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罗湖|深圳有座免费剧场」
城,由人筑成,亦由人组成,一座城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事。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孕育了“深圳奇迹”的雏形,奏响“深圳速度”的先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台前幕后用话剧演绎人生的演员,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的摄影师,一锅一勺烹调烟火罗湖的厨师,一锤一錾传承国粹的匠人……平凡人生书写不凡故事。
即日起,“故事里的罗湖”系列推文正式上线,为你讲述罗湖人的故事,带你见证罗湖人的“传奇”,发现一个万象多元、包容创新、宜居宜业的新罗湖。
✓ 改革开放初期
深圳的演员和歌手们在哪里演出?
✓ 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深圳的
“炒更族”是怎么诞生的?
✓ 罗湖这个话剧团
为什么频频登上央视舞台?
✓ 罗湖为什么被称作“戏窝子”?
……
在深圳罗湖有一座免费剧场
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
演绎深圳人的酸甜苦辣
展现独属于深圳的戏剧魅力
17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可说起以前带着团队在外面四处跑场演出的经历,邸叙然依旧清晰如昨:“甭管什么场地,随便铺块布打个灯搭个土台子我们也能上。”冬天露天演出,演员们挂着鼻涕就上台,夏天高温酷热,演员一边演一边滴汗,衣服一拧全是水。有时候演到一半狗都上台了,演员不知道,底下人全跟着乐。去工厂演出,主持人喊半天没人来,剧团里的演员就借来小板凳坐在台下当观众给台上的演员鼓掌。最难的时候,为了保证剧团的正常运转,邸叙然忍痛卖掉了自己在深圳的一套房子。
即便这么艰难,邸叙然也从来没有想过解散团队停止演出。“那段经历奠定了我们团队的底色,到现在尽管我们的演员拿遍了全国的各种奖项,出去演出照旧蹲在台下吃盒饭,不喊苦也不嫌累。”邸叙然说。
✦ 邸叙然,深圳著名戏剧编剧、导演,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湖区戏剧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创始人。在全国小品创作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专场多次在央视录制并播放,被称为“深派小品”。曾荣获文化部“全国艺德标兵”称号。
在罗湖,像邸叙然这样的优秀戏剧人有很多。罗湖是深圳戏剧的起源地,素有“戏窝子”之称,荣誉和口碑背后,是几代人的追索创新、破而后立。从“炒更族”的诞生、卡拉OK的风靡、歌舞厅文化的流行再到戏剧文化的蓬勃发展,深圳的戏剧之火在罗湖点燃,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一直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上世纪80年代,一首《深圳情》红遍大江南北。歌词里的深圳春深秋浓、城巷飘歌,无论新来客还是久住人,都能在这里扎根生长。被这首歌吸引来到深圳的人不胜枚举,古西平就是其中之一。
“深圳这个地方真有歌里唱得那么好吗?我很好奇,想去看看。”便是这样一个闪念,当年32岁的古西平从四川成都来到深圳罗湖,在罗湖区文化馆一待就是24年,2016年退休后又留在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继续从事音效工作。古西平来到深圳的时候,正是深圳歌舞厅繁荣发展的时期。
✦ 1985年,罗湖蔡屋围片区,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的深圳国贸大厦,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摄影:孙成毅
罗湖毗邻香港,深受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随着第一个中外合资宾馆竹园宾馆引进乐队驻唱爆红,歌舞厅在罗湖遍地开花。有一句话是“全国看深圳、深圳看罗湖”,当时罗湖有700余家夜场,每年数万人的消费规模,歌舞厅夜场日均营业收入超500万元,凤凰传奇、毛宁、杨钰莹、戴军、林依轮等众多知名歌手都是从深圳歌舞厅走出去的。
“那时候的深圳真是一片欢歌曼舞,歌舞厅、卡拉OK、大家乐舞台,热闹得不得了。”古西平回忆道。彼时,卡拉ok是深圳人夜生活的主场。年轻人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工作,下班后会相约去卡拉OK唱歌,很多从香港来的投资商谈完生意也会到卡拉OK放松休闲。过去的卡拉OK不设包厢,人们挤在大厅里排队点歌,当着所有人的面唱歌。
✦ 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文艺青年。摄影:孙成毅。
歌舞厅文化的盛行还催生了一个新词:“炒更”。炒更来源于粤语,意思是要取得业余收入,就必须把握好晚上的时间。很多从内地来的演员和歌手,白天有一份正式工作,晚上下班后去歌舞厅兼职演出,“那会在内地,演员一个月是180块钱,最少的一个月36块半。来到深圳,一晚上跑五六个场,一场就能赚七八百块钱,这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是很强的”。
邸叙然绘声绘色地跟我们描述“炒更族”的生活:“一到晚上就能看到那些演员穿着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打着摩的去跑演出,很多演出服都有大裙摆,一不小心卷到车轮里就会摔得鼻青脸肿,但他们把裙子扯出来后还是忍着疼继续演出,整个晚上就像炒饭一样停不下来。”为此他写了一部话剧《夜色阑珊》,重现深圳歌舞厅文化的黄金岁月。
✦ 话剧《夜色阑珊》剧照。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居住人数多,文化需求量大,早期很多大型夜总会、歌舞厅和花5角钱就能登台演出的“大家乐舞台”都集中在罗湖,沙都歌舞厅、荔枝公园、晶都酒店、西湖宾馆等地都是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聚集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湖戏剧如同早春麦芽探出土面。
1999年,邸叙然从老家山西来到深圳,他在深圳做过生意,签约了香港亚视,还当过电视台主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邀到罗湖区桂园街道帮忙创排小品专场,演出成功后,他接到罗湖区文体部门的盛情邀请,于2006年加入罗湖区文化馆。
也是这一年,罗湖戏剧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中国戏剧家协会将全国首个“小戏小品创作基地”设立在罗湖区文化馆,这在全国仅有4个。在邸叙然看来,罗湖当之无愧,“这是荣誉也是肯定,在此之前,很多人不相信一个区级文化馆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改革开放的浪潮在罗湖冲开一方开放、包容、多元的创作沃土,众多内地文艺工作者纷至沓来。“可以说深圳的音乐、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等,都在罗湖兴起和发展。”邸叙然表示。
1992年,罗湖区戏剧家协会成立;1997年,罗湖小品《钥匙》摘得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银奖。自此,深圳小品在全国小品舞台上崭露头角,斩获中国田汉戏剧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等重磅奖项。
“当时罗湖的戏剧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如果说一个比赛设置了10个金奖,看到参赛名单里有罗湖,那(留给其他团队的奖项)就剩9个了,这都是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邸叙然说。
✦ 时隔25年,“群星”再次闪耀罗湖。2022年,由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罗湖区文化馆、深圳市文化馆联合打造的小品《烟》,问鼎全国公共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金奖。
政府的重视扶持、宽松平等的创作环境、丰富的人才积累、群众文化的欣欣向荣,推动着罗湖戏剧精品频出。在邸叙然看来,深圳是一座盛产“传奇”的城市,工地搬砖的包工头“变身”成为名企掌门人的故事在这里并不罕见。只要敢闯肯干,都有机会在深圳找到出路。这些“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为罗湖戏剧提供了灵感和养分。
2008年,深圳市小品艺术团(现更名为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成立,邸叙然任团长。15年来,剧团推出原创小品121个、话剧12台、影视剧集87集,作品多次摘获国家、省、市级赛事奖项,多个小品登上央视舞台,罗湖“戏窝子”日益壮大,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深派小品”。
什么是“深派小品”?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现任团长、导演、演员张立儿用了四个词来概括:公平、自由、包容、温暖。“深圳跟其他城市不一样,深圳的年轻人有闯劲、敢追梦,勇于实现自我价值,摔倒了就再站起来。就像我们排练,从下午两点排到晚上两点,有了好点子可以通宵不睡,不断打磨、提升,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共情力的作品。”正是这种敢创新、不言弃的创作精神,为09剧场《军哥剧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12年10月13日,罗湖区太白路2009号,原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晚上7点30分,一台别开生面的戏剧主题晚会——《军哥剧说》拉开首演帷幕。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脱口秀、小品、曲艺、歌舞、朗诵次第登场,剧场里的笑声、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谢幕的时候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自那天起,一座免费剧场在罗湖诞生,风雨不散11年。
11年后的今天,《军哥剧说》总编导邸叙然仍然清晰记得首演时的很多细节:“第一次互动问答的时候,观众还有些慢半拍,到后面就开始抢着发言”;“大家看得很投入,上一秒还沉浸在剧情里,剧场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到,下一秒又被逗得哈哈大笑”;“演出结束后,好多观众跑上舞台要求跟演员合照,保安都吓坏了”。
✦ 09剧场是罗湖区打造的一个剧场主题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创办于2012年3月。创办初衷是要打造罗湖人自己的剧场,让作品真正受到老百姓的喜欢。09剧场的命名来源于罗湖区文化馆的门牌号——太白路2009号。
生于艺术世家的邸叙然亲历过很多现场演出,但像《军哥剧说》这样的氛围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很震撼,一台演出居然能爆发出这么大的力量”,邸叙然形容那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是演员和观众一同经历的精神和心灵的“飞升”。
首演的成功超出预期,第二天剧团的订票电话就被打爆了,观众预订的票数远远超过剧场的负荷。最火爆的时候,能容纳400人的剧场里挤进了近600人,“连喘气都是人味”。剧团当时建了五六个用来订票的QQ群,都无法解决门票供不应求的问题,还有观众主动提出免费帮剧团开发订票网站。这些都是邸叙然和团队没有预料到的。
✦ 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团长张立儿:“关于《军哥剧说》的首演,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当时台下坐满了观众,大幕一拉开,泡泡机喷出五颜六色的泡泡,观众看到漫天飞舞的泡泡都发出惊叹声,我们自己都惊住了,之前没有享受过这种状态。到最后谢幕的时候,我们在台上谢了几次,观众都舍不得走,那种感觉特别幸福、感动。”
《军哥剧说》的诞生是罗湖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再多奖项和荣誉,如果文艺成果没能惠及民众,那都是不够的。卡拉OK的大众狂欢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快节奏的深圳人仍然迫切需要精神的治愈和文化的鼓舞。
《军哥剧说》从主创团队、主题选取、剧本创作、形式编排等方面都充满了“深圳特色”。演出形式上,《军哥剧说》在国内尚属首创:由“军哥”李学军用脱口秀的形式引出主题,再用小品、歌舞、朗诵、曲艺等形式演绎主题,引起观众共鸣。
一台成功的《军哥剧说》需要老、中、青、少四代人的合力。舞台之上,来自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罗湖区现代戏剧社、风华正茂艺术团、09剧场青少年话剧团的演员们各展风采;舞台之下,由忠实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化志愿者团队维持着剧场秩序。有青春的激情,也有怀旧的余韵,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观众走进09剧场都能沉下来、看进去。
成功、沟通、温暖、爱情、团队、快乐、成长……看似平常的剧说主题,一旦搬上舞台,往往能产生奇妙的魔力,给予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宝贵的“心灵疗愈”。《清洁交响曲》《请和陌生人说话》《网格员轶事》《出租之恋》《码头童话》《我想留下来》……《军哥剧说》的魅力在于讲述的是深圳人的故事,关照的是深圳人的心灵。
2012年至今,《军哥剧说》累计演出千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1800万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共计399个。2022年是《军哥剧说》十周年,李学军在台上连说带唱两个小时,糅合11台剧说的主题,呈现了一场动人的“生日会”。在观众互动环节,有粉丝说第一次看《军哥剧说》的时候,她的孩子只有4岁,现在都已经12岁了,演出地点从罗湖区文化馆换到了深圳戏院,在舞台上陪伴着的依旧是军哥。还有粉丝出国工作了几年,回来后发现老场馆不再,又找不到新场馆,便天天到QQ群里留言询问,好不容易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来到现场,只为了再看一次《军哥剧说》。
✦ 图一为《军哥剧说》早期演出现场图,图二、三为《军哥剧说》十周年活动现场图。10年光阴倏忽而过,《军哥剧说》不仅承载了一代深圳人的文化情结,更温热了无数深圳人的心。
“《军哥剧说》不只是一场演出,它真正做到了从各个方面去为老百姓着想服务,让大家的情感有了着落。”正因如此,《军哥剧说》的成功在邸叙然看来是无法复制的。2019年,《军哥剧说》被文旅部评定为深圳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奠定了罗湖戏剧在全国公共文化创作的标杆位置。
预防
流感
预防
流感
✦ 《军哥剧说》的成功还衍生出了09画院、09书场、09国乐、09梨园、才艺大赛等一系列惠民活动。正如邸叙然所说,“观众的需求推着我们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我们的服务完善也促进了观众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魅力所在,也是《军哥剧说》的示范性的充分体现。”
随着观众群体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升级,《军哥剧说》创作团队还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深圳地域风格的戏剧作品。走进09剧场,观众能亲身领略小剧场话剧的魅力,在《净化论》《越过山丘》《无人等候》《我要恋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欣赏大型话剧《水墨中国》《幸福渔村》《特区小站》的同时,回望深圳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波澜壮阔,见证深圳、罗湖的蜕变。
✦ “大戏就是要一剧一格,格就是格调、品格,像《水墨中国》是历史叙述,像《我要恋爱》《无人等候》是小剧场话剧,每一个的表演风格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让所有的观众都满意,但总有一款适合你,我们会不断丰富我们的产品线,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邸叙然说。
除此之外,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全国民间文艺展演、“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等重磅品牌也相继落地罗湖,每年都有好戏上映,吸引全国各地优秀戏剧工作者齐聚,推动罗湖打造成为全国的戏剧高地。
今年,邸叙然还计划围绕“东门”打造一台话剧,以深圳东门潮商白手起家成为东门造富神话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展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东门这片商业沃土上,潮州人的经商奇才纵情施展,努力为深圳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4月15日晚上7点,距离《水墨中国》上映还有半个小时,深圳戏院二楼的取票区已经排起长队,观众中有鹤发老人也有年轻情侣,还有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看话剧。演出结束后,由何丽欧演唱的《深圳情》在剧场内缓缓响起。
选择《深圳情》作为《水墨中国》谢幕曲是古西平给邸叙然的建议,邸叙然也觉得很适合。仿佛是一个冥冥之中的回应,时光如梭,深圳历经淘洗更迭,现在仍旧充满魅力。那些被《深圳情》吸引而来的人们,见证了深圳文艺的开端,亲历了深圳文艺的兴盛,多年后又在09剧场里听到曾经扣动心弦的歌声。以09剧场《军哥剧说》为代表的罗湖戏剧的成长,亦是深圳文艺发展的缩影,是在那个朝气蓬勃、希望飞扬的春天就书写下的题记。
想看免费话剧的小伙伴
不要忘了收藏订票方式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李莹莹,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参考南方都市报、《深圳文艺四十年》、《档案里的深圳故事》等文献报道
图片来源:深圳市剧说小品话剧团,深圳市罗湖摄影学会 孙成毅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