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振与于谦的故事(明朝王振与于谦的故事)

时间:2022-08-16 09:04:56阅读:4135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王振英宗即位后,王振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王振

英宗即位后,王振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

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王振开始掌权后,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于谦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九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王振曾经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谁若顺从或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于谦

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右:樊忠

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与英宗一起亲征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被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正应了那句话:“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明英宗的悲情武将樊忠如何评价?

谢谢邀请。

樊忠仅仅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护卫将军,官阶不高,责任却十分重大,他的唯一任务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

如果没有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份英宗皇帝亲征蒙古也先部队的军事行动,樊忠将军是谁?估计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我们纵向细看历史会发现,一个帝国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君王的勤政爱民程度,还有赖于朝臣辅佐君王的赤胆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求贤臣、远奸佞”的清廉朝政。

(明土木堡之变)

如果帝王的身边有奸侫小人胡作非为,瞒天过海,扰乱朝政,那么,这个帝国离没落已经不远了。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镇即帝位,名号英宗。

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由于在英宗当太子时,专门“陪太子读书”,英宗即位后王振一跃而为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在英宗朱祁镇执政期间,北方蒙古虽屡遭明朝打压,却迅速崛起,其中也先部落最为张狂。当时蒙古部落向朱祁镇称臣纳贡,蒙古每年派使团来朝,明朝规定规模不得超过50人。一是为了朝庭安全,二是收缩回赠礼品开支。

但是王振发现了中间的漏洞和可乘之机,他为了个人私利,竟然唆使蒙古使者大批来朝,他从中吃回扣。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派了2500人来朝,却虚报为3000人,朝庭按照2500人给予回赠,少发500人的回赠。另外对于蒙古卖给朝庭的贡马价格少了一大半。这都是王振从中弄虚做假,因为朝庭没有单方降低价格。

蒙古使团大为不满,揑造谣言,造成蒙古首领下令,由也先率领的部队大举南侵,一时北京西面的长城外顿时烽烟四起,朝庭震撼。

英宗询问王振对策,王振力主英宗亲征,以示天朝威严。八月,英宗亲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北上,除了太监王振外,还有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等一百多名文武官员。

在行军途中,一群临时拼凑的部队散漫无拘束,犹如居庸关三日游,但又缺吃少喝,一次几十万人的大战略,视同儿戏,不少老臣已经累瘫在地,如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项堃,竟然被王振罚跪地下。

直到后来,军士飢饿而死的事情发生,于是要求撤军的呼声高涨,王振不允许。

也先部队出现了,潮水般涌向“居庸关三日游旅行团“,本来可以直接撤向怀来县城,据城防守,问题不大,但是王振出于保护他的一千多辆载有他部分私产的辎重,下令在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安营扎寨,于是,也先部队四面围住明军。

这时的局势犹如当年的马谡失街亭战役,水源一断,明军不战而乱,也先趁机掩杀明军,明军四散溃逃,明英宗年仅二十余岁,倒也硬气,根本不逃,而是正襟危坐于草地。

当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出后,护卫将军樊忠气红了眼,马上命令属下抓了王振,用速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抡起铁锤狠狠砸向其脑门.....

这个祸国殃民的罪人终于被正义的一锤宣判了死刑!

樊忠随后带队突围,在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囩。

樊忠以自己的生命“成仁成义“名垂千古!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