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人物「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

时间:2023-05-11 20:00:02阅读:4616
最难演的古人是谁?李鸿章一定排名前列。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因其主持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著称,其中尤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我国近代史影响最大,因此现代人对这位李中堂的印象尤为不佳。演一个大是…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最难演的古人是谁?李鸿章一定排名前列。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因其主持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著称,其中尤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我国近代史影响最大,因此现代人对这位李中堂的印象尤为不佳。演一个大是大非的人好演,演一个历史有定论的人也不难。难的,是演一个争议巨大,还要把他演得有血有肉那太难了。

王秋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话剧演员,他在电影中也塑造了许多非常经典的形象,最著名的要属甲午风云中的李中堂了。王秋颖和李默然联袂演出诸多作品,公认他们合作的艺术巅峰是《甲午风云》,李默然的邓世昌,王秋颖的李鸿章至今无人超越。

王秋颖设计的李鸿章,身穿黄缎子马褂、头戴红顶子花翎、耷拉着眼皮,将老奸巨猾、对内专横跋扈、对外忍辱求和的李中堂塑造得惟妙惟肖。然而,这样一个角色,王秋颖竟是在“认识”了三天后就开始拍摄的。尽管时间紧,但他却很快进入角色。如此不露痕迹的表演,完全得益于话剧舞台打下的深厚功底。

其中有一段戏,李鸿章与英、法等洋人在大堂内谈判,洋人出言不逊。在外面二堂等候的邓世昌听见了,将茶盅重重一磕,愤愤道:“一派胡言!” 里面的洋人被惊动了,李鸿章也被惊动了。

李鸿章喝问:“谁在二堂喧哗?”邓世昌急忙喊道“回大人,是标下邓世昌!”这一段随着电影的热播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60年代上映的两部电影《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许多老观众应该还记忆犹新。而两部电影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即《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兵临城下》中的胡高参,都是片中说一不二的角色。

《兵临城下》

王秋颖(1924年-1984年1月),话剧演员,从1943年第一次登上舞台,王秋颖在86部话剧、电影中成功扮演了86个角色。这些角色中有工人、医生、教师、律师、县委书记、省长,还有外国经典话剧《吝啬鬼》中的阿巴公、《为了革命》中的罗曼诺夫斯基、而在影片《甲午风云》《花好月圆》《兵临城下》《内当家》中成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1928年,吉林长春人,三岁的王秋颖因父母双亡,被天津王家收养,取名王永海。17岁从天津回到东北,第一次登台是在话剧《晴天壮志》中扮演柜上的小伙计,并参加大同剧团成为话剧演员,取艺名王秋颖。1945年后任长春星火剧社、辽吉军区分区宣传队演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西话剧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代表作有《甲午风云》《花好月圆》《兵临城下》《内当家》等。

从1943年第一次登上舞台,王秋颖在86部话剧、电影中成功扮演了86个角色。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扮演86个面孔相似的角色并不难,难的是要塑造86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角色。86个角色,构成了王秋颖的“百变人生”。

现在的影视剧演员中,出现了一些什么“省长专业户”、“警察专业户”的演员,如果回头看看王秋颖先生的艺术轨迹,认真看看王秋颖塑造的86个角色,可能会感慨一声:这才是演员。

1984年1月,年仅59岁的王秋颖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他的去世是中国戏剧界、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海岛怒潮

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人物「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

李鸿章为什么能受到推崇?

他能被那么多人推崇的第一要素就是他的立场正段拿确,他是一名政治家,他的处事哲学和民生作为,可以说是已经拿到清朝的极致了。

他提出了很多,第一个开展了西方文化的拓展,不但去研究士人读书还研究无产阶级的发展。

他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人,在中老年的成就更为显著,思想提倡和军事政策,被很多人所推崇。可以说他,是睿智卓越的。  

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抄过他很多的经典名录,可以说是很宽腔前卫的,甚至很难想象他那样,深深扎根清朝文化的人会讲出那么激进的话。

我就不例举了,真正让我套用最多的是他的家训。

他对子女的苛刻一如既往,戒奢华,勿安逸,培养了很好的家风,这是传承给后人,最大的蒙荫。  

个人到国家到握巧搭未来,他都打点得很好。哪怕在有一些问题上,必须要做一些取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难得的是,他并不是一个骄才,可能和他大器晚成有关吧。

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人物「他演的李鸿章为何成为经典」

电影《甲午风云》故事,被误解的沙子炮弹,被冤枉的刘步蟾,还有什么?

老电影《甲午风云》拍摄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中国史学界对甲午海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充斥着最多扑朔迷离谣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人所知。

该片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甲午风云》这部老电影非常经典,我认为该片至今依然是反映甲午海战最好的电影粗芦此。当然这个评价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从历史角度看,确实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中日军服都与史实不符

双方海军军官的制服都是白色,这显然是受到了电影拍摄时海军制服的影响,而实际上北洋海军是深蓝色,日本海军是更深的藏青色,而且并非西式军服,而是有点中式风格。

根据影片提供的场景,北洋水师穿着一种白色的军官军服,而士兵则是穿着胸口带圆形补子的军服,这些军服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而日军的军服也是搞错了,日军司令官伊东右亨穿的是民国海军大礼服加上了一些混搭,如日本的勋章、民国时代的勋章等。身边的日军舰长河原要一(当时吉野号的舰长)穿的是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海军的美式军服,帽徽都直接用的国民党海军的帽徽,只是扣掉了上面的青天白日。

日方旗舰有误

电影中描写日本海军旗舰是吉野号,实际上吉野只是第一游击队旗舰,联合舰队旗舰是松岛号。

炮弹填沙子有误

电影中致远号发射礼炮时,由于弹筒里都是沙子没有火药,所以炮弹不响。编剧不知道的是,北洋海军的炮弹并非带有金属药筒的整体式炮弹,而是使用丝绸药包的分装式炮弹,而且药包内的黑火药也不是类似鞭炮的沙状,而是六角药饼,是不可能用沙子冒充的。

致远追击吉野有误

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是致远追击吉野的情节,但其实致远航速只有十四、五节,吉野有二十二点五节,致远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

五、致远被鱼雷击沉有误

电影中致远躲避鱼雷的情节相当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日本海军为了避免鱼雷被打爆,战前抛弃了鱼雷,而且当时鱼雷最大射程只有四百米,有效射程一般是二百米,必须抵近发射,是不可能远远偷袭的。

致远击毁西京丸哗野有误

电影中日本海军让西京丸去牵制致远,结果被致远击毁。实际上西京丸是一艘商船改造成的代用巡洋舰,只有一门120毫米炮,是海军军令部长的座舰。海军军令部长是联合舰队司令的上级,后者不可能让西京丸去担负作战任务。海战中西京丸被北洋海军定远、广丙、福龙等舰艇误认为日本运兵船进行了攻击,但其中不包括致远。

经远先被击沉有误

在影片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经过一阵火力输出,击沉了日军的西京丸号。当然是为了体现主角邓世昌的英勇,但是在实际的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损失比是5:0,岩迅北洋水师被击沉了5艘战舰,而日军一艘也没有被击沉。在影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京丸直接被炸成了两截。

刘步蟾的形象有误

由于和外国顾问关系不好,刘步蟾一直是外国顾问回忆录抹黑的重点,电影显然受了影响。实际上刘步蟾才是海战总指挥,丁汝昌受伤后 正是刘步蟾指挥舰队一直英勇作战,直到逼退日本海军,战后因此受到表彰。

《甲午风云》这场电影当中的刘步蟾,更多的是参考当时的历史记录以及相关文献,而近50年以来,关于刘步蟾的个人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百姓对于他也有着诸多方面的考量。

在影片中,为了突出邓世昌的形象,其他队友基本都是“猪队友”的存在,尤其是舰队的总兵刘步蟾(实际是北洋水师的二把手),在开战的时候竟然挂错了信号,命令全体舰队呈一字横队迎战,而在战争过程中胆小怯战,表现得十分猥琐。实际上在整个海战过程中,刘步蟾作战还是很勇猛的,基本没有怂。

日本海军并没有悬挂美国旗帜偷袭

电影中这一情节曾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并无此事。

王国成并没有调到致远号上

电影中用尾炮击中吉野的济远炮手王国成,作为普通水兵的形象代表,塑造成一个调到致远号上,最后牺牲的英雄形象。实际上王国成在拿到赏银后离开了北洋海军,因为赌博输光了,很年轻就病死。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战役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弹问题。根据中日双方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甲午海战直到结束,日本的开花弹还剩下1200多颗,而北洋水师在此次战役开始之前仅仅有3000余枚炮弹,而3000余枚炮弹当中很少是开花弹,更多的是实心沙土的,这样的沙土弹威力更小,影响力更小,在战场过程当中所能够起到的打击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宣传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壮节公,所以以当时的研究水平来说,只要大方向没错就行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