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的郭太后(司马懿好还是郭皇后好)
太后,封建王朝时期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皆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皇帝年幼的时候,太后经常可以代替皇帝执掌朝政,比如历史上的宣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甚至权倾朝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在此基础上,就权臣来说,如果可以获得皇太后的支持,自然是如虎添翼了。
就三国时期的高平陵之变来说,司马懿之所以能击败曹爽,就离不开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大权。也即郭太后的支持,让司马懿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动兵变。那么,问题来了,高平陵之变时,郭太后为何支持司马懿,而不是曹爽呢?
一
郭氏(?-264年2月8日),西平郡(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中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一带),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等人随行。趁着这一机会,司马懿当机立断,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大权。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高平陵之变中,郭太后在立场上支持司马懿的。
同时,《三国志·魏书九》中记载:“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南奔爽。”
为了支持司马懿,郭太后亲自下了诏书,将曹魏都城洛阳封闭。当然,曹爽的桓范得知司马懿起兵后,选择“矫诏开平昌门…南奔爽。”但是,虽然桓范敢于违抗皇太后的诏书,可是,曹爽的其他手下却不敢离开都城洛阳,这成为司马懿最终笑到最后的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郭太后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二
一方面,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后,曹芳继位,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所居宫殿称为永宁宫。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氏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由此,对于大将军曹爽来说,为了彻底掌握曹魏大权,不仅对司马懿明升暗降,也即将其晋升为太傅这一虚职,还将可能干涉自己的郭太后给软禁起来了。
按理来说,曹爽作为曹魏宗室,和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即都属于曹魏宗室。但是,大将军曹爽不愿意和司马懿分享权力,更不愿意郭太后这一阻碍的存在,所以将这两个人都给得罪了。于是,郭太后支持司马懿,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正是因为郭太后下达的诏书,促使司马懿起兵控制京城等行为得以名正言顺,并赢得了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
三
另一方面,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郭太后的伯父郭芝调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并且,就郭太后家族的郭德与郭建兄弟二人,同为镇护将军,都封为侯,共同执掌曹魏都城洛阳的禁军。可是,曹魏都城的禁军,大将军曹爽自然也想掌控。在此背景下,曹爽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
并且,曹爽还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因此,在大将军曹爽的一番安排之下,郭太后家族失去了对曹魏都城禁军的掌控,而曹爽及其兄弟,则趁机执掌御林军,这也是其可以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毕竟,禁军一直在曹爽的掌握之中,司马懿没有兵权,根本没办法反制曹爽。
四
最后,在架空司马懿、软禁郭太后之后,曹爽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对此,在笔者看来,一定程度上,逐渐膨胀的曹爽,可谓有了不臣之心。如果曹爽一旦篡位的话,那么,不仅曹芳会失去皇帝之位,郭太后显然也担心自己无法保住皇太后的位置了。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郭太后和司马懿之间的联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和郭太后来说,终于等到一次反击曹爽的机会了,也即不仅大将军曹爽出城,他执掌禁军的兄弟也都随行。
于是,曹爽对于曹魏都城禁军的掌控,一下子进入到真空状态了。在此背景下,因为皇帝和大将军都不在京城,皇太后的诏书,无疑对禁军将士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再加上司马懿、蒋济等老臣坐镇,原本跟随曹爽兄弟的禁军,选择了倒戈,这让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成功控制都城洛阳,从而最终诛灭了曹爽势力。此外,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投桃报李,对郭太后家族予以重用,比如郭太后的从父郭芝就在之后协助司马师,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皇帝。
唐宣宗时,郭太后到底算不算宣宗的嫡母?
唐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前半生可以说极尽荣宠,爷爷是被称为大唐“再造之臣”的郭子仪,爹妈就是传说中“醉打金枝”的男女主——驸马郭暧和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她完全是含着金汤勺降临人世间的。
为了继续拉拢功臣家族,唐宪宗当广陵王的时候,爷爷唐德宗就把郭氏聘了过来当孙媳,这会儿还是太子身份的公爹唐顺宗李诵也对郭氏态度好到夸张。郭氏也很争气,嫁过来没多久就完成使命,生了后来的唐穆宗。
《宫心计》中的懿安皇后郭氏
等唐德宗跑完一生、唐顺宗在位一年鞠躬尽瘁,大唐的天下终于轮到了唐宪宗身上。在即位当年的八月,唐宪宗封嫡妻郭氏为贵妃。嗯?不应该是直接封皇后么?说起来,这都怪武则天。武则天篡位,导致大唐王朝半路被截断,后来又有中宗皇后韦氏、玄宗皇后王氏、肃宗皇后张氏等人干政,于是唐玄宗之后,唐朝基本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不立皇后。
唐肃宗张皇后
所以,尽管郭贵妃身份尊贵,又是原配,还有为大唐开枝散叶的功劳,也还是委身在贵妃位子上蹲了七八年。一直到唐宪宗八年的年尾,大家想着春节期间可以来个双喜临门,于是集体给皇帝写建议书,请立郭贵妃为皇后。
唐宪宗纳闷,怎地这帮人这么不识趣,要立皇后我自己不会立?于是以现在年底了,财务各方面事情多为由,婉拒了。除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唐宪宗内心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郭贵妃家世那么牛,如果立她当皇后,自己后妃里那些小妖精们,肯定保不住了!所以,郭氏在唐宪宗占皇帝坑位的15年里,也只是贵妃身份。
好在,唐宪宗总是要走完人生旅程的,元和十五年,唐宪宗去找祖先们报道,唐穆宗即位,郭贵妃升级成为郭太后。成为太后的几年里,郭氏开启了最幸福、最浪的一段日子——儿子唐穆宗对她早请安,晚道别,每个月初一进行隆重参拜,大节日更是带着文武百官去下跪,让她当太后的体验感十足。郭氏自己也潇洒,经常和命妇们一起在大内玩耍,有时候还跑到骊山去旅个游,爬爬山,日子别提多快活了。
春风得意
这期间唯一的伤感,大概就是唐穆宗短命,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追随先人而去了,更痛苦的是,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有人趁机请郭氏自己上前朝主政,毕竟,大唐在这方面是很有先例的。郭氏一方面长期经受郭子仪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大概也有自知之明,自己并没有吕、武的兴趣,于是以不想当武则天为由拒绝,扶立了孙子唐敬宗。
唐敬宗让郭氏在后宫中又上一层楼,成为了太皇太后,之后就被太监害死,郭氏无奈,只好又立了另一个孙子唐文宗。唐文宗是个孝顺孩子,对奶奶能想到自己,把自己扶上位很感激,天下有什么美食敬献,就第一时间拿去给郭氏吃。临老了,郭氏被培养成了一个吃货。14年后,唐文宗去世,郭氏立了又一个孙子唐武宗。武宗对郭氏很尊敬,知道人越老越成精,就向奶奶请教怎么当好皇帝,得到指点后,唐武宗果然开始撸裤管努力工作去了。
这几年,唐朝皇帝像走马灯,换了一茬又一茬,唐武宗才干了6年,也鞠躬尽瘁。没等郭氏再找个乖孙,大家一起把唐宪宗第13子唐宣宗李忱簇拥上了帝位。宣宗和前面几位都不同,他不仅有亲娘,亲娘郑氏还是郭氏曾经的丫鬟。因为中间的各种后妃争宠的狗血事件,郭氏和郑氏关系很差,宣宗对郭氏自然也没好脸色,按辈分,又把郭氏从太皇太后降成了皇太后,和自己亲妈郑氏一起并称皇太后。
《宫心计》中郭太后和郑太后
一个丫鬟跟自己平起平坐,还要在她儿子底下讨生活,傲娇的郭氏完全想不开。而宣宗为了给亲妈报仇,提高亲妈待遇,自然事事都要挤兑一下郭氏,搞得郭氏更自闭。
一辈子算是顺风顺水,到临了竟然还遭遇这种打压,郭氏越想越气愤,越气愤越想,到最后,居然憋了个大招——跳楼自杀。也不知道郭氏是真的打算当场去世,还是以跳楼自杀的手段,打脸宣宗,让天下人都来看看宣宗对嫡母不敬,逼得嫡母活不下去。
《宫心计》电视剧体现郑氏怼郭氏
要知道,在唐代,官员的亲妈有自杀行为,官员都逃不开责任,像白居易的亲娘晚年得了抑郁症,动不动自杀,搞得白居易专门请人在家看着老母。就这样,白居易的老母亲还是偷偷找了个机会溜出去结果了自己,一时间,大家都为此声讨白居易——你咋能这么不孝,亲娘在你手底下都不乐意活下去?这样的烂人品还当什么官?
所以,以此来看,郭氏让宣宗难堪的可能性更大。加之如果真的不想活了,随随便便找个安静的地方配副药也是容易的事,没必要在大庭广众闹自杀。正所谓,寻死觅活的人,如果只是博出名,那就哪里热闹去哪里,哪里人多往哪钻,真正的一心寻死,是不想让人看见的。
就这样,某天,郭氏登上当年唐玄宗的勤政楼,打算纵身一跃,还没跳出去就被周围人抱住了——这很符合提前设计好的路数。当然,也可以说,郭氏本来只是想逛逛勤政楼散散心,但正所谓站得高了,总忍不住想往下跳——散心没散成,想把魂散掉。不管是哪种,郭氏出招了,看宣宗怎么接招?
《旧唐书》不仅没有跳楼事件,还模棱两可地记载:“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只是简单地表示,郭太后死在了宣宗的大中年间。
但《资治通鉴》给了神来一笔:“上闻之,大怒,是夕,崩,外人颇有异论”。宣宗听说郭太后竟然想自杀陷自己于不孝不义,当天晚上就让郭氏如愿以偿了——也算是正面对刚最硬气的。
《宫心计》电视剧中,郭太后怼唐宣宗
想郭氏一辈子虽然有少许坎坷,终归是贵不可言,《旧唐书》说她“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人君行子孙之礼,福寿隆贵,四十余年,虽汉之马、邓,无以加焉。”历经了七个皇帝,五次当了皇帝的长辈,皇帝见了她都要行子孙礼,富贵程度就连东汉最厉害的明德马太后、和熹邓太后都比不上——最后竟然落到以跳楼自杀这种神操作来表达不满,可以想见宣宗母子的欺凌和羞辱。
《宫心计》唐宣宗
最后,她还是被宣宗秘密处理了。这,是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说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