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北梁旧影「包头北梁棚改电影搬迁获本届金鸡奖五项提名」
8月16日,从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闻发布会上传来了好消息:电影《搬迁》(原名《北梁的天空》)获得包括最佳女主角奖在内的五个奖项的提名。与一些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电影相比,电影《搬迁》作为一部反映包头市北梁拆迁的现实主义题材、小成本制作影片跑步进入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项(评选),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彰显新时期包头精神的文化名片。
电影《搬迁》是2014年由包头市政府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拍摄的,电影以包头市东河区北梁老马一家面临棚户区搬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老太太和四个子女之间因分房争产引发的纠葛与矛盾。片中女一号是闫妮饰演的柳春燕,她既是土生土长的北梁人,又是北梁棚改的征拆干部。电影从前期采风、创作,到拍摄完成历时近一年,影片所涉及的场景全部在包头拍摄完成。
据了解,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即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将于9月13日至16日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突破创作痛点还原真实的北梁
距离电影拍摄已时隔三年,说起《搬迁》的艺术创作过程,作为该部电影的策划人,时任包头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李亚军印象中只有一个字——难。
2014年年初,北京电影学院北梁棚改电影创作团队先后三次深入北梁进行创作体验及素材挖掘。他们走访已搬迁、未搬迁,甚至是难搬迁的北梁居民家了解情况,并在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倾听棚改干部亲历的征拆故事,一次次与北梁棚改干部深入交流,获取大量北梁搬迁中的典型素材。回忆起当时来北梁搜集素材,影片的制片人李想说:“在动迁一线,我们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看到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内心受到触动,为后来该片的编剧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影片中马家二媳妇柳春燕这一人物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几个一线北梁棚改干部为原型塑造的。为了突出包头本土特色,片中饰演柳春燕儿子的小男孩是从东河区80多名男孩中海选出来的,他也是整个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本土演员。
除了在创作方面力求真实外,主创人员在选景上也尽力还原老北梁的真实一面。前期选景阶段,为拍摄集中连片棚户区外景,主创人员先后到石拐区、固阳县采风,考虑到带有坡度的梁卯地形更具视觉冲击力,最终主创人员还是决定取景在北梁原三官庙社区二道巷一带,为此还复原了周围一部分建筑,将墙上写着的“拆”字抠掉,并从旧货市场淘来老物件、旧摆件还原真实的北梁人家的生活场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创作的痛点在于如何将现实生活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对电影主题的取舍及人物角色的设置,既不能脱离实际、太过虚构夸张;又要符合电影规律,具有可看性。李想说:“为了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反复讨论、几次推翻(一些想法),在取舍之间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剧本的结构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命题作文,影片《搬迁》对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立体式、全面的。李亚军说:“不要传统的‘高大全’形象,人物要有血有肉。例如柳春燕既是基层干部,又是一位母亲、一个妻子、儿媳,集多重身份于一身、集各种矛盾于一体,通过对一个个普通人的塑造记录包头这座城市、记录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发展演变。”在2016年11月6日电影《搬迁》观摩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肯定地说:“这是一部温暖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国现实主义不能缺席。我们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我们还要给人以希望,把人性温暖的东西、人性向善向上的力量展现出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院院长黄会林认为,电影《搬迁》在内容上是主旋律而无说教,接地气而无编造,影片以“人”字当头:动人情、入人心。
克服重重困难 进行抢救式拍摄
电影真正开拍是在2014年8月15日,此时北梁棚改工作接近尾声,绝大多数房屋已被拆。时间要求紧迫,剧组要在40天内完成电影的前期拍摄,因此李想把《搬迁》的拍摄称之为“抢救式拍摄”。
场景布置好了,群众演员从哪里来?
东河区宣传部依靠前期对当地群众性艺术团体的摸底、了解,将群众演员根据特长、年龄等一一入册。第二天拍戏需要群众演员,导演组往往头一天下午才通知,东河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艳华等人要连夜进行筛选,再一个个通知对方。“找群众演员还好,在现场等人、协调更困难。”李艳华告诉记者,有一次要拍爆肚馆的戏,电影需要20多名中老年人作群众演员。李艳华等人从东河区老年大学组织好群众演员,从上午5点一直等到临近中午却被告知,因为剧情有变动,不需要这部分演员了。还有一次,摄制组需要6个10几岁的男孩作群众演员,拍一场踢足球的戏。人员到位后一直在候场,中间还下起了大雨,事后李艳华坦言:“拍电影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容易,等待就是非常消耗精力、体力的事情。我们作为群众演员的组织者,做好沟通和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原包头市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傅民说:“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作品,除编剧、导演、制片等主创团队外,各工种、人员的团队配合至关重要。”电影拍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艺术层面,现场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拍下雨的戏需要消防车辆到现场,可是拍摄地地势高,三官庙二道巷又很窄,消防车上不去。在当地消防部门的配合下,临时将几十米的车辆用的管子接在一起才解决了问题;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医院病房,在交警部门的协作下,摄制组连夜将大型设备运送至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这才保证第二天拍摄顺利进行。李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感谢包头市政府,特别是东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电影《搬迁》的拍摄过程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包头这座城市的大气和文明,体会到这里群众的朴实和热情。”
借船出海 影视 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与电影《搬迁》同一时期拍摄的反映北梁棚改的艺术作品还有电视剧《安居》以及话剧《北梁人家》。这批同一时间涌现出来的反映我市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不仅添补了过去这方面的空白,极大地开拓了之前不曾有过的艺术表现视野,同时也为今后我市再次运用影视剧形式表现城市现实生活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为下一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支撑的影视剧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一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叫好又叫座。例如:《老炮》《战狼2》《人民的名义》这些影视作品既有艺术价值、爱国情怀,又收获了极丰厚的经济利益。“只要人类的精神需求不绝,影视剧就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傅民认为,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为我所用,或许会对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有益的借鉴推动。电影《搬迁》是包头市政府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的,电视剧《安居》是与山东影视集团合作的,在中国电影业借船出海渐成风潮的当下,傅民认为影视剧创作离不开多种力量融合的借船出海,他认为今后我市的文化产业可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尝试与挖掘。李亚军说:“电影《搬迁》获得本届金鸡奖提名不仅可以宣传包头、宣传北梁,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也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保留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成为打造新时期包头精神的文化名片。”
剧情梗概:
拆迁女干部柳春燕工作兢兢业业,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就在柳春燕全力以赴工作的时候,中年危机不期而至,丈夫马建民竟然出轨了。毫无心理准备的柳春燕一时慌了手脚,还被一心盼着她能帮衬家里的婆婆误会。事事不顺的柳春燕和丈夫摊了牌,不想丈夫态度强硬,不但不认错反而说了柳春燕一身不是,心灰意冷的柳春燕决定离婚,婆婆拿出传家宝老泪纵横极力挽留柳春燕。柳春燕去意已决,不想马家先是小姑子离婚回来争家产、接着柳春燕的儿子失踪、更要命的是小叔子把房产证也输掉了,婆婆终于被几个儿女折腾进了医院,一家人慌了手脚,关键时刻柳春燕回来主持大局。老马家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祥和。经历了这一风波,柳春燕和马建民对婚姻、家庭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相互扶持带着中年的诸多领悟和些许无奈走进了新生活。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