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看电影的那些趣事儿是什么「早年间看电影的那些趣事儿」

时间:2023-05-13 01:55:11阅读:101
看电影是很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上了年纪的江西奉新人来说,却是个有趣话题。奉新人第一次观看电影观要追溯到78年前。1939年9月初,县民众教育馆包场在县城衙前放映了一场电影,片名是《薛仁贵投军》。虽然只是黑白…

看电影是很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上了年纪的江西奉新人来说,却是个有趣话题。奉新人第一次观看电影观要追溯到78年前。1939年9月初,县民众教育馆包场在县城衙前放映了一场电影,片名是《薛仁贵投军》。虽然只是黑白的无声电影,依然千人空巷,人头攒动,都想一睹为快,很长一些日子,成为了奉新城里人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而奉新人见识有声电影,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一年11月,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奉新人彭家伦,亲自带领一个电影小分队在奉新县城张家地公映了一部国产故事片《大地曙光》,为家乡父老带来了一份精神大餐。

从1955年开始。电影这种艺术样式开始为奉新人所熟悉,随后的若干年里,渐渐成为了奉新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式。我是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亲历了不少看电影的趣事儿。

最美放映员是他俩

七八岁的时候,我家住在甘坊小镇,一年大致能看上两三场电影。在那个年代,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只要听说有电影看,会兴奋得连饭都不想吃。有一次县上的电影队来了。放映点设在小学校里,那时候放映员在我的心目中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们一群小伙伴连中饭都不愿回去吃,就寸步不离地围着一男一女两个放映员,好奇地看着他俩架机器、挂银幕、倒片子……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她俩取出两只饭盒,开始吃自己带来的糯米饭时,我们才觉得自己的肚子也咕咕叫了,他俩看见这些小屁孩一个个直咽口水,竟叫我们排好队,一人一口地把糯米饭喂给我们吃,那种感觉特好。我长大到县剧团工作后,才知道他俩是县电影院的胡贱生、黄金兰夫妇。至今,我每每遇见这对步履蹒跚的夫妇,亲切感便由然而生。

钻狗洞,想尽办法逃票

后来,甘坊设了一个西山垦殖场(即东风垦殖场的前身)的分场,看电影的机会就多一些了,那时候也卖票,虽然只要几分钱,我和小伙伴还是买不起的,于是便想了不少办法:或求那些不认识的大人带进去;或钻在人家的胳膊下溜进去;或拾起已经验过的废票,用手捏住票上那只撕去了的残角蒙混过关。

记得有一天,我们发现放电影的那栋老屋的院子旁边有一只废弃了的狗洞,小孩可以钻过去,便美美地享受了几次精神大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洞口被人堵上了,令我们着实沮丧了好些天。实在无法可想时,只能坐在外面,等待电影快要放完前那十来分钟黄金时刻,因为只有在那时,验票的人才会离开,我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去,那时光大多放的都是战斗故事片,此时影片中的情节大都是共产党的军队发动总攻的时刻,嘹亮的军号声、观众雷霆般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孩子们跟影片里一道声嘶力竭“冲啊!”的喊声差不多要把房子震塌。那份激情,绝不亚于当今世界杯足球赛的啦啦队。

看电影发生的奇闻趣事

儿时看电影,常有趣事。有部影片中银幕上出现了一个漂亮女人脱光了衣服的背脊。甘坊街上有个个中年老伯看得不过瘾,想见识一下漂亮女人那对丰满的奶子,竟然跑到银幕的反面去看,禁不住大失所望地喊了起来:“死了咯,后头还是一样咯!”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还有我听来的一桩奇事,发生的年代更早些。1955年冬天,奉新县电影队首次下乡,到最边远的西塔乡放映一部抗日故事片。当银幕上出现一支前头打着膏药旗全副武装的日本兵部队时,有个胯下夹着火笼在看电影的老汉的以为真的遇见了日本鬼子,吓得拔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得了哇,快去躲兵啊……”不但火笼摔在了地下,还掉进了一坵烂泥田中,受到惊吓的老人,竟然大病了一场,据说在床上整整躺了两个月。

内部片,最美味的回忆

从1969年到1979年十年间,各个乡镇先后都成立了8.75毫米的电影队,常年在农村放映。电影由“奢侈品”变成了“日常品”,虽然放的都是“样板戏”和“新闻简报”以及几部老得掉牙的故事片,可在那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里,人们依然趋之若鹜;那时县城广场中心有一个专门用来放电影的人民礼堂,每隔几天就会更换一个影片,刚到县文工团工作的我,只要是不排练不演出,我就是电影院的常客。记得我在文工团工作期间,奉新剧院还放过一次内部电影,接连放了两部日本故事片《啊,海军》、《山本五十六》,由于放映时间比较长,文工团食堂还专门弄了夜宵,放完第一个影片后,团里每个人都发了两只馅里夹着一块肥肉丁蘸着白糖的水晶包子,边看大片边吃水晶包子,很有优越感,内部片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到的啊,何况还有那么美味的水晶包吃!

奉新史上最火爆的电影

要说奉新电影放映史上最火爆的一次,当是1973年5月首次放映35毫米宽银幕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放映点没有设在人民礼堂,而是设在座位比较多的县剧院。白天黑夜连轴放映,据文化部门统计,观众达3万人次,而当时县城的常住人口还不足2万,堪称奉新电影放映史上的奇迹。期间却发生了一件乐极生悲的事件:奉新冶城共大分校的教职员工乘着一辆敞篷大货车去县城观看完这部电影返程时,有个教师女家属把头伸出车厢时,被对面驶来的一辆货车将脑袋刮去了半边,那天我们团正巧在冶城共大演出,散场后,团里有一些胆大的同事还去看了已经运回来了的遇难者的遗体。

说实话,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卖花姑娘》这部影片节奏缓慢,情节也很简单,但当时就是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细节:凡是结伴去观看《卖花姑娘》的人,差不多都会互相问带好了揩眼泪的手帕吗?此话绝非戏言,因为每次放映时,还不到十分钟,观众很快就被卖花姑娘顺姬珍姬姐妹俩的悲惨命运所打动,剧场里开始响起观众低低的抽泣声,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不少人难以自控,抽泣声越来越响,有时甚至盖过了银幕上人物的对话和音乐声,出现了千人同哭一部戏的奇景,也许当今的年轻人很难相信,但我的确没有半点夸张。

我手头上至今还保留了两张跟电影有关的老照片,我想:上了些年纪的奉新人看了,说不定也会勾起不少小时候看电影那些有趣的回忆吧!

简 介

龙江河奉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故事创作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新故事作品一百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励三十余次。近两年,出版《故事里的奉新》及《麻风坳那个女人》等著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