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美国电影包藏了哪些祸心「最近几个美国电影包藏了哪些祸心」
开腔▻▻▻
好莱坞越来越不灵了。
往好了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国产电影完全具备了“可替代性”。
而在另一方面,好莱坞大片自己拍得莫名其妙乌烟瘴气,当然更是主要原因。
但往深了看,曾经吸附在美国大片上的“全球化”亦即“美国化”精神日渐没了市场,大概才是真正的病灶。
最近几周,我看了好几部不卖座的美国大片,有以下一些观后感。
——枪稿主编 徐元
最近几个美国电影包藏了哪些祸心?文/徐元
作者介绍:电影记者,影评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大众电影》副主编。
从副标题“侠盗荣耀”就能看出来,《龙与地下城》必然是一部“盗匪电影”:带头大哥率领一队身怀异术的同道,各展其能偷抢某个宝物,从而完成一桩不可能的任务,同时更借此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本片在美国的口碑奇佳,不止票房可观,关键还得到了众多影评人的高度认可,烂番茄的专业指数至今是90分(观众指数是93分)。
它本来长着一副赶客的面孔:巫师、火龙、骑士……而且还改编自游戏。可没想到,利落的节奏和妥帖的幽默,让它在近期的好莱坞大片里显得鹤立鸡群。一言以蔽之,这个片拍得不蠢。
不过,口碑炸裂,可能还不止于明面上的这些,大概更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契合着漂亮国老百姓的潜意识。
从影片角色设置就能看出端倪:男主角仍然是白人帅哥,而他的对手,终归又是一个白人帅哥(老年版)。而且,好人是地道美国小伙子,而坏人则是无耻的英国老东西。不过,除了他俩,本片里的其他主要角色几乎都不是白人了。
《龙与地下城》这个游戏IP经历多次影视化改编,这次派拉蒙还同步启动衍生剧集开发,可见非常有信心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爷在本片中都是“无性”的,也就是说,男一号从来不跟任何一个女性角色眉来眼去,他在影片里,妥妥的就是一个在性角度完全清白的男人(或者不妨说是去势或阳痿的);而他的大对头反一号也同样如此,这个道貌岸然的英国阿叔,对身边两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国师和养女)也同样秉持冰清玉洁的态度。
对比一下从《007》到《速度与激情》,从《星球大战》到《阿凡达》等等这几十年美国动作大片里的各款情种(或种马)型男主角,如此的安排,是不是相当大的拨乱反正?
相应的,女一号墨裔女也就变成了彻底的关二爷式的威猛忠义化身,虽然片中也捎带了一点她和前夫的感情纠葛,但与其看成是浪漫戏,不如说,这一出完全就是为了搞笑——尽管同样也表达着对传统好莱坞英俊白男角色的莫大挖苦。
男二号则是黑人,他怯懦迷糊,但最终获得了飞跃式成长,不仅从一个三脚猫巫师变成了当世甘道夫,还幸福地抱得了美人归。换言之,美国类型片编剧法则里最讲究的“人物弧光”“角色成长”,全押在他的身上了。
女二号的精灵小妹同样也写得出彩,她不但本领了得,而且胆色过人,更兼智谋无双。虽然最后答应了小巫师的求爱,但她对男人可没有一丝一毫的依赖和仰视,绝对是情感关系中的主动一方。简单讲,她就是既美丽又独立的新时代女性之典范。
原设定德鲁伊重视生态平衡,电影中她因痛恨大自然被城主破坏加入主角团,没有乱加感情线
最微妙的当然要数反女一号,那位法力高强的红袍光头女巫。换个角度看,《龙与地下城》其实又还是一部丧尸片——红袍坏蛋们的潜伏、颠覆、侵略,岂不就是丧尸危机的另一重转写?
而耐人寻味的是,实则丧尸片、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丧尸片,都潜藏着西式自由主义对极权集体主义的深刻恐惧——熙熙攘攘、整齐划一、丧失了人格和人性的丧尸大军,所隐喻的,无非就是西方世界眼中的法西斯和苏维埃。
而具体到《龙与地下城》,大红袍、大光头的造型,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喇嘛、和尚、中国、东方这些意向(尽管实则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僧侣也是这种行头)。而这伙反派与老牌帝国主义先勾搭再利用,最后野心勃勃大搞颠覆,暗合的正是近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及仇视。
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反派”的设定当然没有那么具体、具象,就那位出身反派之国的蠢萌大侠的形貌性情来看,这个“敌国”显然又还有着浓厚的伊朗、印度等中东、南亚气息的,而最狠最坏的这位红衣尼姑,形象上则有着鲜明的苏俄趣味——总而言之,敌人就是从那神秘、古老、非我族类、我也分不太清谁是谁但笼而统之叫作“东方”来的。
因此,《龙与地下城》明面上是中世纪魔幻,骨子里影射的则是现实世界里欧美人、尤其是美帝百姓的所思所苦——左右政治派别、女性及有色人种的权益、面目模糊但又黑云压城的敌人……
这部电影把美式“政治正确”执行到了极致,但又不像同期的其他影片那样弄得生硬尴尬,通过极其高明的选角,它反而处理得又妥帖又智慧。同时,它悄然渗透的“敌我观”,又巧妙切中了当下的国际政治局势。所以,无论是看热闹的还是看门道的,虽然并不需要去仔细辨析和对应(根本也不需要),但也都不难从影片里感受到焦虑,并收获到抚慰。如此一来,一部商业电影所起到的“表达”和“疗愈”(或曰“意淫”)之功用,也就完美达成了。
烂番茄上影评人称赞这部《龙与地下城》“在喜剧的外表下具有坚实的情感核心”
无独有偶,同期上映的《生无可恋的奥托》,男一女一的搭配,与《龙与地下城》同出一辙:白人男与墨裔女。
两人之间也没有浪漫戏份,而是纯纯的友情。而且也是互为导师、互相成全的关系。
《生》本来是瑞典名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翻拍版,显然比起冷冽犀利的原版,美版是过于甜腻俗气了。然而,从一干角色的设定和故事的推演来看,这部电影也颇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其一,白人男主角和黑人邻居一家本来是一条战线上的好友,但是因为品位不合、秉性不同,两个男主人闹翻了多年,但最后还是在面对无良地产商时捐弃前嫌再度携手了,而打破僵局的依靠的则是白人男一号勇于承认了自己自大狂妄的错误并诚恳道歉——看看,多么明白无误的种族表达,以及针对“我们美国自己人”之间派别与派别之间弥合的期望?
扮演玛丽索的是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玛丽安娜·特雷维诺,她的亲和力与奥托的高冷毒舌碰撞出喜剧效果
其二,男主角一辈子讲究体面,对爱人一往情深,在工作上非常认真,又热心社区事务,对规矩、规则有着非常高的标准,举凡穿衣打扮、开车修车等等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总之,就是老派典雅的绅士(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之象征。
然而,世易时移,“一切坚固的都在消失”,他的体面和规矩,愈发的不合时宜了起来。他不理解,不喜欢,非常想抵抗(哪怕赴死),但最终还是认清了形势,达成了对新世代——无论常年穿运动衣而不穿正装的、还是完全没有DIY能力的、或是干脆跨了性别的后辈男性——的谅解,更彻底接纳了黑人邻居(老移民)和墨西哥邻居(新移民)。
换言之,本片主演是汤姆·汉克斯,众所周知,此君相当于头号“美国面孔”,所以,他演的不止是奥托大叔,更是山姆大叔本人。他晚景凄凉,丧妻而又绝后,被时代所抛弃,同时也想抛弃这个“白痴”(他的口头禅)的时代。尽管后来他走出了困境,但最终还是因为心脏太大而殒命。
“大心脏”,本是美国文化里分量十足的夸人之词,可《生无可恋》恰把它拿来当作奥托/山姆大叔死亡的原因,既是骄傲,又是讽刺,更是哀悼。
因此,和《龙与地下城》一样,《生无可恋的奥托》同样也是一瞥美国社会心理的入口。
汤姆·汉克斯不仅是主演,还是《生无可恋的奥托》的监制
《超级马力欧大电影》在欧美影市上攻城略地,不过,在中国,它也和《龙与地下城》及《生无可恋的奥托》一样毫不卖座。
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两个纽约佬的故事,但难得的是没有多少“美国味”。
说起来也的确奇妙,一款日本制作的电子游戏,主角被设定为意大利人,故事则是源自于欧洲的“骑士救公主”,而又再由美国的电影公司把它制作成能够发行到全球的英语动画片,其实这倒是世界日益“脱钩”浪潮之中,一股充满了老款“全球化”的乐观、大同精神之逆流。从这个意义上看,它让人感怀又让人心酸——这个世界,哪里还能像80年代的电子游戏这样简单而纯粹?
《马力欧》影片本身的确乏善可陈(烂番茄专业分只有58)。但仍有几处值得一说,第一是这部电影里的公主本领高强,非但不需要谁去救,反而是比男主角(马力欧)更厉害的导师型角色,比起《史莱克》里公主与骑士本领相当的设定,显然在“妇女解放”的境界上,是更进了一步。
而且,神奇的是,和《生无可恋》和《龙与地下城》一样,本片的男女主角之间,仍然没有浪漫戏份。大概,这会是一段时间内,美国大片的某种新标准。
《超级马力欧大电影》中女性形象不再是被拯救者,让人重回红白机岁月的同时,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
其二是整部电影里,马力欧都不是因为要“拯救世界”而展开行动的,他一以贯之的动机都是“我要救我弟弟”。所以,这自然是针对最近20年里漫威超级英雄成灾的一种讽刺及反动。
第三,不同于以往“8岁到80岁阖家观赏”的动画片,《马力欧》固然是非常Q版的,而且毕竟受限于原作游戏的设定,但像本片这样,始终赤裸裸地表达“拳头就是硬道理”,从头到尾一直在展示暴力及其成果的,似乎也仅此一家再无分号。
本片一点儿也不讲大道理,而是只致力于呈现一个终极真理:谁最能打,谁就最成功。这一点,最典型的,就体现在了片头凭身板欺负路易吉的工头最后在片尾又跪服在了已经无敌的马力欧身边。如果说,本片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及青少年的话,那这样一部直来直去,充分表现破坏欲和暴力的电影,真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不玩虚头巴脑的大实话作品,而且,它又何尝不是另一款西方人对于当下全球动荡局势的寄托呢?
编辑/徐元
排版/八子
THE END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