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夏儿女「华夏儿女凭什么要把这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不润。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贫贱不能移”。就按我们普通人阶级来说,你出去了未必是有大发展的,因为你的阶级决定了你出去的圈子,大概率还是那个华人圈子。“润”,本来是想改变生活方式,结果你说出去还是这么群人。
就像今天有个新闻,一对华人卡车夫妇,在美国背着LV包抢救济,领完免费食品后转头就摆摊卖了。所以大部分的人素质还是很差的。
所以,出去也要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和这群人生活在一个圈子里。
另外吧,我们都一样,土生土长这里那么多年了,为什么要走呢?就像很多国家的难民一样,你一走了之了,留下一地鸡毛。有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好比叙利亚一样,该走的其实是巴萨尔这类人,而不是叙利亚人民。
反正你们都懂,我就随便说几个历史典故。
在公元前659年的时候,老糊涂的晋献公禁不住宠爱的妃子的枕边风,用栽赃的方式废掉了太子,改立妃子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原太子申生也是个直肠子,万念俱灰下,直接就上吊自尽了。
原太子虽然死了,但还有两个成年的公子排在奚齐之前,就是重耳和夷吾。之后,在妃子不遗余力的构陷之下,晋献公居然派军队追杀自己的儿子。
自知待下去死路一条的重耳和夷吾开始了漫漫流亡路。
经过这一番折腾,晋国内部分崩离析,各种势力蠢蠢欲动,一时间动乱不止。奚齐还没继位就被杀、接着上台的公子卓也没活多久。这时候国内的大臣想起了流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派人去迎接。
重耳是个有贵族精神,却没有贵族野心的人。当初晋献公为了扫清障碍,不惜派兵围剿他的时候,他虽然手里有封邑、家臣、军队,但还是不敢反抗,抹脚开溜了事。
春秋时代贵族有个特别的政治避难法则:出奔。就是贵族或者大夫觉得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可以选择出走他国避嫌或者避难,放弃政治权利,但保留政治地位。
重耳其实就是按照这个规则跑了。熬了好几年终于等到回国结束动乱的机会,他却放弃了——因为觉得国内环境太险恶,再去趟浑水不值得,就找借口推辞了。这也让夷吾顺利登上君位。
但逃避并没有为重耳带来想要的安全,也没有给纷乱不已的晋国带来太平。昏君当道,晋国内乱不止,外战屡败。即便他已经远逃异国12年,弟弟夷吾派来的杀手还是如期上门。
重耳只能继续跑。去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反正列国都转了一个遍,最后才在秦国立足。
那么即便他有显赫的身份、贤明的名声,可离开故土,谁还鸟你。虽然谋臣用了无数激将法,他也没有下定决心去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家。
直到他的侄子继位后,对他的追杀依然没有停止,甚至还扩大到追杀他的家臣。
这时候重耳终于认识到,面对敌人,既惹不起也躲不起,迟早要有对决的那天。在流亡了整整19年后,他鼓起勇气,在秦国的帮助下,带领三千人杀回故土,一路民心所向,望风而降,顺利夺取政权,晋国也结束了十几年的动乱,重新崛起。
最终,他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是重耳展现诚信的贵族风度,并不是消极懦弱的表现。晋文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晋国儿女,凭什么要把这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还有个故事就是讲徐阶的。
徐阶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他刚进入内阁的时候,却是在杀机四伏之中。
徐阶的顶头上司,就是历史上所谓奸臣的模板:严嵩。
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把不务正业、天天沉迷于问道求仙的嘉靖玩的团团转,控制朝政长达二十年。
严世蕃是个人精,对全国各种官职的肥缺程度了如指掌,明码标价,但凡涉及升迁,不到他家去意思意思,绝无机会。就连嘉靖的儿子——后来做了皇帝的裕王,也因为被吏部拖欠岁赐,只能靠着去行贿严世蕃,才要回了岁赐。
这种情况下,正直一点的大臣要么因为管不住自己批评的嘴而被杀,要么避祸称病退休,远离是非。
但徐阶没有走。虽然不是一路人,但他隐忍不发。事事顺从,从来不发表反对意见。严世蕃看不起他,有时候当面侮辱他,他也不在乎。为了让严嵩放下防备,他甚至把自己孙女许配给严家做小妾。这就导致当时的朝臣都看不上他,私底下说他是严嵩的政治小妾。
这个小妾,徐阶当了整整十年。
直到嘉靖和严嵩产生矛盾,徐阶看出了扳倒严家父子的机会,他一反常态,果断出手,台面台下的各种手段齐下,一举置于严家父子于死地。
之后他一上台,即革弊政,大刀阔斧,朝政为之一新。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张居正后来的中兴改革。
世界上最常见的悲剧之一就是小人坦荡荡,君子常戚戚。这种悲剧映射出来的逻辑,是畸形的制度和对应的社会环境下,规则对于潜规则的一种哀嚎,文明对于野蛮的一种无奈。
如果说晋文公和徐阶躺平润了,那历史的走向就改变了。这就回到了叙利亚那个事情上,你不该把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
我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儿女,凭什么要把这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所以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不润了吗?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