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斥候的下场都很凄惨吧(历史上关于冷静应对的事迹)
“君侯”、“军侯”、“万户侯”、“关内侯”、“斥候”……
一说起这个“侯”字,就像是在说“爵位”,都跟贵族、功臣沾边儿。可独独,“侯”字“家族”中有一号,跟贵族、功臣一毛钱关系没有,甚至连“官”都说不上,那就是“斥候”。
看古装戏比较多,特别是看那种反应魏晋三国以前年代背景的、比较靠谱的战争古装戏比较多的话,可能会想起在戏里听到过的“斥候”二字,但十之八九应该是没看见那个被叫做“斥候”的露面。
没看见就对了——不管在戏里,还是在古老的“现实”里,“斥候”都通常不露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工作”甚至是“保密”的!
一定要对比今天的概念的话,跟“斥候”最接近的,应该是“侦察兵”,或者也可以叫“探子”。
一般,这种人都在军队里,也通常只在有战事或即将爆发战事的时候,才发挥作用。
总之,斥候,是“桌子下面”的群体,通常“见不得光”,几乎百分百没有明确记录。但哪朝哪代,只要有战争、暗斗,都少不了他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斥候”?
按前述,就把“斥候”等同地看成“侦察兵”,“选取标准”或说“质素要求”,大体就清楚了。简单概括,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考量:
1.身体强健、长相平凡、骑术娴熟、脚力超群。
2.观察力强、记忆力好、表达精准、熟知物候。
3.机敏善察、应变力强、独立生存、擅长伪装。
4.服从调配、忠诚使命、胆大心细、不计荣辱。
军队里的“斥候”,基本是从士兵中选拔。上述选拔标准,别说“士兵”,就是“将佐”,能符合的,恐怕也没几个。
所以,在军队里,“斥候”,特别是优秀的“斥候”,可谓是将领、统帅的“重资产”。
必须说明的是,所谓“探马来报”,就是拖腔高喊着“报——”奔入大帐、叉手施礼,然后嘚啵嘚嘚啵嘚的那位,不是斥候,只是传话的。他需要的只是好记性和好口齿——斥候送来消息,或者当面、或者书面,把情报传递给传话的,再由传话的“报——”着嘚啵嘚给首领。
斥候通常不公开露面。
刚刚说了,斥候,特别是优秀斥候,是将领、统帅的“重资产”,很宝贝的。所以,通常来讲,在军队里,有专门负责他们的部门和官员——招募、选拔、训练、管理、保护,都成龙配套、严丝合缝。得力的斥候,通常是不示人的,哪怕是“自己人”。
斥候不可多得,很牛的斥候,更是可遇不可求。这种稀缺性,注定了他们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以至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升迁、“改行”的机会。说白了,就是得干一辈子……有点儿长,半辈子吧,他们差不多得干半辈子大头兵,直到在任务中死掉。
如果侥幸干到“胜利”或者真的是干不动了的那时节还活着,而且更加侥幸地没落下什么严重伤残,“退役”后,他们或许能得到“安排个工作”的“基本待遇”,而不像普通大头兵那样,卸甲归田,无人问津。
“退役”的斥候,很多会被安排做“更夫”这类平常人既做不来也不愿意做的工作。当然,有些特别优秀并且“有门路”的,也可能会有“当差”的机会,捕快啥的,只不过几率微乎其微。
推荐:
我国古代军事用语中的“斥候”是什么意思?
谢谢悟空邀请。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容易,知敌难。两军对阵,敌方不可能告诉你我将要派多少兵,什么兵种,用怎样的方式来攻打你。这是傻子也干不来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之前,两军对阵,差不多都是约定时间地点,然后两军对阵,明枪明箭的干,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大规模对战。这个时候军队拼的是各自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武器装备。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各种战事各种情况都随时可以发生,这个时候,就有着兵法的诞生了,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打赢战争,以少胜多。随之对应的,也就出现了新的兵种,斥候。专门探查敌方动向,回报前线战争情况的兵种。
后来,随着兵种的增多,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将在后方坐镇指挥,同时配备军事参谋。这些指挥人员需要调配整个军队,前锋,主力,侧面迂回,后方粮草。这些东西都需要有人通知到位,而古代又没有什么无线电通讯工具,而靠信鸽又有可能丢失信息,所以斥候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了。任何军队都不能没有斥候,没有了斥候,就相当于人没有了眼睛,没有了耳朵。没有这两样,你就是长的再壮,打不到人也没用,最后只能输。
所以说斥候在古代军队中一直充当着通讯兵,侦查兵,特种兵,间谍,刺客的作用。
到了现代,随着军队的进一步细化,斥候也随之细化很多兵种。主要就是侦察兵。侦察兵,是军队中最特殊的兵种之一,侦察兵都是部队中的精英,从新兵开始就出类拔萃。国际军事对抗中,最精彩的对抗就是侦查兵的对抗。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精通数种枪械,反应力,协同能力都是顶尖。
国家与国家的一些摩擦,矛盾,有时候都是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侦查兵对抗。特种兵也是属于侦查兵的一个分支,只是特种兵更专业一点,规模更小一点,有点像古代的刺客,素来追寻斩首行动。
所以说斥候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要军队还没有被机器人取代,伺候就会一直存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