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众电影「不止歌舞盘点印度冷门深度佳片」
去年一部叫《RRR》的印度片着实火了一阵。不仅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成为自新冠疫情以来首部取得过亿美元全球票房的印度电影。该片不仅叫座,更令欧美影评人倾倒,入围《娱乐周刊》和《视与听》的2022年度十大佳片,还收获了一堆北美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RRR》仍然是那种中国以及全球观众所熟悉的印度特有的开挂神片,爽快、欢乐、无脑,猛砸特效,一言不合就尬舞。此外,中国观众比较熟的印度片要数阿米尔·汗那几部名作――《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和《摔跤吧!爸爸》。
不是印度电影就只会开挂这一招,而是我们对印度电影了解得太少。其实,印度电影还有这些鲜为普通影迷所知的特色:有能与国际接轨的特效,擅于向好莱坞和韩国电影学习,注重讲故事,最难能可贵的,印度电影是真敢拍,毫不避讳地直指印度社会当下的种种阴暗面。这里就以现象级印度片《RRR》为契机,带领大家见识一下真实的印度电影。
1.脑洞深邃还合理
擅开脑洞,早已是印度电影名声在外的特色了,各种爽快又雷人的动图曾一度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刷屏,这些开挂时刻虽然看着雷人,但其实自有一番逻辑在,并非为开挂而开挂,这里就以名声如雷贯耳的神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和新晋神片《RRR》为例,给大家解读一下。
《宝莱坞机器人之恋》本就是科幻片,片中的七弟是天才科学家开发的高智能机器人,他既然能产生人的感情并爱上美女,那么,会唱歌跳舞、飞檐走壁甚至整合几十个分身升级为“变形金刚”,也便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RRR》(RiseRoar Revolt的缩写,意为崛起、咆哮、起义)的主角比姆和拉朱都以印度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抗英英雄为原型,同时又被创作者赋予了神性——导演S.S.拉贾穆里透露,《RRR》借鉴了印度古代神话史诗《罗摩衍那》(梵语,意为罗摩的历险经历),而拉朱背箭持弓的形象也与以神弓为武器的罗摩相契合。所以,难怪装备长枪大炮的英国鬼子干不过用冷兵器的拉朱,人家可是下凡的天神!这些愚蠢的人类!
2.给力的特效
相较好莱坞,印度电影特效起步较晚,不过以《巴霍巴利王》《印度超人》《超世纪战神》为代表的印度特效大片正迎头赶上,论画面的逼真 度,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不違多让。 以去年的神片《梵天神器》为例,该片是印度影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筹备八年,仅入组的特效技术人员便超三千人,特效镜头多达4500个,甚至超过了超英大片《复仇者联盟》。
电影讲述,梵天神器由神秘组织世代守护,一旦启动,将带给人类难以预料的灾难,与神器有神秘感应的希瓦因此踏上了奇幻之旅。故事仍是俗套的绝世英雄拯救地球,主角虽男帅女美,但未能产生化学反应,这导致影片口碑崩塌。
不过视听效果确实炸裂,堪称目前印度电影特效的天花板。高饱和度的画面,让人想起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大片,设定也有漫威电影的影子。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计划拍成三部曲,要想不烂尾,后两部故事可得好好打磨了
印度特效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与该国IT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同步的。作为全球第一软件外包市场,自十几年前起,印度特效公司便承接了大量好莱坞影视剧的外包业务,恐怕大家想不到,《阿凡达》《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雷神2》和美剧《权力的游戏》中那些极富想象力的画面,都倾注着印度特效工作者的心力和汗水。强大的技术力不仅是印度电影主角们开挂的实力来源,也赋予了创作者用特效讲述好莱坞大片中无法看到的印度神话故事的底气。
3.反转反转再反转
除了开脑洞,爱反转也是印度电影广为人知的一大特色,网上流传着很多所谓高分、高能、神反转的印度电影片单。最夸张的要数著名的《调音师》,有人统计过,该片中的反转竟达五十余次,简直是反转神片了。
正如印度电影不是为开挂而开挂,同样也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反转多,恰恰说明创作者深耕故事,因为如果欠缺精巧的铺垫和缜密的叙事逻辑,那么,出人意料的反转也便无法成立。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印度的电影工作者把电影的功能性分得很清楚,该无脑开挂时就尽情欢乐,该认真讲故事时就精心铺陈情节。
4.拿来主义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印度电影也不例外,其对美国、韩国等电影强国的学习借鉴主要是通过两种路径。其一是翻拍,去年阿米尔·汗的新片《阿辛正传》便翻拍自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 而《杀手莱昂》《肖申克的救赎》《教父》等好莱坞名作都有对应的印度版本。
近年,印度也从席卷全球的韩流中寻找灵感, 《国际市场》和《奇怪的她》等广受欢迎的韩国电影都被印度影人本土化。另一条路径是借鉴创作手法,像《印度有嘻哈》、《伯德里纳特的新娘》等印度电影,无论题材还电影是表现手法,都明显可以看出向好莱坞甚至是韩剧借鉴的痕迹。
5.关注社会现实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社会问题数不胜数:女性地位低下、种姓制度、贫富分化、民族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所幸,印度电影创作者始终关注周遭现实,通过镜头,展示普通印度人在现实中的磨难、挣扎和抗争,可以说,印度当下的所有社会问题都在电影中有所反映。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是获得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提名的高口碑佳作。它聚焦南亚国家特有的种姓制度,说白了,就是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和出生决定论。虽然印度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种姓制度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片名是在致敬曾为低种姓民众奔走的人权英雄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故事虽与比姆无关,但也来源于现实,取材自上世纪90年代的拉贾坎努案。影片虽长(两个多小时),但相当紧凑,自始至终扣人心弦。不过本片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将律师一角刻画得过于完美。
《英勇赞曲》故事听上去颇为理想主义,对于普通的印度老百姓来说,坐飞机是遥不可及的事儿,经济舱的机票也是天价。主人公马拉因买不起机票,没能与病危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为了让老百姓都坐得起飞机,马拉发誓要创办一个能让普通人“飞起来”的廉价航空公司。但为百姓谋福利哪儿那么容易呢?由于动了资本家的蛋糕,马拉的事业面临重重障碍。但这到底是一部正能量电影,马拉最终还是梦想成真了。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马拉的原型是印度廉航德干航空的创始人戈皮纳特。尽管饰演马拉的苏利耶·西瓦库马相貌平平,歌舞戏也难称赏心悦目,不过本片确实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印度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家暴可谓世界性问题,在女性地位相对低下的印度尤其常见,印度将其拍成了电影《耳光》。在挨了老公的一记耳光后,家庭主妇阿姆丽塔看似完美的生活被打破了。她是个狠角色,不仅回了娘家,还要把丈夫告上法庭。耳光也许只是出于一时之气,但令阿姆丽塔无法接受的是,人们将之视为理所当然。她对抗的不仅是家暴,更是人们对不平等的漠视和习以为常。
不过,殊为可惜的是,尽管印度电影一直不遗余力地直面社会现实,但几乎没有哪个社会问题是由于电影的批判而得到解决的。大多数时候,电影并不具备改变国家的力量,只能改变我们的观念。不过,只要这些电影能引发观者的反思,促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方面有所行动,那么,便已经实现了它们的社会价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