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6个电视剧版本(天龙八部共几版)
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下《天龙八部》电视剧的六大版本。
1982版《天龙八部》
这个版本共50集,是由萧笙执导,金庸亲自担任编剧,梁家仁(饰萧峰 ) 、汤镇业(饰段誉)、黄日华 (饰虚竹)、陈玉莲 (饰王语嫣)、黄杏秀、石修、杨盼盼、谢贤等主演,于1982年3月22日在中国香港首播
1990年台湾中视版是由刘俊杰执导,惠天赐(饰萧峰)、关礼杰(饰段誉)、宋冈陵(饰王语嫣)、张咏咏(饰阿朱)等主演,于1990年12月2日在台湾播出。
1997年黄日华版,共45集,是由李添胜执导,黄日华(饰萧峰)、陈浩民 (饰段誉)、樊少皇 (饰虚竹)、李若彤 (饰王语嫣)、刘锦玲 (饰阿朱)、刘玉翠 (饰阿紫)、赵学而 (饰
97版主创再相聚
2003年胡军版,由张纪中担任总制片人,共40集。 由胡军(饰萧峰)、林志颖(饰段誉)、高虎(饰虚竹)、刘亦菲(饰王语嫣)、陈好(阿紫)、刘涛(饰阿朱)、汤镇宗(饰
2013年钟汉良钟汉良(饰萧峰)、金起范(饰段誉)、张檬(饰王语嫣)、韩栋(饰虚竹)、贾青(饰阿朱 阿紫)、宗峰岩(
2021年新版《天龙八部》,共56集,由杨祐宁(饰萧峰)、白澍(饰段誉)、张天阳(饰虚竹)、文咏珊(饰王语嫣)、苏青(饰阿朱)、何泓姗(饰阿紫)、朱珠(饰康敏)等领衔主演
《天龙八部》六大版本,最喜欢哪个版本。
来说一说武侠剧《天龙八部》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视剧《天龙八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第六部了。不知道题主问的是哪一部。
这六部剧,根据的,都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小说。不过,改编成影视作品,即为二次创作——每一部的故事主线、主题、主角,都有所不同。所以,想简单回答本题所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不如回归原作品。了解了原著,所有影视改编,应该都“万变不离其宗”吧。
说一说个人的感受,请恕冒昧,到目前已经公映的《天龙八部》,似乎均与原作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的看法是,金庸作品,不可复制,无法超越。
所有改变的影视剧,导演再有名气,投资再多,演员阵容再庞大,特技再高超,也不可能重现小说的精彩。
因而,皆终将毁誉参半。
《天龙八部》尤其如此——其历史背景之错综,故事线索之纵横,出场人物之众多,惊险情节之跌宕——英雄本色,家国情仇,爱恨交织,波谲云诡……,等等,根本无法再现。
《天龙八部》,也不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其梗概。
金庸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北宋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这就是了。
金先生又说:“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公元094年前后。”
所以,此书“借用了(天龙八部)这个佛经名词”。
许多大乘佛经说,佛陀向诸菩萨、比丘讲经时,常有“天龙八部”听法。
在佛经里,“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因以“天”和“龙”为首,又为“八个”,遂称“天龙八部”——“天”指天神;“龙”指龙神;三为夜叉;四为乾达婆;五为阿修罗;六为迦楼罗;七为紧那罗;八为呼罗迦。
金庸先生说:“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其特个性和神通,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插上几句。
英文版《天龙八部》的译名,是《Demi-Gods and Semi-Devils》。“demi-gods”是“半神”,“semi-devils”是“半魔”——英译者的理解,《天龙八部》就是“半神半魔”。
讲真,上面这个书名,远不如一个叫新垣平所译“学术”味儿更浓。
这个新垣平,不是西汉以“望气”忽悠汉文帝的那个“方士”,而是现在一个70后欧洲博士,人称“超级金庸迷”。
他把《天龙八部》译为《History of Wars between Heavenly Gods and Dragons:Kungfu World in Late Northern Song》,转换成汉语,是《天神与龙的战争史:北宋后期的武术世界》。
这位博士,在自己出版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一书中说:此书“是一部学界期待已久的巨著。本书将武侠史研究向前推进到了11世纪,并详尽重构了当时武术世界的基本构成和主要事件。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通过对若干契丹文文献的破译,证明了11世纪末辽国的南院大王萧峰和宋朝野史中记载的丐帮首领乔峰是同一个人,并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对于萧峰在1094年辽国南侵中的作用做了细致研究”。
哈哈哈哈,真的笑死个人,更真的令人对这位“超级金庸迷”的痴迷程度佩服之至。
“萧峰”,或曰“乔峰”,的确是《天龙八部》中的核心人物。改编后的电视剧,亦有将其作为故事主线的版本。
实际上,小说中,分别有三条线索——公子哥段誉的故事;和尚虚竹的传奇;英雄乔峰的境遇。
“三条线索”,纵横交错,既不龃龉混乱,又条分缕析相得益彰。这与金庸的其他创作手法大相径庭,但在文学创作的文本和逻辑意义上,绝对称得上“绝笔”,是一种大胆且极具示范意义的“案例”。
全书人物浩若繁星,灿烂闪烁,围绕在上述三个男人身边。
可这三个男人,并非金庸心中的“天龙八部”。据说,钟灵、木婉清、王语嫣、阿朱、阿紫、
金庸先生自1957年最初写《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最后一部《鹿鼎记》,除《越女剑》外,“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大部头作品,都以“男人”为故事中心。
仔细琢磨,似乎金庸先生始终在思考“何以为男人”,或者说,“英雄的男人该是什么样”。于是,有了愚钝却坚韧的郭靖;又有了聪颖但傲气的杨过;还有了既坚韧聪颖可又优柔的张无忌……。
金先生说,对这些男主角,他最喜欢的是萧峰和令狐冲,相比之下,喜欢萧峰更多一些。
难怪有的影视剧,会把萧峰的故事作为唯一主线。
然而,在金庸的几乎每部作品里,都不乏出色的女人。“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这些女子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疑”,如黄蓉、任盈盈、赵敏等等。
对此,坊间有绘声绘色的传说,就不去重复了,相信细读过金庸的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这也就不难理解,写三个男人的故事,何以叫了《天龙八部》。
有人说,《天龙八部》是作者“第一次以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来破孽化痴,用佛教的去贪、去爱、去取、去缠的经义来开导读者,既增强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又充分显示出查良镛博大精深的学问。”
我以为,非也。
所谓“以佛劝人”,仍然是《天龙八部》中的浅层逻辑,与书名一样,不过是个“由头”。
往深里说,这部书,显现出作者的一种大历史观、大民族观,是金庸先生对中华文明的一次再思考——将“家”融于“国”中,将历史片段之小溪汇于中华民族之大潮中。
作者自己,也讲过这个意思。
《天龙八部》,于1963年9月3日起在香港《明报》连载,一直延续了四年。1965年5月至6月,金庸到欧洲出差加旅游,期间,同为香港大才子的倪匡曾代笔写了四万多字,现在书中,经倪匡同意,已删去了代写的部分。好在这一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并不破坏全篇的整体。
此书,共五十“章回”,每十章,以一首词为题。
一至十章是——青衫磊落险峰行,玉璧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縠纹生。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调寄“少年游”.本意)
十一至二十是——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调寄“苏幕遮”.本意)
二十一至三十是——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如许,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豪英。(调寄“破阵子”)
三十一至四十是——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谁管。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糊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嗔贪,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调寄“洞仙歌”)
四十一至五十是——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调寄“水龙吟”)
渊博金庸,大才金庸。
通汉语者,不读金庸,诚大憾事也。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