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重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唱起来了,100多年前的东水门、通远门是什么样子也透过早已斑驳、发黄的照片摆到了观众面前……带着大家“穿越”回开埠前重庆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9月2日晚在央视纪录频道和重庆卫视开播后,观众和网友们的热议持续发酵。有惊叹百余年前东水门样子的,也有已经开始去研究“立德乐洋行”的。
热议
片头地图激起网友“口水”
第一集片头明显可以看到“人和门”被画成了有城楼、有挑夫等人群进进出出的样子。
“复兴门”这个叫法观众中也存在不同意见。
“歌词里唱的复兴门在哪儿?”“太平门和储奇门之间怎么多出来了一个‘开’门?”可以说这是“老重庆”们对《城门几丈高》第一集最大的两个疑问。
片中字幕显示来自《立德乐日记》“通远门”,有观众指出这应该是佛图关。
进入正片,观众发现的小瑕疵还有两处。一处是片中的一张老照片,近处两个男子正抬着滑竿正一个雕刻精美的石牌坊走,过了石牌坊道路两侧明显竖立着多块大石碑,更远一点就是高耸的城墙和城楼。片中此处字幕是《立德乐日记》“通远门”。有心的网友、观众指出这张老照片明显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佛图关。
另外,片中对重庆最负盛名的朝天门名字的由来采用的说法,也有观众提出值得商榷。“面朝当时的京城南京和天子,所以取名为朝天门,这个说法其实一直是有争议的。”
深读
专家学者这样解读小争议
此前,前重庆规划局修志办主任胡道修受访就曾专门谈到过西水门更名的话题。首先,据他考证,西水门(复兴门)应该在南宋末年就有了。“在宋代的时候,它(西水门)的名称应该是叫复兴门。”胡道修解释,这个名字由来和钓鱼城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钓鱼城的城门系统里同样有复兴门和出奇门。”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说,重庆城作为余玠(驻守钓鱼城的名将)的帅府所在地,“应当也有这样一套命名系统。”本土地名学家、名俗学家李正权则提到,“也有说西水门改名为复兴门是在抗战时期,为了抗战胜利、复兴中华。”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西水门确实曾经叫过复兴门。
在另一幅手绘地图局部图上,可以明确看到“西水门”(即《城门几丈高》里标注的“复兴门”)是闭门
从这点上说,网友、观众指出《城门几丈高》片头使用地图里复兴门和人和门被画成了有城楼、还有人进进出出的样子的确是有问题的。“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城门几丈高》片头用到的地图是一幅手绘地图。”肖能铸说,自己搜集、看到过的,目前流传于世无论是什么年代、版本的老重庆城手绘地图,都并不是绝地准确的。
《城门几丈高》开播后,肖能铸自己也反复回看了很多遍片子开头所用的地图,“是有问题。”但他也马上话锋一转解释:“但我(同时)也觉得,这是一部向重庆乃至全国普通电视观众普及重庆历史的纪录片,而不是学术著作。跟大家讲清楚现在的重庆是怎么来的,完成这个科普,我觉得就是有价值的。大家没有太多必要揪住这样的细节不放,一再去深究。”
网友制作的重庆17座城门“九开八闭”的示意图。
片方回应
正在修改,感谢观众的严谨和厚爱
据介绍,《城门几丈高》9月13日起将在通过优酷登陆网络播出平台。“优酷上线的版本就是修改后的新版了。”同时,片方还特别提到,感谢观众的严谨以及对《城门几丈高》的厚爱。“我们尊重并欢迎(大家提出)对片子的建议和意见。五集的纪录片是一个整体,大家可以先把片子看完。”收集起来的观众意见,片方会集中回复。
农村里有哪些童谣令你记忆犹新?
我老家是鲁西北农村,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但是过得很快乐。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却唱着童谣玩着游戏快乐无比。分享下三首小时候唱过的童谣吧,玩游戏时爱唱。
1、马兰开花二十一这是跳橡皮筋时的歌谣,小时候最爱玩跳皮筋儿的游戏,一边跳一边哼着“一把毽子踢三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那时候并不知道马兰花长啥样,就跟着唱着童谣,后来见到马兰花,总想起小时候跳皮筋儿的事儿。
丢手绢是小时候最爱玩儿的游戏之一,那时候没有纸巾啊、湿巾啊、手帕纸啊,能有块儿小手绢是很幸福的事情。
还记得那首耳熟能详的歌谣:“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它,快点儿快点儿抓住他……”抓住或是抓不住,都说快乐的!3、机器灵,搭天棚
这是我很小的时候玩过的一个游戏,两队人马比赛时唱得歌谣。分成两组,小伙伴们手拉手排成一排,面对面,中间隔段距离。大家一起喊:“机器灵,搭天棚,我的队员随你挑!”
然后另一对就在这一队挑一个人,这个人跑着冲向对面,从两个人中间冲开了,就带一个人回去,冲不开就留在这个队伍,看最后哪边人多就赢了。大致是这样的,孩子们都能玩得满头大汗。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生活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玩具,却能玩得很好。现如今回忆起来,满脑子快乐的歌谣。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