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伯钧投敌(钱伯钧为什么娶楚云飞)
在电视剧《亮剑》中,出现了很多非常的剧情,例如叛徒钱伯钧围攻楚云飞的剧情,就是其中的一个高潮之一。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增援以后,楚云飞最终才平定了这次叛乱。当时,楚云飞的情况非常危险,因为他的身边只有一个警卫班。钱伯钧的1营,却拥有2000多官兵。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钱伯钧拥有兵力优势,为何始终杀不了楚云飞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楚云飞的情况。楚云飞是晋绥军358团的团长,由于楚云飞是黄埔四期出身,又是山西人,得到了晋绥军高层的赏识。358团逐步成为了晋绥军的模范团,请注意,358团拥有5000多官兵,属于加强团,规模堪比其他部队的一个旅。
358团下辖了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尤其是炮兵营,清一色的德国野战炮。在楚云飞3个步兵营中,1营是358团的主力,拥有官兵2000人左右,而且轻重武器齐全。1营的营长钱伯钧,属于楚云飞的老部下,楚云飞当连长的时候,钱伯钧就是楚云飞手下的排长。钱伯钧跟着楚云飞鞍前马后10多年,楚云飞对钱伯钧非常放心,任命钱伯钧为1营的营长。万万没有想到,钱伯钧为了荣华富贵,准备叛变投敌。当然,对于日本军队开出的条件,钱伯钧并不满意。钱伯钧以自己的一个营为谈判的筹码,公开表示:“你去打听打听,李云龙的独立团才1000多人,我一个营就有2000人马,我一个营顶他两个团。”由此可见,钱伯钧当时底气十足。
当时,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情报网络。李云龙通过自己的情报网,获得了钱伯钧准备叛变投敌的消息,但是楚云飞并不知道。当时,楚云飞正在计划一举围歼伪军的第4混成旅。但发现团部与1营的联络中断了,参谋长方立功感觉 情况不对,钱伯钧可能有变化。但楚云飞起初并不相信,楚云飞仍旧相信自己的老部下钱伯钧。
不过,为了一探究竟,楚云飞率领警卫班前往1营的驻地。楚云飞到达1营之后,立刻就发现不对劲,当面训斥钱伯钧。钱伯钧则表示自己准备投靠日本军队,并且楚云飞今天出不了这个屋。双方立刻决裂,开始了激烈的交火。楚云飞的警卫班,加上贴身警卫孙铭,最多只有10多个人。钱伯钧则拥有1个步兵营,兵力在2000人左右,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上,钱伯钧为何始终杀不了楚云飞。我们看一下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双方在一个小院里发生了战斗。即便钱伯钧拥有2000人,但一个小院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基本上形成了几十人围攻10多人的情况,钱伯钧的兵力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
第二,看一下楚云飞警卫班的装备。楚云飞的358团属于晋绥军的模范团,楚云飞警卫班的武器装备自然不会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楚云飞的警卫班清一色的冲锋枪,火力非常猛。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道火力网,钱伯钧的步兵根本无法靠近。当然,楚云飞毕竟人数少,而且弹药有限,根本撑不了多久。因此,贴身警卫孙铭才会炸开了后院的围墙,请楚云飞赶快走,自己负责掩护。
第三,这一点很重要,那就是1营基层官兵出工不出力。楚云飞毕竟是358团的团长,很多基层官兵很敬畏楚云飞,根本不敢下手。例如钱伯钧看到杀不了楚云飞,命令迫击炮手立刻开炮,迫击炮手结结巴巴的回答:“长官,那……那是团长!”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楚云飞撑到了李云龙率部增援。其实,在双方开火以后,楚云飞已经料定李云龙肯定会插手。李云龙距离1营的驻地只有不到20公里,枪响以后,李云龙肯定会做出迅速反应。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增援以后,钱伯钧仅仅带着1名战士逃跑。
楚云飞肯定咽不下这口气,亲自追赶叛逃钱伯钧。钱伯钧发现楚云飞追来以后,命令身边的士兵开枪杀了楚云飞。士兵则回答说:“他是长官啊,我怎么能向自己的长官开枪呢?”这一点再次证明了楚云飞的威望和上下尊卑的关系。楚云飞和老部下钱伯钧上演了一对一对决,很明显,钱伯钧并不是楚云飞的对手。在这次兵变中,楚云飞的损失很大。由于1营发生了兵变,造成了一定的官兵伤亡。对于整个358团的士气来说,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钱伯钧拥有2000官兵,为何始终杀不了楚云飞?
可以参考郭松龄倒戈,部下不是一条心是关键。
具体说说,《亮剑》第十集里有一段戏感觉挺突兀,那就是楚云飞358团一营营长钱伯钧的叛变。
这段戏就像是游离于整个剧情之外的外插花段落,除了给楚云飞和李云龙之间留下“我那一个营的装备”这个梗之外,再就是反映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和晋绥军“投降潮”这个历史事实。不过,你要是把这段戏从《亮剑》里删掉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很多观众在看这段戏时会产生一个疑惑,钱伯钧拥有小两千人马,而楚云飞带去钱伯钧营部的不过是一个警卫班再加几个贴身卫士。双方在钱伯钧营部翻脸后直接开打,兵力如此悬殊之下,为什么楚云飞能够全身而退,最后甚至单枪匹马追上钱伯钧将其击毙。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现实情况
钱伯钧虽然有小两千人马,但晋西北那地方的村子根本不可能让两千人驻扎在一个村子里,一个村子最多也就能放下钱伯钧一个营部加营直属部队,这就不少了。李云龙独立团在赵家峪也就放下了一个团部再加部分直属部队,如果一个团都住在一个村,吓死山本一木也不敢偷袭。
再看楚云飞,虽然他身边最多只有几名卫士加一个警卫班,别看人少,但这十几个人论素质能称得上358团最强的一波人,而且他们还拥有最好的自动武器,装备精良。
因此,两相对比之下,如果楚云飞和其警卫班占领钱伯钧的营部,就靠钱伯钧的营部和直属部队的人马,短时间内还真拿不下来楚云飞。
在历史上,类似这种精锐小部队据险固守挡住敌人大部队的战例不胜枚举,李云龙和赵刚率一个连不也在小村子里挡住日军一个联队的攻击嘛。
李云龙和赵刚那次战斗有原型,历史上的宋庄战斗,八路军左叶部两个连被日军两个大队包围在宋庄,双方打了一天后,八路军在夜间成功突围。
同样,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在关家垴扛住了八路军一万多人两天两夜的攻击,所以,如果是精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其他部队哪怕人数多几倍甚至十倍以上也不一定好打。
二、楚云飞和钱伯钧的关系
可能有读者会产生疑问,就算楚云飞和其警卫班占据了有利地形,但别忘了钱伯钧还有炮呢,不冲锋光扔炮弹也能把楚云飞那十几个人炸个半死吧。
实际上,不光观众想到了,导演想到了,钱伯钧也想到了,他直接命令迫击炮炮手轰击营部,但是却遭到了炮手的拒绝,钱伯钧甚至还要用手枪逼着炮手开炮。只不过,炮弹还没放进去,那边李云龙的骑兵就杀过来了。
炮手不开炮的原因就在于一个问题,楚云飞和钱伯钧是什么关系?楚云飞曾说过,钱伯钧跟随我多年,我当连长的时候,他就是我手下的排长,这些年我一直栽培他。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楚云飞和钱伯钧的关系就是国民党军队里常见的嫡系,楚云飞当连长,钱伯钧当排长,楚云飞当营长,钱伯钧当连长,楚云飞当358团团长时,钱伯钧自然也当上了358团主力一营营长。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件事,楚云飞也当过358团一营营长,甚至也可能当过一营下属的主力连连长。
换句话说,相对于358团来说,一营就是楚云飞的基本部队。
于是,在358团一营士兵眼里,钱伯钧是现任营长,要听他的。与此同时,楚云飞不仅是上级358团的团长,还是一营的老营长,是老长官。
按照国民党部队普遍存在的军阀习气,这就让一营的士兵难做人。比如,楚云飞单枪匹马追击钱伯钧时,钱伯钧身边还跟着一个卫兵王贵,面对楚云飞的质问,他就直说了:我是个当兵的,长官让我干啥就干啥。
但是,当钱伯钧让王贵协助他击毙楚云飞时,王贵的回答则是:我下不了手,我怎么能向长官开枪呢。
可以说,国民党部队里的军阀习气差点害了楚云飞,但同时这些军阀习气的存在也救了楚云飞,那些钱伯钧的手下根本不可能往死里打楚云飞,在他们闹不清什么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明哲保身,做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其实,民国时期很多军阀之间的混战也是这个德行,前线开几炮打几枪,有时候还不如后方麻将桌上的输赢管用。
三、故事原型
《亮剑》里有很多剧情不是改编自历史原型就是改编自其他影视剧桥段,比如这段楚云飞上门痛斥钱伯钧险遭毒手的戏,其原型很可能来自于另一部战争电影《百色起义》。
李明瑞是桂系15师师长,这个师的主力部队是40旅,李明瑞曾经当过40旅的旅长,后来他当师长后提拔了自己的老下属黄权担任40旅旅长。
但是,当俞作柏和李明瑞誓师反蒋后,其部下三个师中有两个师先后叛变投蒋,40旅也很危险。于是李明瑞带领警卫班亲自到40旅旅部视察,却不想发现黄权果然叛变,李明瑞大怒,但也无可挽回,他带人黯然离开。
没想到在回去的路上,黄权派人伏击了李明瑞,要不是接应部队正好赶到,悍将李明瑞可能就回不去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亮剑》里的楚云飞和钱伯钧,再看一下《百色起义》里的李明瑞和黄权,你就会发现两段剧情高度雷同。
无独有偶,除了《百色起义》之外,类似的桥段在真实历史中也有,最典型的就是郭松龄倒戈。
郭松龄是张作霖手下最精锐的第三军副军长,他率领麾下7万多人倒戈一击杀回沈阳,由于郭松龄所部是奉系军阀最精锐的部队,因此其他奉系军队根本不是郭松龄的对手,郭松龄因此一举打到沈阳附近,逼得张作霖一度要逃跑。
但是,关键时刻,日本关东军支持张作霖,同时张学良对郭松龄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张家人不打张家人。而奉系吴俊升的骑兵部队又抄了郭松龄的后路炸了他的弹药库。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的手下产生了严重的动摇,炮兵司令干脆命令炮兵不许开炮,一夜之间郭松龄七万大军土崩瓦解,连夜出走的郭松龄最后被捕遭到杀害。
郭松龄倒戈失败的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手下对他并非百分之百支持,他们都是张作霖的老部下,张学良还是名义上的军长,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的失败犹如疾风暴雨一样,前一天还逼得张作霖没办法,没过几天郭松龄反而成了孤家寡人。
钱伯钧和郭松龄的境遇简直一模一样。前半天还牛哄哄要收拾楚云飞,结果部下和他根本不是一条心,再加上李云龙的横插一杠,楚云飞顺利翻盘,钱伯钧彻底失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然历史上和其他影视剧里也都有类似桥段,那《亮剑》里楚云飞反杀钱伯钧也就合情合理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