,有人发现了商机,开始将这一形式复制到城市的繁华街区和外国人聚集的使馆和文化商业区,也逐渐与「酒肆」剥离开来,成为独立消费的地方,一直到千禧年左右,中国的酒吧历史才算正式开启。

2010年前满是酒吧与小摊的北京「脏街」

虽然只有短短二三十年的历史,酒吧却在国内发展地异常迅猛,光是北上广三座城市加起来就有着5000多家酒吧;同时,酒吧在国内的发展与一部分人的「先富」几乎同时,使得其从在西方本来以年轻人为主要客群的「低消费」场合逐渐变成了「高消费」场合,并衍生出了炫富、纵欲、猎艳等不良风气——在没有文化基础的情况下,于短时间内以指数级膨胀,同时又与各种各样的「乱象」而伴随出现,这也就难怪许多人会看不惯酒吧的存在了。

酒吧之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酒吧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扮演着社会「减压阀」、「出气孔」的作用,其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你先别笑,我知道酒吧里发生打架斗殴、喝酒闹事之类的事件非常常见,但暴力与冲动是酒精的副作用,而非酒吧。如果没有酒吧的存在,大家在晚上只能在家或者跑到大街上喝酒,将伴随着更多的社会治安、家暴等问题。事实上,酒吧无形中也是对社会人行为的制约,人们来到这个有边框的空间内是为了做一些其他场所做不了的事。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在美国、墨西哥等诸多国家,你可以在酒吧里敞开了喝,但在大街上拿着酒瓶喝酒反而是违法行为。

在酒瓶外套个纸袋子就可规避警察

其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酒吧不仅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贡献,很多时候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风貌。以我本人为例,我每到访一座城市一定要去当地有代表性的酒吧小酌一杯:北京的酒吧粗犷张扬,上海的酒吧细腻时尚,广州的酒吧热闹喧嚣, 深圳的酒吧激情开放……从音乐品味到装修风格,从调酒师的水平、谈吐与文化底蕴,再到光顾这里的当地年轻人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座城市的性格与肌理都能体现在小小的酒吧之中。

被评为亚洲Top 5的上海Sober Company酒吧,有着从楼下喝到楼上「闯关」的玩法

既然提到了文化,作为与音乐「如影随形」的存在,酒吧对于音乐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场所。Club养活了DJ、Rapper和MC,摇滚乐队需要依赖Live House才能登台演出,没有Pub和Lounge的存在,很多人在今天都没有接触爵士乐的机会;即使是万恶的Strip Club,也能走出如Dita Von Teese般杰出的舞者……比如英国利物浦马修街的Cavern酒吧给了约翰·列侬和他的伙伴们第一次演奏自己音乐的机会,他们也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The Beatles」。而放眼国内,大到周华健、五月天、张宇、张靓颖,小到《中国好声音》这类音乐选秀节目的学员们,没有酒吧的存在,太多优秀的音乐人都很难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五月天在大陆的首场演出始于2000年北京的「无名高地」Live House,还是自己搭钱

当年的北京公路商店酒吧摆着一排弹子机,我也是第一次在《三维弹球》以外见到真容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酒吧是许多年轻人所必须的情感寄托场所。根据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的理论,酒吧是除家庭居住空间(The First Space)、工作场所(The Second Space)之外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它将人们从职场的等级意识和家庭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提供了自由释放自我的交际空间。

喜欢安静气氛,欣赏音乐或是专业鸡尾酒的,可以在Lounge和Pub里小酌一杯;想与朋友们把酒言欢的,Bar是极优于你家客厅和撸串大排档的选择;被老板、客户折磨了一整个礼拜需要发泄和放肆的,也不妨灌上一扎Club的假酒兑红牛,然后去舞池里跳它个酣畅淋漓——顺便还能短暂缓解你的社交恐惧症。

「酒吧是灵魂的医院。满身是血的人,为了活过今天而来喝酒,这样的医院也必不可少吧。」 ——《王牌酒保

夹带在最后的一点「私货」

在一些人眼中,酒吧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就好像骨头对于猫一样,因为压根就没有这个需求。但18世纪的英国学者塞缨尔·约翰逊会在书里写下「至今世间人类所创造的万物,没有一样比得上酒吧更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馨与幸福」,一百年来太多的电影、游戏等流行文化作品中酒吧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直到今天,在KTV、剧本杀等娱乐场所纷纷衰落时,酒吧却还能在国内屹立不到甚至继续发展……酒吧不会因为你的个人意志而转移,它已经深入了人类的生活,并还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

人们只会关心为什么北京恢复「堂食」第一夜就会有几千人在酒吧扎堆儿成为密接,对于上海解封之后许多年轻人在大街上喝酒狂欢指指点点,但却不关心我们为什么只能选择酒吧。

经济越发达、年轻人越多的城市,酒吧业越发达,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明明自己早已因工作焦头烂额,还要控制好脾气扮演一个好男友、好丈夫的角色;明明被车贷房贷压得喘不过气,也要在外人面前活得足够体面;明明心里骂了一千遍领导和客户,却连在群里打错了一个字也要心惊肉跳……

拍摄于去年北京一家酒吧的厕所墙上

去酒吧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逃离的冲动,可能是一段感情、一个身份、一份工作,一种状态,都可能让人感觉身在牢笼之中。进了酒吧的门,你今晚可以卸掉所有标签,就只是一个喝酒的人。灯一暗,音乐一吵,谁管你失恋不失恋,心塞不心塞,20来度的这杯酒面前人人平等,情绪尽管留着,把这杯喝完先。

我们对什么人最真实?反而是酒吧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所经历的疲惫、灰心都会被几杯酒洗扫一空,转而成为陌生人互相支持而得到的温暖,珍贵地像是在灯光污染严重的城市看到一颗闪亮的星星,支撑我们为难的人生。酒吧就是人生中的驿站,有邂逅、有隔阂、有重逢、有分别,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来,有人去,一幕幕不断上演——每一间酒吧,都包含一种情感,一份温暖。

撰文 / 孙奕然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看动画片幼稚?

多数看动画片的除了大部分少年儿童,还有小部分的成年人。这里的“有些人”确切地说指的是大部分成年人吧。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动画片时,之所以会觉得幼稚是会有这几方面的感受的。

第一,画面的人物是画出来的,不是真实的现实的人或事物。画出来的带有更多的感性色彩,小朋友看得就是一种纯真的感受。成年人看的动画画面带有理性思维,超越了感性。

第二,动画的大部分故事情节,章节每篇较短,符合未成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观看的耐性。成年人观看的电视剧一般故事章节较长,符合成人观赏的兴致。

第三,动画的价值导向只符合相应年龄的智力要求,三观塑造。成年人接触的东西以及三观塑造的思维远超未成年人,动画的价值取向满足不了成年人应对现实生活意义的需求。

第四,还有一种就是有种人,对动画片本身就没有任何兴趣,和年龄本身无关。

所以,会觉得看动画片幼稚的人多数会有以上几种原因,不知道你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