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胡姓名人(胡姓历史研究结论)
黄勇/文
胡姓(43)|庐陵胡氏:南城胡和禾溪胡两大宗派也是后裔繁茂,名人辈出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就是取安庆府的“安”、徽州府的“徽”作为省名的。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从唐末五代起,徽州就是胡氏的聚居地,多支宗派形成多个望族,涌现出大量名人。
宋徽宗宣和3年(1121),在平息方腊起义后,歙州被改名为徽州,辖“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今歙县徽城镇)。除元末曾一度改名兴安府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的名称前后沿用了780年,所辖区域六县也没有变动。如今,歙县、黟县、休宁、祁门4个县属于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属于安徽宣城市,婺源县属于江西上饶市。
为什么叫明经胡氏?
明经胡氏源于婺源县考川村(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考水村),按照一般命名原则,应该叫考川胡氏或考水胡氏,为什么偏偏叫明经胡氏呢?
明经胡氏名称的得来,是因为胡昌翼在后唐庄宗同光3年(925)考中的是明经科的进士。
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的意思。“经”,原来指先秦经典,汉武帝尊崇儒学后,就专指儒家经典了。早在秦朝时就有这一科考试,到汉朝时地位开始突出。
从汉高祖刘邦起,汉朝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度,即考察推举,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
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明经科考试,直到宋神宗时才废除。在唐朝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经义取士)与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是基本的科目。到明清时期,明经成为贡生的别称。
唐朝时有一首民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朝有诗说:“焚香礼进士,撒棘待明经。”这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呢?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的内容较浅,主要是考儒家经典,30岁时才考中明经,算是很老的了;进士科主要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比较难,50岁能考中进士,算是很年轻的了。
但是,由于明经科的进士精力主要放在研习儒家经典上,所以这一科的进士,大都能成为一代鸿儒,是做学问的高手。
胡昌翼能考中明经科进士,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的后裔以此为荣光,把这一支胡氏称为明经胡氏。因为胡昌翼本是李唐皇室,冒姓胡,所以又称为李改胡、假胡。
胡昌翼3个儿子各自形成一大宗派
至于胡三公胡清其人,有不同的说法。
常见的说法是胡三公是皇宫服侍唐昭宗的宦官,有的说是唐朝的官员,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胡昌翼被胡三公带到民间,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镇西递村的胡氏家族的说法是,胡昌翼的奶妈秦氏是胡三公的妻子,胡昌翼是被秦氏带出来的,由胡三公夫妇抚养成人。
胡昌翼被明经胡氏奉为始祖,为感念胡三公为李唐留下一脉真传的恩情,把胡三公奉为义祖。
胡昌翼,字宏远,号绎思,又号眉轩,在北宋咸平2年(999)十月初三去世,享年96岁。
胡昌翼考中进士,得知身世真相后,无意仕途,隐居乡野,开设书院,毕生致力于研究经学和倡办教育。
他的子孙以经学传家,宋末元初文学家戴元表曾说:“(明经胡氏)四世通五经,尤精《易》,一门十余叶缃素相传,有别于徽州之地的胡姓闻家。”
胡昌翼有3个儿子,大儿子胡延政一支迁往绩溪县等地,二儿子胡延宾一支迁往歙县紫阳、汪岔等地,三子胡延臻一支世居在考川。
胡延政,又名胡延进,字以礼(克修),号节庵,明经胡氏迁绩溪始迁祖,为胡雪岩与胡适的二世祖。
胡延宾,字以敬,曾任宣州知州、枢密院副使,后裔分布在歙县紫阳、汪岔,江西万年、石门、广信等地。由于谱牒佚失,这一支胡氏子孙失传。
胡延臻,字以福,人丁兴旺,代有名儒。
请看胡姓(45)。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胡姓怎么来的?
谢邀。胡姓的来源非常广,有的源于先秦时期的妫姓、姬姓、归姓、胡母(复姓),有的源于官职,比如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其后裔就以胡为姓,同理还有西汉时期的胡骑校尉。此外,有从李姓改姓胡的,也有蒙古族和满族改为胡姓的。
今天子渊和大家聊聊“明经胡氏”,也就是李姓后裔改为胡姓的故事。众所周知,古代王朝危难面临灾祸之时,皇帝通常会将儿子委托给心腹养育,有的是为东山再起做准备,有的则是知道天命难违,自己也难逃一死,所以为保护幼子,而将其送入民间,以求逃过一死,过着隐姓埋名的平淡生活。
唐朝末年也是如此。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坐大,各地节度使尾大不掉,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到唐昭宗李晔在位时期,不仅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更为严重,连皇宫内部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宦官乱政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虽然黄巢起义被镇压,但李唐王朝在内斗下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唐昭宗李晔意外地在宦官杨复恭等人的支持下继承皇位后,本想干一番事业来挽救大唐,但杨复恭等人不仅不肯放权,还特别张扬跋扈,昭宗李晔起初对他们是忍气吞声、事事满足,随后在掌握杨复恭等人的谋反证据后,一举将其铲除,算是解决困扰了唐王朝许久的宦官问题。
然而李晔没有想到,各地节度使的跋扈程度比起杨复恭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征讨他们,唐昭宗进行招兵买马,大量扩充中央军队,但他此时显然太过心急,还没等军队还未训练完毕,就贸然出兵讨伐四川田令孜与河东李克用,结果自然就与其当初所料想的大相径庭。
接连用兵后失败后,昭宗李晔开始联合其他节度使一起攻打,虽然最终消灭了四川藩镇割据势力,但是唐王朝却彻底地失去了西川,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至于“河东之役”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虽然削弱了李克用,但唐王朝的中央禁军也折损大半,反倒令朱温坐收渔翁之利,间接帮其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唐军损伤殆尽后,昭宗的皇帝威望也随之一落千丈,先后受到李茂贞和朱温的控制,被其幽禁。为控制唐昭宗以便号令诸侯,朱温特意把他和皇后迁往其大本营洛阳。然而在迁徙途中,昭宗皇后却诞下了一个男孩。按理说,喜得幼子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昭宗李晔看着刚刚出生的孩子,却怎么高兴不起来。他深知自己难逃朱温虎口,为保全幼子性命,便与皇后商量,要将孩子送往民间暗中抚养。深明大义的皇后听后,强忍悲痛答应了下来。
于是,昭宗夫妇将孩子托付给了心腹胡三,李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托付给卿,让他跟着你姓,以后他就是你的儿子。”胡三临危受命,不惧朱温千里追杀的危险,将孩子带回了婺源考川。同年,唐昭宗即被朱温弑杀。
那个唐昭宗托付的孩子,被胡三取名为胡昌翼,并在养父的悉心抚养下长大成人。身负皇室血脉的胡昌翼从小时起就很聪明,后来还考了明经科。一开始胡昌翼本想从政,为国家社稷做一番贡献,然而在胡三夫妇将其详细身世和盘托出后,胡昌翼非常悲痛,从此再也无意于仕途,转而专心从事经学研究。因其学问高深,所以被后人尊称为“明经公”,成为“明经胡氏”始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