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想劝你多看电影「为什么我想劝你多看电影」

时间:2023-05-10 10:22:20阅读:4411
图|天堂电影院@薯片每周五晚上的自习课老师都会放电影,班里大家都很喜欢,我却觉得没什么意思,只会耽误写作业,不理解为什么中学生要看那么多电影。看到和“电影”相关的留言,我其实有些激动。从大学主修电影相…

图|天堂电影院

@薯片

每周五晚上的自习课老师都会放电影,班里大家都很喜欢,我却觉得没什么意思,只会耽误写作业,不理解为什么中学生要看那么多电影。

看到和“电影”相关的留言,我其实有些激动。

从大学主修电影相关专业开始,一直到毕业之后从事影视行业,我和电影从来密不可分。

电影既是我的专业领域,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我可以用自己的“阅片体验”,回答薯片同学的问题:

为什么中学生也要看电影?

电影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来看今天的文章。

01

观影是

“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

图|建党伟业

在教室里放电影似乎是每个中学课堂的标配,窗帘一拉,投影一开,几十双眼睛开始全神贯注朝前看,抬头率比上课还高。

这样的场景,我也深有体会。

高中历史讲到中国近代史,老师会在PPT里插入《建党伟业》的片段,和课本上的章节一一对应。

历史老师称之为“知识型”观影,在此过程中,我们既有学生视角,又有观众视角。

学生视角是输入过程,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下意识地“调动”刚习得的历史知识,所以会关心电影“在讲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我学过吗”、“提到的那场战役到底在什么地方”等等。

观众视角是输出过程,需要“应用”知识去“看懂”电影。

比如,为了厘清电影的时间脉络,我对民初动乱、五四运动之类的重大历史时间点倒背如流。

两个视角来回交替,就可以实现“输出倒逼输入”,无需刻意回顾,就能巩固教材知识。

02

当电影照进现实:

我找到了正确的路

图|甜蜜的十一月

大学第一次失恋,我躲在房间里看了《甜蜜的十一月》。

电影的开头,身患绝症的女子和一个个男人约定,同居一个月,之后就各奔东西,以此来消磨所剩无几的生命。

每次离开,她都毫不留恋,无比决绝。

直到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约定。

一个月的期限将至,他们却彼此相爱了。

他在房间里挂满11月的月历,拒绝离开甜蜜的11月。

她留下字条:“为了让你记住我,我只有选择离开”,之后用围巾蒙上他熟睡的双眼,消失在12月的清晨。

影片结束,我开始思考关系里的拥有和丧失。

既然关系无法继续,那么就在合适的地方停下,让12月和告别真实地降临,让那些美好明亮的时光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就这样,我慢慢从失恋的痛苦里走出来。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观影就已经可以作为一种艺术疗法来帮助疗愈人们的心灵。

我们在电影角色“失败-受挫-治愈”的复原过程中得到启发,以此解决自身碰到的问题,在人生的变迁中重新塑造自己。

有时电影的“疗效”无法即时发生,但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某天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

原来现在自己遇到的问题,当年电影里某个角色也同样遭遇过。

或许我们可以就此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03

电影是

审美和情绪的极致表达

图|路边野餐

除了应试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电影也是现实之外抒发情绪的窗口。

比如,你会不会看到某一个电影画面突然特别想哭?

我就有这样的体验。有段时间,我的生活陷入低谷,花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路边野餐》。

第三天我看到主人公拘束地握着话筒,用浓重的黔东南口音清唱《小茉莉》。

他唱得磕磕绊绊,吐字不清,整张脸也因为广角镜头变得扭曲,但我还是被这段长达半小时的镜头猛烈地击中,为这种粗糙却极致的美感大哭。

这样的情绪体验,也许和电影画面中的“视觉暂留”相关。

换言之,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约0.1-0.4秒。

置身电影的世界里,这一时间长度会被放大,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电影中的构图、色彩、音乐,任凭这些审美体验触发情绪,与内心的想法产生共鸣。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内观自身,还得以知晓人世间复杂的情绪表达。

比如,我们能看到《重庆森林》浓烈色调折射出的迷茫疏离和孤独寂寞;

比如,我们能听到《金陵十三钗》咿呀软语唱曲掩盖不住的悲凉和惨烈情绪。

坦白讲,有时我并不能“看懂”一部电影,但是总能被某一瞬恰到好处地直击内心,情绪就如同洪水决堤一般倾斜。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会听到内心的呼喊,且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清晰。

04

电影让人类生命

延长了三倍

图丨一一

人的生命由什么构成?

在光影的世界里,答案或许是记忆、当下和未来的可能性。

一方面,电影唤醒我们曾经的经验。

有次,我跟朋友说自己从来不睡午觉,她推荐我去看《看上去很美》,里面的主人公小男孩方枪枪调皮捣蛋不听话,也不喜欢睡午觉。

电影里,孩子们谁在大殿改造的睡眠室里,会把老师想象成妖怪。

我想到自己的幼儿园,想到睡在对床的麻花辫小姑娘,午餐的时候总是有一股怪味的不锈钢饭碗。

电影就是用导演和角色的二手经验,去唤醒观众的一手经验,而这些记忆的延续让我们得以看到更完整的自己。

那些你自己都不记得的事情,电影帮你记着。

另一类电影,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去甚远,故事里总是令人费解的人事,却也因此得以展现人生的108种可能:

在《美丽心灵》里,你可以看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生故事;

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你可以看到闭塞荒岛里两个男人的友谊危机如何映射爱尔兰内战;

在《火山挚恋》里,你可以看到两个火山科学家伴侣迷恋火山的一生。

我们都活在面前可见的180°里,电影就是打开背后180°的窗,翻身跳下,面前就是更广阔的人生。

05

电影教会我用

“理解”代替“评判”

图|卡罗尔

最开始接触LGBTQ议题,是因为看了《卡罗尔》。

年轻的女售货员和金发贵妇一见投缘,交往之后发现彼此是自己的真爱。

彼时,她们面临社会风气的压力和道德舆论的考验,在感情中不断挣扎。

在微博上,这样的情节也许会被冠上“大龄已婚女抛夫弃女净身出户出轨年轻美女”的炸眼标题,被营销号推上热搜,在评论区迎接三观党的“追杀”。

可幸的是,比起“批判”,电影更倾向于去“呈现”——

呈现角色做出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挣扎,呈现每一个真实而残酷的道德困境。

自然而然地,观众会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少数群体”,试图去理解,而非品头论足。

我们需要电影,是因为需要理解。理解他者得越多,越能意识并接纳到他人的不同,外面的世界与他人,就像是镜子,照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

06

电影是

“造梦”的艺术

图|不止不休

“电影来自生活,比生活美好”

在电影《不止不休》中,一群怀揣新闻理想的记者挺身而出,为受“乙肝歧视”的群体发声,但是反观现实生活,歧视依然屡见不鲜。

把疑似传染病“零号病人”的普通人叫做“毒王”;

在新冠期间把武汉人称为“瘟神”,将患者取名为“小阳人”“羊”等歧视性外号……

对比现实的不堪,电影世界仿佛充满理想和光环。

这些理想或许超脱世俗,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的范畴,但是观众依然需要这样一个寄托理想的地方。

我们需要在《不止不休》中寄托为弱式群体发声的新闻理想;

需要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寄托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

也需要在《寻梦环游记》探讨生命、死亡和亲情的意义。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抛开上述这些“附加意义”,电影本身的两个小时就是意义。

这两个小时完全属于自己,不被打扰,完全自由,我们可以借此逃离现实的琐碎,也可以跟随剧情人物游走。

当灯光重新打开,我们会带着情绪和感悟,成为丰满的自己。

都说一个人的眼睛里,包含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诗、爱过的人。

那么我愿意将我眼睛里关于理想、理解和美的部分,慢慢放在这一部部电影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