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错别字「知否病句大赏高考改错题怕不是要从这儿出吧」

时间:2023-05-06 02:05:17阅读:2648
近日,由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主演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但眼尖的网友发现,剧中台词出现不少病句。这个有趣的发现把话题#知否病句赏析#送上了热搜榜第三。看看下面这些病句,你能找出错在哪…

近日,由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主演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

但眼尖的网友发现,剧中台词出现不少病句。这个有趣的发现把话题#知否病句赏析#送上了热搜榜第三。

看看下面这些病句,你能找出错在哪里吗?高考语文题说不定就在这里了,别说CD君没有提前划重点哦。

1

手上的掌上明珠

【释义】掌上明珠,指拿在手中爱不忍释的珍珠。多用来比喻受到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

【错处】语义重复。掌上本来就有“手中”的意思,不需要再说“手上的”。

2

就听过一些耳闻

【释义】耳闻,指听到的事情。

【错处】语义重复。耳闻一词已经包含“听到”的意思,无需再说“听过”。

3

款待不周啊

【释义】款待,指亲切优厚地招待,是客人的敬语;而不周,指不够周到,是主人一方的谦词。

【错处】语义矛盾。款待和不周是两个语义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前后矛盾。

4

她恃宠不骄

【释义】恃宠而骄,指依仗宠爱而变得骄纵。含有贬义。

【错处】用词不当。“恃宠”本含有贬义,而恃宠不骄不知道是褒还是贬。

5

满城文武的面

【释义】文武,指的是文官和武官。

【错处】错误用词。一般用法是“满朝文武”,指的是朝廷官员。

6

若是我那三弟弟胜于我,自然是应该他来继承大统。

【释义】大统,指帝业、帝位的意思。继承大统,特指继承皇位。

【错处】用词不当。男主人公的三弟弟不是皇家子弟,不可能继承皇位,因此这里不可以用“继承大统”,应该是“继承家业”才对。(小编默默地为乱说话的顾廷烨捏了一把汗。)

7

你以后独个儿一个人

【释义】独个儿,指孤零零一个人。

【错处】语义重复。独个儿和一个人完全是相同的意思,只用其一便可。(主人公说这句话的时候都不觉得拗口吗?)

8

许多年纪不惑的举子

【释义】不惑,指40岁的年纪。

【错处】语义重复。不惑包含年纪的意思,无需再说“年纪”。这里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年近不惑”。

9

五十万两余嫁妆

【释义】余,表示多的意思,指五十多万两。

【错处】语序颠倒。应该是“五十余万两”。

10

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啊。

【释义】小女,是谦词,称自己的女儿。

【错处】用词不当。如果称呼自己家的儿女,用犬子、小女;而称呼别人家的儿女,应该用令郎、令爱。

大家还发现剧中什么语言错误或常识错误吗?欢迎来“找茬”,跟CD君留言,我们一起涨知识!

编辑:胡雨濛

部分内容参考:华西都市报

精彩推荐

知否错别字「知否病句大赏高考改错题怕不是要从这儿出吧」

《知否》病句太多——我们丢失语文了吗

本文将出现大量病句,请做好心理准备……

在《中国好声音》第四季节目上,庾澄庆“挑事”地问道:“杰伦,Can you speak English?”而周杰伦则如此回应:“我觉得中文歌才是最酷的。”

在国外,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国外的汉语爱好者可以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学中文,甚至还有人来中国学。而其中不乏好学者能问倒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201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的开幕式上,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国际学校都中文班现场表演了中文经典名曲《茉莉花》。
抱歉,我不懂。

今天我不是吹嘘我们中华文化,而是要吐槽我们身边的另一些问题。

事先声明:此文仅是讨论哪洞中文,没有歧视外语的意思。

有些人说话喜欢中英文夹杂,似乎两种语言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不能怪别人的中文不够excellent,只能怪自己不能follow他的节奏。

小喇叭:我你自己不也中英文夹杂吗,请说汉语!

除了中英文夹杂还有:

还存在一个更广泛存在的问题——很多人语意不明、病句连篇,最后加上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吧”来作为简单粗暴的补充。

至于你听不听得懂,就不关我的事了。

本来我就听得云里雾里,最后你来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吧”,似乎听不懂就怪我。

打扰了,真是“人在雾中走,锅从天上来。”

甚至有一些热门电视剧的台词也是病句连篇,病句还能成流行了?

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热门电视剧《知否》。
本着落井下石的心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病句集中营吧!
款待不周?
老太太真是千里耳,顺风眼啊~
你这一巴掌,我可能会气死

看到这么多病句,语文老师气到哭笑不得……

作为三好青年,我面对这么多错误的语言示例轮缓羡,内心开始灵魂三连问:

(手动严肃脸)

1. 为什么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文?

2.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中文却越来越差?

3. 怎样才能把你拯救,我们的语文?
2017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82.7万亿人民币(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超过了12万亿美元(世界银行2017年数据),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的腊拍总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很多人都希望搭上中国的快车,所以他们选择学习中国的语言——中文。

无论是特朗普的孙女,还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会说流利的中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必然会提高。

前文提到,国外有3000万人在学中文。

等等,先别自嗨!

中文还有另一面残酷的真相——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

败给了留学生

给了留学生

留学生

某年广东高考

1万个考生文言文翻译得零分

一万人得零分

得零分

零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可悲的事情?

首先,很多人忽视语文学习,认为我们日常都会说中文,不用学习复杂的语言逻辑。“咬文嚼字”甚至被很多人看作迂腐。

回头一想,日常口语中没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但是我们应该看得远一点——

如果在日常口语之外,不专门学习和训练语文能力,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最直接的是,会导致我们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再严谨,无法用语言精准地传递复杂信息。

紧接着,信息获取的阻碍导致我们开始读不懂有深度的文章,更不谈古文了。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工具,还与思想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读不懂有深度的文章和古文,又何来文化传承?

文学大家说过,对母语不精通,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思想文化的断层。

而思想文化的断层越严重,就会导致对母语内涵的理解越肤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当初放弃学医,转而从文,用文字拯救中国思想文化。如果语文失守,很可能导致文化的失守。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好的语文教育,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本好教材。教材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它承载的是一代人学习的内容、思考的方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撰了不少教材,他认为“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

什么是好教材?什么是不好的教材?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评判事物的思维方式——根据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去评判。

好的教材,首先要满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方面要求——

价值理性是,不管程序方法如何,目的或结果要符合公认的正义,即目的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不管最终目的好不好,只管做事的程序方法是否行之有效。

对教材而言,价值理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其承载了一代人的知识和思想需求。这种目的理性,它并不忌讳功利,但绝不以功利为最高目的。如果我们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是积极、正面的,那简直是灾难。

以小学语文为例,我们能看到一些不合格的教材。

虽然传递“自己去吧(独立勇敢)”的思想观念是不错的,但是小鸭子是怎样学会游泳的过程只字未提,结尾是“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过于抽象,而学生是需要更具体东西来辅佐说明。所以他们很难领悟到教材初衷,在传递思想观念的效果上,这篇课文是不合格的。

因为“我”和前任班干部(劳动委员)是好朋友,所以我要见贤思齐——也要“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但是,“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与当劳动委员不能绑定,不当劳动委员的人就没法爱劳动了吗?

出现了从价值观上就出现偏差的教材,只能说明这教材背后的人很不用心。

有的教研者太急切地想把理念和知识传给学生,导致教材内容过于直白,禁不起时间的洗礼,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回过头看这些内容,会愈发觉得无趣。

只有价值观正确、方法高效、质朴厚实的教材,才值得拿来育人终身。

先生,早。小朋友,早。

“我缝衣服,给一个爱干净的孩子穿”

妹妹打猫,哥哥说:“有人打你,你痛不痛?”
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经得起时间洗礼的教材,是简单平实,却能让人在一次次重读时,引发思考、加深感悟的,这样才能真正育人终身。

不管过了多少年,回忆起当初的课文,最初的真善美依然能打动我们。

单凭一两本课内教材,是不足以解决中国语文教育失守的问题的。

但是,广义的教材指的是学生一切可以接收信息的“读物”。我们要打造、传播好的“读物”,而不是让《知否》电视剧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在社会中反复播放。
中文不管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还是单纯作为语言工具,其重要性都无可辩驳。国际上中文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我们目前对于中文的学习程度,似乎与其重要程度不匹配。

语文教育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篇文章也只是陈述一些事实,表达一方观点,介绍一种思维方法,希望能让有心人多停留一分钟、思考一分钟。这不是为问题的终结,而是新思考的开始。
——写在评论里——

你有多久没有咬文嚼字了?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来一起留言

怼一怼“那些年电视剧中的脑残病句”

聊一聊“那些年我们记忆犹新的教材”

唱一唱“那些年朗朗上口的歌词”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知否错别字「知否病句大赏高考改错题怕不是要从这儿出吧」

语文高考吧病句改错有哪些类型?

1: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
  1、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2、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3、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1) 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语;
  d.形容词或形橡咐容词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3)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下列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分。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
  (3)缺少宾语
  (4)缺少修饰成分
4: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的”字。
  (1)堆砌
  (2) 重复
  (3)可有可无
  (4)应删去“的”字
5: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又叫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类型:举棋不定、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结构含混。
  (1)举棋不定
  (2)藕断丝连 ----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意思。
6: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
  “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
  “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1、费解
  2、歧义
  (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
  (2)两各解释都可能。
  (3)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 但是作者的本意
7:不合逻辑
  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才对。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扰余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 但“动物、植梁李纯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素、主客倒置。
  1、自相矛盾
  2、范围不清
  3、强加因素
  4、主客倒置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