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人类是这样拍科幻片的吗「一百年前人类是这样拍科幻片的」
83岁高龄的大导演科波拉,最近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一部号称“可能会改变电影史”的新片《大都会》。
从1984年完成剧本,历经公司破产、911事件,这部烧钱又烧脑的科幻巨作,终于(有望)在明年问世。
诶?这部《大都会》和1927年德国科幻默片《大都会》有什么渊源?
大多数影迷冒出这样的第一反应,实在合情合理。1927年版《大都会》定义了什么叫“科幻片”,几乎是你看过的一切反乌托邦题材的终极母题。
1927年版《大都会》
现代科幻从它开始
Francis Ford Coppola在《大都会》片场
《大都会》是我过去所有作品风格的集大成者。
- Francis Ford Coppola
“别拿自己的钱去赚钱”,这是好莱坞导演们明哲保身的铁律。但拍过《教父》三部曲的Francis Ford Coppola,却在一个本可功成身退的年纪,卖掉心爱的酒庄,自掏腰包凑齐1.2亿美金,为自己圆梦。
命运多舛的《大都会》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剧本,却因制片公司破产搁置。到了千禧年,项目重启,又在拍摄纽约空镜素材时碰上911事件,投资方放弃了这个讲述纽约灾难的故事。
2017年,法国一群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为Coppola版《大都会》制作的片头,该项目聚焦的全部是在电影史上一度备受期待、却最终夭折的电影
此后20年,好莱坞坚信一切彻底没戏了。
而在2022年底,两度夺得奥斯卡影帝的Dustin Hoffman、新一代演技标杆Adam Driver纷纷出现在《大都会》片场,一场延迟40年的好戏总算开始搭台了。
Coppola版《大都会》拍摄现场
Coppola版《大都会》背景设置在架空时代的纽约。一场大灾难之后,保守派市长主张复原城市,而革新派建筑师则想要建立一个乌托邦。而市长的女儿周旋在两者之间,她爱上了建筑师……
科波拉版《大都会》前期概念草图
总而言之,Coppola只字未提1927年德国导演Fritz Lang的《大都会》,但只要对电影史有点了解,就会一眼看出这其中心照不宣的“翻拍”意味。
《银翼杀手》中大量与1927年版《大都会》高度相似的镜头
其实,Coppola对它的致敬也并不算新鲜,从《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到《西部世界》,但凡是与仿生人、未来世界、反乌托邦有关的科幻题材,总是多多少少地借鉴《大都会》所创造的世界观。
今天的我们都很熟悉空山基创造的“Sexy Robot”,却不一定知道他最初的灵感就来自《大都会》中的女性机器人Maria。
上为1927年版《大都会》,下为空山基机械姬
而2001年日本动画版《大都会》,改编自手冢治虫1949年同名漫画,编剧是大友克洋。无论是城市场景还是故事内核,都依然处处弥漫着1927年版电影的影子。
2001年,动画版《大都会》
甚至这样的现象也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工业,时装设计、音乐录影带、摄影作品里,也屡屡可见对它近乎痴迷的致敬。
左为皇后乐队1984年《Radio Ga Ga》MV,右为1927年版《大都会》
1989年,Madonna《Express Yourself》MV还原了《大都会》中苦力工厂的场景设计
2022年,韩流男团ATEEZ的《Guerrila》MV,致敬了《大都会》经典海报
这部德国表现主义的巅峰作品,是定义了何为现代科幻电影的类型源头,也是当时造价最最昂贵的默片。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绿幕特效,更没有台词音轨的条件下,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惊世骇俗的故事?
它预言了今天的一切
《大都会》手绘版海报,劳工阶层与统治阶层以地平线分为上下两个世界
1926年拍摄《大都会》时,导演Fritz Lang大手一挥,将故事时间轴朝着未来推了刚好100年,大胆展现了2026年的城市景观。摩天大楼林立,阶层系统严密,仿生机器人与人类的界限逐渐模糊,科技高速发展的阴暗面渐渐显露。
不偏不倚,和我们此刻生活的世界实在差不多。
《大都会》中标志性的现代建筑“新巴别塔”(上),是对圣经故事中的巴别塔(下)的一次再创造
上流权贵住在明亮繁华的高空建筑中,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长期被困在昏暗的地下城里,与机器相伴,麻木而劳碌地过着两点一线的人生。
为了压榨劳工阶层,地下时钟只显示10小时,如此一来每周就会多出一天工作日,而习惯了被奴役的“社畜”们,则来来回回地搬动着巨大沉重的指针。
大都会的最高统治者Fredersen,指挥内心扭曲的科学家用机械人挑起劳工反抗,从而有理由进行镇压,谁知当工人们捣毁了机器,地下城洪水泛滥,毁于一旦。
而Fredersen的儿子Freder爱上地下城女子Maria的桥段,则为这部充满夸张隐喻、剪辑节奏堪称怪异的电影,平添了一些“雅俗共赏”的跨阶层恋爱桥段。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
最讽刺的是,经历了种种暴动、失控、对峙的场面,在故事的最后,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竟然都恢复了理智与人性,彼此握手言和,并奉上了一则堪称典中典的结论:智慧与劳动要用心结合起来。
《大都会》的结局一幕
有部分片段在乱世战火中遗失的原因,也有那个时代叙事局限的原因,这部电影今天看起来有许多漏洞和矛盾,但Fritz Lang为后世几乎所有科幻电影,特别是反乌托邦题材,定下了一种可以通用的基调。
歌舞、科技、宗教、建筑、社会学……《大都会》明明是一次当初看来近乎疯狂的幻想产物,却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
头号影迷希特勒
1926年《大都会》片场幕后,摘下机器人头套的女主角在喝水
见惯了今天以《阿凡达》为首的好莱坞大片出神入化的特效技术,我们仍然觉得在96年前,建筑师出身的Fritz Lang,拍摄《大都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代审美和现实操作性的奇迹。
拍摄地下城大洪水的戏,微缩模型和耗费大量人力的实景拍摄相结合
如果你看到1970年代日本特摄技术中的微缩场景,已然觉得叹为观止,《大都会》在这件事上可是整整领先了半个世纪。
电影中美轮美奂的未来城市建筑,大多是在摄影棚中手工搭建出来的,却在镜头中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
在长达18个月的拍摄周期里,他耗费了200万英尺的胶卷,总共调动了近4万名演员。
在当时,这样的规模突破了人们对电影制作的想象天花板。而Fritz Lang在这场人海战术中所扮演的“独裁者”角色,事实上和《大都会》中所描述的没有太大区别。
汇集无数人力、心血打造的《大都会》,上映之初遭到了一片骂声。《纽约时报》评价它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电影”。派拉蒙在美国发行本片时,担心它“暗含共产主义色彩”,大加修改删减……
而本土观众感到最气愤的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干活太累,而是压根找不到工作。
《大都会》中充满戏剧张力的地下工厂场景
或许是片中统治阶层解决社会情绪的手段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给希特勒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感,他非常欣赏《大都会》。因此这部电影在纳粹党中大受赞赏。
鲜为人知的是,《大都会》事实上应该算作Fritz Lang夫妻俩的共同作品——这个故事源自他妻子Thea von Harbou的小说,同时她也是本片的编剧。
1923年,Fritz Lang与Thea von Harbou还是一对亲密搭档
当希特勒发出邀请,要带有一半犹太血统的他掌管整个电影宣传部门时,他连夜逃往巴黎,随后又去了好莱坞。Thea von Harbou则与丈夫就此分道扬镳,追随希特勒政权,后来创作了不少电影。
无论台前幕后有过多少曲折离奇的故事,至少当下的电影界对于《大都会》的里程碑地位与研究价值,不再有什么分歧。
1985年,Giorgio Moroder版《大都会》除了原创配乐,也用到了包括Freddie Mercury在内的流行歌手的作品
由于它是黑白默片,全世界狂热者都在不断试图再创作。
拿过39次奥斯卡提名的意大利音乐教父Giorgio Moroder曾制作过重新剪辑、上色的《大都会》,所有配乐都是1980年代风格电子流行乐。如此先锋的魔改版《大都会》,在1985年金酸梅奖上提名了最烂原创歌曲和最烂配乐。
而最早萌生这个念头的人,其实是David Bowie。他早在1970年代就想购买版权、创作配乐,最终未能实现,不知该可惜还是庆幸。
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大都会》海报
2001年,《大都会》成为最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电影,同时在柏林电影节播出了修复版。
而到了2008年,人们意外地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大都会》最初的16mm胶片拷贝,失踪了大半个世纪的23分钟画面终于重见天日。
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大都会》海报
至于今天,你打开YouTube就可以观看完整版《大都会》,至于感受到了什么、为其中哪个片段所震撼,恐怕就仁者见仁了。
它就是这样一部永远无法被一锤定音给出评价的电影,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大都会》。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