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县小吃的电影「微电影锣鼓喧天开机首部反映沙县小吃发展历程」
拍摄现场
《锣鼓喧天》
8月1日晚,沙县电视台综艺演播厅,随着摄像机红布缓缓揭开,掌声响起,首部反映沙县小吃发展历程的微电影《锣鼓喧天》正式开机,献礼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20周年。
繁琐的筹备经过
“很早以前,我就想拍摄一部和沙县小吃有关的微电影,宣传家乡的美食和文化,今年刚好是一个契机。”导演季超说道。
季超,沙县人,25岁,师从于中国电影纪录片之父司徒兆敦,有5年从影经验,导演摄影编剧过各类纪录片、微电影、广告等70余部。还在大学时,他拍摄的《出家》、《瓷娃娃和他的女儿》、《MOVIE》等作品就入围多项国家级大奖。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和朋友一起创办福建禹季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筹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就是《锣鼓喧天》。
拍电影,首要问题是经费。微电影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募集52万元赞助款用于拍摄,此外,公司也找了部分商家赞助。
经费解决了,剧本是核心。要在短短40分钟内把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体现出来,要求编剧不仅要有过硬的掌控剧本的能力,还要对沙县小吃十分了解。因此,剧本特邀本土作家杨世飚撰写。
杨世飚是福建省作协会员,近年来在《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喜剧世界》《微型小说选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近百篇。这是他经手的第一个剧本,因为时间紧迫,要求在一个星期之内写完,他一天创作10个小时,反复推敲修改,终于赶在预定时间完稿。
影片讲述大学生罗一鸣毕业后自主创业,经营沙县小吃,历经挫折,最终靠诚信赢得顾客口碑,被评为“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之后加入沙县小吃集团,成为首家注册成立的餐饮连锁子公司,开启“规模化、标准化、公司化”品牌餐饮连锁的新时代。
故事从两代沙县小吃制作人在技艺传承和经营理念的冲突入手,以小见大,反映沙县小吃经过二十年发展,转型升级进入“新商标、新理念、新征程”的新阶段。
剧本敲定后开始招募演员,几位主演都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其中饰演男主人公罗一鸣的演员王昊翔曾参演《斗破苍穹》、《李耳的新衣》、《最美不过初相见》等多部影视剧,饰演父亲罗海的老演员宋翔更是一名“老戏骨”。
万事俱备,电影正式开拍。
艰难的拍摄过程
这段时间,不是高温就是台风天。演职人员大多来自北京、上海,一到沙县就被恶劣的天气“镇”住了。
“热,太热了!”是他们一致的感受。
为什么选在这时候拍摄呢?
“主要是因为演员档期紧张,比如饰演罗一鸣母亲的演员闫京黎8月3日就要赶回泉州,到另一个剧组拍戏。为了赶进度,我们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最长的一天,拍了18个小时。”季超说。
前两天有台风,凉爽了许多,但拍摄难度更大了。剧组见缝插针,趁不下雨的空档布景拍外场戏,经常刚布好景又下雨了,只好迅速转场。
室内戏也不容易。由于电影是同期声,即现场收声,没有后期配音,为了不让杂音影响效果,室内不能开空调,不能开风扇,演员们要在闷热的屋子里完成拍摄。
天气恶劣,拍摄时间长,对所有人员的身体和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高中生廖文龙趁暑假来剧组义务帮忙,他说:“以前觉得拍戏很好玩,来了几天我才发现,我是拿命在玩。”
条件艰苦,仍然马虎不得,一场巷子骑车的戏反复拍了两个小时。
主演王昊翔来自北京,他说,之前从来没有拍摄过此类题材。对沙县小吃的了解也局限在拌面扁肉炖罐,来沙县之后才知道原来沙县小吃有这么多品种。
“剧组特意邀请沙县小吃制作大师给我们培训。当然,关键的操作还是需要用到手替,大师们的技艺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王昊翔说,为了表现手艺娴熟,仅仅一个夹春卷的动作他就拍了四五遍。
拍摄要精益求精,还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仅摄像设备一天租金就要2000多元。过几天,剧组要飞往上海取景拍摄,演员的机票、食宿又是一笔开销。”作为制片主任,胡定禹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
剧中很多道具是借的,比如有场戏中要用到板鸭,胡定禹找朋友借了20只板鸭,拍完后再给朋友送回去。还有很多群演都是朋友介绍的,全是义务帮忙。
75岁的吴大娘平时在滨河路卖喜粿,经熟人推荐,连人带喜粿摊都被剧组“征用”了,老人家从早上七点一直拍到下午四点多。因为拍戏,她的喜粿一个都没有卖出去。
“本来说大概早上十点左右就会拍完了,没想拍了这么久。好在傍晚也可以卖,没耽误太多事。”
(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乐小丽 胡嘉丽 文/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