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导演「潜伏导演多厉害63天拍完全剧为了节省成本尽量不拍外景」
十多年前,《潜伏》《暗算》炸开了国内谍战剧市场,随后又诞生了《黎明之前》《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等佳作,但是近两年,谍战剧在古装偶像剧的挤压下,产量低下表现平平,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剧作为数不多。
2009年,电视剧《潜伏》播出,让很多对谍战剧已经失望的观众,又重新认识了谍战剧的魅力,《潜伏》也是电视剧史上少有的一边倒作品,几乎零差评。这部剧把孙红雷和姚晨推到事业的最巅峰。
电视剧《潜伏》原著虽然不长,但提供的元素独一无二。而把小说改成剧本的正是姜伟本人。姜伟说,他花了10个月写剧本,不过只用了63天就拍完了这部电视剧。
除了拍摄周期短,《潜伏》还很少采用外景,大部分镜头都在室内拍摄。姜伟承认,这样处理是为了节省成本,不过他也觉得没必要拍多少外景:“美国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看过没?里面也没几场外景,但一样好看呐。
《潜伏》情节紧凑、开场就有悬念,孙红雷的知识分子形象和悬念迭起的刺杀行动一开场就吸引观众,并迅速进入正题;温柔对白,恋人情谊让人感动,除了刺杀行动,余则成和左蓝的会面很招观众喜欢。
除了主角的精彩表现外,“绿叶”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老谋深算的吴站长、匹夫之勇的马奎、阴险小气的陆桥山、心狠手毒的李涯等都起到了“绿叶”的作用。
剧中的谍战情节环环相扣,暗杀、密码破译、反侦察等情节让人喘不过气。 另外,另类的夫妻组合是《潜伏》的一大亮点,观众总被余则成带入到紧张压抑的谍战斗争中,瞬间又被陈翠平雷人的二百五行为逗得哈哈大笑。
翠平一出场,姚晨的扮相足以“雷”倒观众,粗布裤褂,满脸土,腰间一支旱烟袋,开口第一句话骂骂咧咧训余则成,“找死哪!”
余则成是个有洁癖、内敛好静、有文艺情结的小知识分子,处事谨小慎微。翠平则完全满拧,说话粗俗,嗓门洪亮,练过功夫有把子蛮力,一碗白酒能一饮而尽,嫌余则成的酒量小得像兔子,拿余则成的砚台当烟灰缸,大字不识几个,还整天抱怨“学字比捆牛都累”。
俩人格格不入的生活场景尤其搞笑。余则成讽刺翠平,“你的声音像一头母牛,很有力量!”翠平挺满意,“这还差不多,我就喜欢牛。”余则成真心夸翠平穿的新旗袍漂亮,“像林黛玉”,翠平生气问,“林黛玉?在外面哪认识的野女人吧?”翠平在剧中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国内有很多类似的谍战电视剧,不过大多数片子过于概念化,台词过于死板、僵硬,情节过渡也不够自然,更重要的是细节方面很粗糙。而看了《潜伏》的观众表示,该剧在细节上精心铺陈,是一部看了还想看的好戏。
比如军统机关的设置,还有人物故事的衔接,比如余则成(孙红雷饰)如何从军统特务成为我党地下人员;姚晨是如何从游击队队长成为孙红雷的假妻子,等等,都比较有说服力,不牵强。
当下,电视剧越来越作为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存在,除了娱乐、消磨时间外,似乎没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而《潜伏》这样一部毫无说教色彩的电视剧不仅在结构上滴水不漏,更引发了很多观众关于“信仰”“理想”的思考。
有观众在看完该剧后说:感谢这个优秀的电视剧,让我有机会再一次正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正视为了实现它们我要付出的,和要舍弃的所有,所谓的理想的代价。
电视剧《潜伏》是几时拍的?
《潜伏》巧喊困拍摄于2008年9月,共拍摄了63天,导演是姜伟,主孝念演孙红渗蚂雷、姚晨、沈傲君。总投资大概在2000万左右。潜伏幕后:连找三位男星都被拒绝,孙红雷“走后门”才演上男主角
2007年,导演姜伟的制片人朋友向他推荐了作家龙一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闹键帆篇幅很短,从头到尾不过一万四千字,却看得姜伟热血沸腾,拍手叫绝。
姜伟当下便决定将这本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只是原著小说的篇幅太短,如果做影视化改编的话,最多只能拍一集。
于是姜伟花了10个月的时间,把这篇短篇小说扩展成了一本40万字的剧本。
写剧本的时候姜伟心中就已经有了男女主角的样子,女主角他最中意朱媛媛,写剧本的时候便直接代入了她的脸。
男主角的人选组内有些争议,制片人张静属意李光洁,姜伟却觉得不合适,他写的时候是心里想的是朱媛媛的先生,辛柏青的样子。
就这么一个几乎是为这夫妻俩量身定做的一个本子,送上门后却被这俩人给拒绝了。
因为那时候朱媛媛已经怀孕了,辛柏青也暂停了工作陪爱人待产。
没办法,姜伟和制作组只好另作他选,后来先后接触了李光洁和王学兵,却都没有谈拢。
眼瞅着春节假期就要结束了,再找不到男主角开机,这项目就要黄了。
就在这时候,姜伟的朋友孙红雷主动联系了他,约他去他喜欢的海鲜餐馆吃饭。
孙红雷比姜伟大一点,俩人在饭桌上一坐,开头孙红雷管姜伟叫老弟,聊着聊着就开始改口叫“大哥”,说是看过他手上那个本子了,写的太好了,他等了六年,就是在等这个角色。
姜伟心中狂喜,孙红雷这样的腕儿,他们导演组最开始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组里实在是太穷了。
既然孙红雷这么喜欢,那片酬应该可以狠狠地压一压。
孙红雷一看姜伟的状态,就知道自己走的这个“后门”有戏,眼明手快地叫服务员又上了一瓶五粮液。
最后一滴酒滴进杯子里的时候,孙红雷变成了“余则成”,姜伟堵上导演职业生涯的这部《潜伏》,终于找到了能挑大梁的男主角。
在被朱媛媛拒绝后,翠平这个角色,姜伟最先想到的人就是姚晨。
《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这个角色身上完全没有翠平的影子,但姜伟看到了两个角色的共通之处——虎。
他把剧本递给了姚晨,在姚晨读完剧本之后又约了一次见面,结果这次见面,让姜伟心凉了半截。
邪门的是,和荧幕上的“郭芙蓉”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姚晨是个非常非常安静的女生。
问她剧本怎么样,她答“挺好的”,然后就没下文了,听得姜伟直挠头,话都不知道怎么接。
姜伟回去辗转反侧了几天,液雹最终还是拍着大腿定下了姚晨。
“翠平”这个角色,这才有了在荧幕上活过来的机会。
比翠平更难找的,是左蓝。
左蓝是个气场非常强大的女性,她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是余则成心中的一个符号,一个信仰,更是余则成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气场强大的同时,姜伟又需要这位女演员在和余则成相处的时候有温柔温顺的一面。
要想让这样矛盾有对立的两种外形特质同时出现在一位演员的身上,实在是太难了。
就在姜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他看到了《金婚》。
“李天骄”这个演员,就是他要的“左蓝”了。
《潜伏》豆瓣评分9.4,是评分最高的内地谍战题材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让观众看到了真正优秀的演员在一起交流和碰撞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效果。
其实《潜伏》制作并不算非常的“精良”,孙红雷拿到剧本的时候是08年春节期间,他的下一部戏档期在08年5月份,留给《潜伏》剧组的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30集的《潜伏》拍摄周期是63天,差不多相当于两天就要出一集电视剧,强度非常的大。
在这样的高强度和低成本下,《潜伏》确实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也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穿帮。
最大的“穿帮”其实是余则成的眼镜。
余则成在剧中一会儿戴眼镜,一会儿不戴眼亮亮镜,让人搞不懂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近视。
眼镜的造型是孙红雷自己的设计。
孙红雷带上之后感觉挺好,一方面有眼镜作遮挡,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他“小眼睛”的劣势。
孙红雷早期拍戏一直都是眼神犀利攻击性强的类型,眼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视觉上有遮挡不能直接地看到眼睛,在外形方面也更贴合余则成难以捉摸的人物特点。
什么都挺好,就是导演挺为难。
因为国内电视剧是非线性拍摄,演员拍摄时的时间线和观众最后在电视上看到的时间线是不一样的,观众看到的第一集可能是中后期才拍的,孙红雷这样一搞,余则成在形象上就不连戏了。
孙红雷在这个时候开始“耍大牌”了——反正我要戴,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余则成”这个角色是孙红雷演艺生涯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不夸张地说,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真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翠平撤退时戴着手榴弹炸死了女赌徒那一段,上级因为和翠平断了联系,便以为她牺牲了,于是给余则成拍了电报。
剧本上本来写的是,余则成收到数字电报后按照密码翻译出“翠平同志已经牺牲”这句话,然后开始极度悲痛的情绪表达。
孙红雷在这个地方有自己的处理,他在翻译到“牺”这个字的时候顿住了,然后因为剧烈的悲痛而开始强烈的干呕。
因为在日常汉语中,“牺”这个词儿很少用在“牺牲”之外的地方,孙红雷这个地方的处理,真的是教科书级别。
好演员的演技会因为优秀的对手戏演员而更上一层楼,孙红雷和姚晨以及沈傲君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潜伏》拍摄过程中,沈傲君在博客上写:“非常喜欢跟孙红雷演对手戏,有力量、有震撼、有感动的共鸣,哪怕一句简简单单的告别,却让人柔肠寸断。”
敲下这段话的时候她刚刚和孙红雷拍完那场久别重逢的激情戏。
他们两个作为各自方面的代表和对方见面,对上暗号后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万种情绪涌上心头,脸上一会儿是笑,一会儿是泪。
他们是一对战乱年间久别的恋人,在炮火中获得了上天恩赐的、一点点相拥相见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要互诉柔肠,又要准确地交换彼此的信息。
于是他们在确认身份后激烈的亲吻,在彼此交换信息时也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要分开时也不舍得松开。
孙红雷在这个时候亲吻了一下沈傲君的额头,那一下真切地让沈傲君感受到了战乱年间恋人告别时的柔肠寸断。
左蓝这个角色其实戏份不是很多,就是因为戏份比较少,所以每一场戏份沈傲君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演好。
左蓝牺牲的那场戏,最简单的处理办法是晕倒然后闭上眼睛。
但沈傲君心里知道,左蓝心中是有“革命尚未完成”的“死不瞑目”的,于是她睁着眼睛倒在地上,镜头摇过来的时候,她需要控制自己的面部肌肉一动不动。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要控制住肌肉群本能的反应非常难,那场戏开拍前的好几天,沈傲君每天收工回房间都在不停地练习这个。
抛去姚晨本人的行为不说,单从她的作品来看,她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且有天赋的演员。
翠平这个角色,塑造的真的是太成功了。
其实翠平有一场戏,是在姚晨的坚持下重新拍的,就是剧中翠平和余则成在机场见最后一面时的那场戏。
姚晨自己每每看剧本看到这场戏的时候,眼泪都止不住地往下掉。
等真正拍这场戏的时候,更是泪如雨下,肝肠寸断。
拍出来的效果很好,导演也非常满意,一边看监视器一边跟着姚晨掉眼泪。
但在导演喊“咔”之后,姚晨很快清醒过来,她意识到自己这样处理是不对的。
她拿着剧本,站在上帝的视角,知道这是翠平和余则成的最后一次见面,所以肝肠寸断。但当时的翠平并不知道,她只知道她还活着,余则成也还活着,她更多的是开心,想着不久之后大家就能见面了,所以应该是笑着的。
在姚晨的坚持下,这场戏重新拍了一次,翠平满怀希望的、笑着和余则成告了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潜伏》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每一个配角都立体且精彩。
反派不再是单纯的坏人,他们有脑子、有自己追求的人生和效忠的信仰。
只认钱的情报贩子谢若林也有金句输出,“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或许你鄙视他的人生追求,但又无法反驳他的观点,毕竟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无法解释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
陷害陆桥山、不守诺言杀死汤四毛的李涯也有“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的光明理想。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半身立于光明,半身陷入黑暗。
《潜伏》刚刚播出的时候,业内没什么人看好。
年代谍战戏的受众太单一,想要有一个好的收视率和转化率太难了。
09年4月刚刚播出的时候,媒体都还列出了“三大因素”分析《潜伏》收视率较平的原因。
仅仅十二天后,《潜伏》便靠着口碑力挽狂澜,以超高的收视率收官,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并列09年剧王。
其实《潜伏》有两版结局。
第一版结局就是首播的时候的结局,翠平一个人抱着孩子在家乡的山上,眺望和等待着永远不会回来的余则成。
这个结局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觉得受不了,太绝望和无望了。
后来轮播的时候这个结局就被掐掉了,改成余则成问他的翠平呢,对方答正在找。
他恍惚间好像看到了翠平,定睛一看,却发现是晚秋。
可惜姚晨没靠这部戏拿奖,飞天奖惜败给了萨日娜的《闯关东》和闫妮的《北风那个吹》。
孙红雷拿了奖,飞天金鹰白玉兰全满贯。
实至名归。
在大家心中,《潜伏》担得起“第一谍战剧”的名头吗?
这部电视剧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哪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