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里的博果尔「少年天子之博果尔究竟是谁毁了他本该灿烂的一生」

时间:2022-08-15 19:40:15阅读:4272
博果尔是谁?可以说他是紫禁城除了皇上身份最尊贵的人,他是先帝皇太极之子,当今皇上的亲弟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也可以说他是紫禁城最可怜的人,同样是皇子,年龄相仿,而且他的母妃位份还高于孝庄,同样是皇…

博果尔是谁?可以说他是紫禁城除了皇上身份最尊贵的人,他是先帝皇太极之子,当今皇上的亲弟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然也可以说他是紫禁城最可怜的人,同样是皇子,年龄相仿,而且他的母妃位份还高于孝庄,同样是皇位的竞争者,却惜败于孝庄母子,一个变成了皇上,一个却变成了臣子。

那个时候的福临和博果尔都只不过是孩子,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全凭身边的母亲教导。

博果尔偏偏有个不肯服输的母亲,自己在后宫不断地给孝庄太后添堵,还怂恿儿子在前朝争取更多的实权。

满洲人以骑射得天下,博果尔也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有勇无谋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其实他的本性并不坏,一心想要做满洲的巴图鲁,能到战场上奋勇杀敌。

而他的皇帝哥哥却反对暴力,希望用仁政实现满汉一家。在孝庄太后强势的性格下,皇帝从小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甚至连死人都不敢多看一眼。

在太妃眼里,自己的儿子博果尔更像先帝,可是偏偏要臣服于一个懦弱的皇帝,总觉得命运对他们母子不公。

博果尔一心想要去战场杀敌,可是身为皇帝的哥哥却不同意。这个也很好理解,如果博果尔一战成名,皇帝怕他功高盖主,如果博果尔战死沙场,百姓又要说皇帝容不下自己的弟弟。

如此看来还是将博果尔放在身边,既保全了弟弟,又避免流言蜚语。在这部剧中,皇帝还是很疼爱自己的弟弟。

当博果尔要求参加议政会的时候,皇帝也是答应他的,只不过最终拗不过太后,只好作罢。但还是对博果尔承诺,等他长大些会立刻安排,对此皇帝也没有食言。

当博果尔厚着脸皮问皇帝讨要乌云珠的时候,皇帝想也没多想就立刻答应了这件事。谁也没想到这件事会成为日后兄弟两人反目成仇的原因。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件事还是错在太妃。要不是太妃一天到晚为自己的儿子筹划着,也不会带他去街上看佟腊月。谁料想博果尔阴错阳差地看上了乌云珠,直接到皇帝那儿要人。

皇上一听自己弟弟开口,想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追悔莫及的时候早已来不及了。整件事到底该怪谁呢?每个人都是何其无辜,包括博果尔本人,他也没有错啊!

历史都说顺治皇帝是情种,只是看见乌云珠的画作便情根深种。哪怕是自己的弟媳,此刻的皇帝顾不得皇家颜面,顾不得人言可畏,几次三番将乌云珠召入宫中谈话。

当博果尔回到京城的时候,等待他的是满城的流言蜚语,还有太妃那些不堪入目的言语。旁人的话倒也罢了,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自己母亲的无端责骂。

博果尔将所有火气撒在了乌云珠身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他又将拳头挥向自己的女人。如此一来他与皇帝的立场更是水火不容。

其实看过《少年天子》的人应该可以理解博果尔,因为当时皇帝的做法确实有点过分,不仅明目张胆地邀请乌云珠入宫,还直接将轿子抬到了贝勒府。我想换做任何一个男人都受不了这件事。

博果尔的一生其实也很可怜。他的想法非常简单,上战场奋勇杀敌,可是他的身份注定他成不了大事,只能不尴不尬地徘徊在皇权的边缘。

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心仪的女人,可偏偏自己的福晋和皇上两情相悦,再加上一位得理不饶人的母亲,一天到晚嫌自己没出息。

这些因素终于压倒了这个七尺男儿,居然用自杀来反抗那些羞辱自己的人,他曾问过:“难道自己一生下来就是让人羞辱的吗?”

被人羞辱这个烙印却是最疼爱他的母亲给他的。从他懂事开始,太妃就一直灌输他,孝庄母子一天到晚想着法子羞辱他们母子。

可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羞辱博果尔的唯有他母亲一人。太妃看不起坐在龙椅上那个懦弱的皇帝,看不起曾经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成为太后,看不起原本可以成为皇帝的儿子俯首称臣。

原本以他们母子的身份地位可以享尽荣华富贵,正是因为她个人的私心毁了自己,也毁了博果尔。

母亲的格局早就注定了博果尔的悲剧。博果尔死后,太妃时而清醒,时而疯癫,清醒时的她不知可曾后悔今日的局面?

博穆博果尔到底是不是他哥哥顺治帝害死的?

博穆博果尔不是顺治皇帝害死的,所谓顺治强夺弟媳董鄂氏、导致弟弟自杀是影视剧作品的艺术化处理,并非历史史实,博穆博果尔之妻并非董鄂妃。由于清初痘疹流行,满人对此没有抵抗力,众多皇族子弟甚至包括顺治在内都因痘疹过早殇逝,所以博穆博果尔可能也是因此夭折,实际年龄还不到十五岁。

博穆博果尔恰好死在董鄂妃册封前夕,让后世之人浮想联翩

顺治十三年,顺治帝册封了一位十八岁的正白旗女子董鄂氏为贤妃,不久后又册封她为皇贵妃,并大赦天下。妃嫔升迁速度如此之快、典礼如此隆重可谓史上罕见,因此董鄂氏的来历很让人们好奇。根据顺治玛法(满语,令人尊敬的长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此女原来是“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她的丈夫受到皇帝羞辱后愤而自杀或气死,她则被皇帝收入后宫为妃。而就在董鄂氏封妃前夕,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薨,年十六(实岁十四岁多)”。

且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册立董鄂妃的当天,以及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前四天,朝廷都曾遣官致祭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在董鄂妃神秘来历缺乏记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史实似乎反映出在册立董鄂氏与致祭襄亲王两事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神秘联系。因此很多人认为董鄂妃原本是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亦即《汤若望传》中所说那位“满籍军人之夫人”。不少关于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电视剧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以此加强戏剧矛盾冲突。那么,董鄂妃真的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吗?

出身高贵的博穆博果尔,备受孝庄和顺治母子俩宠爱看重

博穆博果尔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生,生母为皇太极西宫懿靖大贵妃,顺治十二年二月封和硕襄亲王。清太宗皇太极共十一子,其中唯有长子豪格、五子硕塞及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得封亲王。豪格、硕塞因军功逐级上升为亲王,博穆博果尔则并无功勋,一跃而为亲王,当时年仅十五岁。孝庄和顺治母子俩如此器重这个稚子,是有深刻的现实政治原因的。

博穆博果尔的生母身份非常尊贵,她原是雄长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妻。“插汉部者,元之嫡裔大宗也”、“今内外札萨克蒙古……皆元子孙,皆以插汉部为大宗。”察哈尔部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对蒙古诸部很有号召力。因此,在天聪九年皇太极击溃了林丹汗部众后,林丹汗遁走青海并去世,他儿子和遗孀都归顺后金。皇太极终于统一漠南蒙古,并以此为契机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为拉拢、团结漠南蒙古各部,尤其是怀柔尚有一定实力与政治影响的察哈尔部,皇太极娶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为妻,即麟趾宫大福晋贵妃(顺治八年晋封皇考懿靖大贵妃)和衍庆宫侧福晋淑妃(顺治八年晋封皇考康惠淑妃),她们在崇德元年册封的五宫后妃中,分别居于第三、第四位,都在永福宫侧福晋庄妃(孝庄皇太后)之上。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就是懿靖大贵妃了,她在皇太极后宫的地位还在孝庄之上,因此顺治母子对他格外另眼相看。

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和董鄂妃没有婚姻关系

由于博穆博果尔身份贵重,且他生母身后还有漠南蒙古的影响力,因此,始终将维护、巩固满蒙贵族联盟作为重要国策的孝庄皇太后,尤其注意加强与蒙古各部的团结,以稳定后方,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博穆博果尔不仅十五岁便得封亲王,而且孝庄皇太后还把自己的侄女、亲弟弟满珠习礼之女指给了博穆博果尔为嫡福晋,根据杨珍、杜家骥等清史学者查阅史料《爱新觉罗宗谱》,里面所载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婚姻情况是:“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满朱锡礼(满珠习礼)之女”。

这表明,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并非董鄂氏,而是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而且博穆博果尔没有侧福晋。以此看来,董鄂妃跟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并无婚姻关系。而身份贵重特殊的襄亲王奉行满蒙联姻也符合清最高统治者的国策,且此举是孝庄和顺治帝安抚察哈尔部贵族的重要措施。所以董鄂妃和襄亲王并无婚姻关系。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对天花没有抵抗力,据统计,顺治三年至十八年之间,清朝的亲王和郡王有二十位先后去世,而不满三十岁者竟达九人之多,就连顺治帝也未能幸免,他在不到二十三岁时就因染上天花不治而亡,所以博穆博果尔很有可能也是死于天花这个满人痼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