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见到友人的侍妾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900年(苏轼新婚夜写下的诗)

时间:2022-08-15 14:48:08阅读:3332
处在逆境中的苏轼,用诗词记录自己的人生。了解坎坷中的苏轼,我们对苏轼的了解会更深一层。《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讲述苏轼在逆境中的创作,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作为文学家,苏轼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

处在逆境中的苏轼,用诗词记录自己的人生。

了解坎坷中的苏轼,

我们对苏轼的了解会更深一层。

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

讲述苏轼在逆境中的创作,

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

作为文学家,苏轼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诗作,362首词作,其中包含许多名句,有些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在时间的酿造下,更是流传千古。

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诗词君非常喜欢的一句词,一直以来,这句词以其豁达、淡然的心态,抚慰着许多人心灵。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友人王定国侍妾寓娘的一首词。

王巩,字定国,是苏轼的好友。苏轼在徐州任职时,王定国去拜访苏轼,两人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可见交情之好。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苏轼的许多好友都受到了牵连,王定国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在“乌台诗案”的20位案犯中,他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

寓娘,即柔奴。王定国家中原有许多歌女,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曰柔奴者最是眉清目秀、蕙质兰心。

王定国定案后,歌女纷纷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定国到宾州去,在古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人人避之不及。

但柔奴毅然地陪伴着王定国,踏上了宾州的路途。

从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王定国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三年多。两人相依相伴,度过了在岭南的日子。

后来,王巩奉旨北归,与苏轼宴饮。王巩叫柔奴为苏轼敬酒。苏轼问她岭南的风土人情,“试问岭南应不好”,岭南的生活应该不那么好过吧?

让苏轼意外的是,柔奴淡淡一笑,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故乡。

这个回答,让苏轼大为意外。想柔奴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对于命运加之于身的苦楚,却如此豁达地看待。

可以想见,当时苏轼对于柔奴这句回答的惊艳。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其实,王定国因苏轼而被贬,苏轼对于他,一直心存愧疚之情。当好友终于归来时,见到友人的伴侣,他问:这些年,你们过得不大好吧?

没想到,她却说: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故乡。

可以想见,这句回答,给了苏轼那个愧疚的心多大的安慰。

这句诗不仅安慰了苏轼,也安慰了后来的许多人。

当人们身处逆境时,面对着命运加诸在身上的苦楚或苦难时,能够坦然、豁达地去面对,那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阅尽千帆,不屈从于命运,而珍惜心里最宝贵情感的坚持。

谢谢柔奴,那个微笑淡然的女子,安慰了苏轼。谢谢苏轼,他用诗句,安慰了后来人。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源出处。

说到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不得不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实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国歌妓寓娘,苏轼感同身受,将其引用词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词,我们不难理解:

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了,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的歌妓寓娘与之随行。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同感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四方奔走,颠沛流离。如此遭际而又奔忙的人生阅历,让他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娘的“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所领悟和感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有拥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了,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苏轼也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苏轼四处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说明。其实,我们的一生莫不如此。苏轼还有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安慰和激劢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

所以,林语堂曾评价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等等,我认为,更多时候,苏轼更象是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诗词常为世人所推崇,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让人醍醐灌顶,大多是源于苏轼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这样便增强了诗词的哲理意蕴。虽然他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却并未因此否定人生、怀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让内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闲下来,真正的安静下来,感受到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般的温馨和真切,才能让自己处于超脱的状态,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诱惑,才能关注那些看似稀松平常,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并不是说人至闲花儿才凋落,而是说人真正安下来心,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些稀松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安心静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间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

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诺瓦利斯的哲学无疑是对失去家园的怀念。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苏轼所见之寓娘美丽如初,笑容依旧,是把岭南当成了故乡,因而容光焕发。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飘零如萍,总在不断的辗转奔波,颠沛流离。如果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异乡人,难以融入其中,最后的结局终将形容枯槁。而且,入过我们穷尽一生心力,都无法回归故乡,一生都在寻找故乡,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时,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总不能一根筋的认为只有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才是故乡吧,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栖息之地。苏轼这里的“故乡”,我认为更多是指“心灵的回归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乡。

人最怕的就是心灵的无处安放、飘泊无依,甚至没有归宿之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随遇而安更多的是让心灵随遇而安,让心灵拥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于我们而言,面对任何的改变或变动,譬如升迁、降职、远调等等,则更要学学老苏的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和乐观向上了。唯有这样,才能笑对人生,无往不胜。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END)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