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旗袍收藏(民国旗袍名人)
“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 王笈 摄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极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服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当越来越多中国女性走出传统家庭、投身社会活动,旗袍以其简洁的设计、体贴的裁剪,恰到好处衬托出东方女性的风情,获得了她们的青睐。“旗袍风尚”的兴起,代表了当时沪上摩登的思想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 王笈 摄
在王水衷此次捐赠的服饰中,阴丹士林旗袍、火腿纹印花旗袍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服饰。阴丹士林是一种合成染料,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的德国德孚洋行生产,所染衣料经久耐洗,号称“永不褪色”。其中,阴丹士林蓝布制作的旗袍在当时深受女学生的喜爱。
中国军队穿了20年的军服,1965年,为何改成了军绿色?
改成军绿当然是技术突破了,时代发展了。绿军装适合绝大多数地形的隐蔽需求,其所用染料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
其实我军的制服自从走向标准化道路,就一直都在尝试“绿化”,只是早期没条件,技术也不达标,要么用土黄布代替了,要么穿的是褪色军装,让人觉得不“绿”。
问题所谓的“20年”,大部分时期根本是杂七杂八的非成套体系,算不得数。
早期革命战争期间,我军制服极为混乱,根本没有统一的条件,几乎什么颜色都有,一批布做一批衣服,大体上符合缝纫标准就行,甚至解放东北的部队还穿戴过日本的制服,被老百姓误认为鬼子。
1949年1月,解放军开始统一制服,当时已经定出了中山装样式,解放帽(来自朝鲜劳动帽),草绿色主色调的标准,不过这款军装很短暂,建国后迅速被50式取代。
50式是建国以后的第一套军服,志愿军在朝鲜穿着的就是这种,配有套头式军服,大檐帽、冬棉帽、皮帽,以及区分三军军种的颜色分类,女性还设立了布拉吉式裙装。
当时的主色调是土黄色加黄橄榄色,算是把解放战争时期杂乱的颜色给概念上统一了。
不过受当时国力影响,许多批次的军服在印染标准、质量上不能做到完全统一(硫化棕染色,这本身就是苏式技术和标准),有些还采用了原库存布料,因此许多50式颜色并不一致,草绿、土黄、浅土黄都有。
1951年时经总参命令,再次修改了部分样式,颜色也不再土黄,而是改成了解放战争时的49年式制服颜色,草绿色。
这种“草绿”、“土黄”是不得已的现象,尽管军工部门后来为解决55式军服的易掉色问题,配置出了新型染料,用“蒽草绿”和“士林橄榄”两个染料替代,但都未彻底解决染色问题。
(许多老军人喜欢一概称旧军服是“黄军装”,估计都是这会儿弄的)
军官服前后材质也不一样,之前使用的橄榄色的斜纹棉布,后改为平纹棉布,再后来军官改为粗呢,师级以上干部用马尔登尼,比如《老炮》中老炮穿的那身就是这种材质,当年这玩意儿极为嘚瑟。
50式总体上来说完成了初步标准化,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军服也一直在小改。比如朝鲜战争时就给50式增加了马裤式的裤装,还在裤脚附带了代替绑腿的纽扣、裤扎,衣袖口由散袖口改成紧袖口(51年又改回散袖口),颜色改回草绿色。
55式军服时,颜色又发生了一点细微变化,变成了棕绿色等色系,几乎就是贴着苏军学,这种色调在当年的东欧、德国随处可找。
这种黄军装在90年代时还能偶尔见到一些老干部做便装穿着,乡下也能找到农民穿着,现在见不到了。我家倒是有,不知道扔哪儿了没扒拉出来。
后来1965-1985年间装备的“国防绿”,将之前官、兵服装完全统一,从将军到士兵,完全是一种料子一种颜色,肩章也给取消了,以示官兵平等。
毛主席曾经就此表过态:“我赞成走回头路,恢复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其他的统统不要了。过去搞的什么将、校、尉那一套,我是不感兴趣的。”
军衔、标识取消了,军服被简化到极点,但颜色当然不可能再改回红军那时的模样,因此,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军服色系,再对比颜色适用性后,便有了65式的新“草绿”。
当然,还有个先决条件——国家科技的进步,让真正染色牢固的绿军装终于出现了。
因为军服的染色不牢靠问题,1961年总后勤部对计委提出了《关于军用染料的研究与生产问题》的报告,直指军服染色问题,希望国家加大投入,进行阴丹士林级染料的科研,决绝军服颜色不牢、不鲜的问题。
相关的问题在1965年前基本得到解决,因此65式军服便不出意外的“绿了”。
(注:阴丹士林是早期还原染料,耐光牢度>6级的染料被称为阴丹士林级,有蒽醌吖嗪等)
65式军服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没多久就迅速的在社会上普及,成为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服装,有套的确良的绿军装,比今天的娃儿们踩个AJ鞋还横。
这种军装的料子也在变,先是棉布,因为容易起皱,又换成了的确良和涤卡。但无论怎么换,65式军服在当年都是以不掉色闻名的好衣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都知道,什么叫“自助染色”,什么叫“下场雨五颜六色”。
再者,当时很多外军的军服颜色早就是深一些的绿色了,比如美军在越南战争时的军服,就是一种绿军装。
颜色牢固鲜亮,适合大部分战场环境,日常穿着精神抖擞,又能官兵一致,简朴节约,还能与苏修划清界限,种种因素造就了65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