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回忆「看电影的往事」

时间:2023-05-13 09:32:16阅读:75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儿。那时候,牟平城里还没有专门的电影院,能放电影的场所只有县人民剧场、县革委礼堂(现区政府礼堂)和城关公社礼堂。人民剧场的主要功能是上演样板戏。偶尔来场电影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儿。那时候,牟平城里还没有专门的电影院,能放电影的场所只有县人民剧场、县革委礼堂(现区政府礼堂)和城关公社礼堂。

人民剧场的主要功能是上演样板戏。偶尔来场电影那是人山人海的,观众的成分主要包括买票的和不买票的,买票的自不必说家庭条件不错,最起码有稳定的收入。而不买票的又分为有招待票的和“瞅门缝”的。有招待票的都是有头有脸的或有特权的人物,一般坐在中间的座位。瞅门缝的大多是些半大男孩子,既想看电影又没钱买票,就围在门口,趁检票大叔不注意的时候溜进去;还有的捡一些往期的票根留着,打听当期电影票的颜色,然后找出相同颜色的票根,两张拼接粘贴成一张,蒙混过关。瞅门缝是有风险的,检票大叔会在放映期间不定时地查票,被查到的后果或被送家长或被送学校,结果基本一样就是被家长或文或武地教训一顿。为了躲避查票,孩子们都学会了“游击战”。剧场的每个角落,那儿能藏人、那儿是死路他们清清楚楚,还都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革委礼堂座落于革委大院内东侧,其上演电影是不卖票的,大多是因有大型会议或政治活动,晚间为参会人员准备的。大院里的机关单位就会得到一些招待票。革委礼堂很少演新片,都是一些演过多次的老片,如《地雷战》、《地道战》等等,我记得有一部老电影《列宁在十月》,我在革委礼堂看了不下十遍,台词都能倒背如流啦。虽然如此,革委礼堂的招待票也是很抢手的,有时就作为礼物在亲朋好友间流通。

城关公社礼堂是最简陋的,好处是大门临街。来电影了也卖票,但票价比剧场便宜,我记得一般是五分钱,还有站票。站票就是没有座位,票价是普通票的一半。那一年小学一年级时,我和我的几个发小响应学校号召种蓖蔴,到收蓖蔴时却被告知任务取消,我们三个把蓖蔴仔送到废品收购站卖了八分钱,到果品店花三分钱买了三个小苹果,一人一个。然后我们到城关公社礼堂与卖票阿姨软磨硬泡,最后以五分钱的代价我们三个看了大半场电影(我们进去时已经开演一会儿了)。

那时的牟平城电力很紧张,路灯是不常开的。看完夜场电影回家肯定要摸黑的。现在的政府大街当时是土路,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好天气时,月亮下可以不用手电,能多少节省点买电池的钱。可如果刚下过雨,路上的坑里存了水,月光反射发亮,缺少经验的孩子们会认为亮处是平道,而黑处是坑,就会一步一坑鞋全湿了,少不了挨家长的一顿臭骂。

(未完待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