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小说完整版(大舅小说完整版)
大舅比我妈妈大了十几岁,1962年,在我妈妈嫁给我爸爸的时候,大舅已经从部队转到甘肃工作了。
我爸妈的祖辈都在东北辽宁东部山区的一个村落里,但大舅为什么从东北去了大西北,在我心里也一直是个迷。
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经常用大舅来给我树立标杆,让我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像大舅那样当一个大官儿,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那时候,我不知道妈妈嘴里所说的大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大舅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儿,只听说他在部队从团长转到甘肃那个地方的,至于到了那里又是什么状态,谁也说不清楚,反正用妈妈或者家人们一提起大舅的表情来看,肯定是个不小的官儿。因此,很多时候,我也会拿大舅来向小伙伴们炫耀。
有一天傍晚,村子开进来一辆吉普车,我们几个小伙伴发现后,大家都感到稀奇,就一起跟吉普车后面追赶着。
这样的小车,那时候毕竟很难看到。再一点,我们也想看看这辆车到底是去谁家。我当时想,这要是大舅坐着这个车回来该有多好,那样的话,小伙伴们就会对我另眼相看了。
虽说那时村子里的土路坑坑洼洼的很不平坦,那辆吉普车也晃晃悠悠地开得很慢,但也很快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我们几个小伙伴并不甘心放弃,便追寻着车轱辘的痕迹,来到了大队部院子里。
那时,大队部的人早已下班了,只有一个打更的瘸老头,大家都管他叫张拐子。
我们跑进院子后,只见到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坐在院子的台阶上与张拐子一起,一边笑,一边说着话。
当然,我们也不敢靠近,只在外围转悠着。
过了一会儿,那几个人坐着吉普车离开了,张拐子就招呼我们过去,他打开一包月饼,给我们每个人分了半块。
那时我们才知道那天是中秋节,原来张拐子还是老红军呢,那些人是县里和公社的干部,他们是特意来看望张拐子的。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们才对张拐子产生了敬意,觉得他是一个大英雄。
我第一次见到我大舅,是在我高中毕业之后的第二年。那年,我大舅与大舅妈一起回来看望姥爷和姥姥。
虽说大舅的形象从小就刻进了我脑海里,但毕竟我们从来也没有见过面,见面后,那种所谓的热情,其实都是出于一种礼仪,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大舅那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看上去却比我们村子里五十多岁的人要年轻许多。他中等个,有些偏胖,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无论见到谁,都显得那么的亲切。
大舅妈就没大舅那么好接触了,她脸上虽然有时也挂着笑,但那种笑,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假装的。因为她总是与人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偶尔脸上也会出现一丝不耐烦的表情。
通过与大舅交流,我才知道他从部队被秘密安排到甘肃某市一个兵工厂做政工工作,后来又做了厂长。再后来转业到地方,在一个市做副市长。大舅那次回来,就是做了副市长的第二年。
看得出来,大舅对姥爷姥姥很是愧疚。他曾对我妈妈说,虽然每年都给姥爷姥姥寄钱,但过去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和路途遥远的关系,没能经常回来看望他们……
那次大舅回来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到村部看望张拐子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
那天,大舅在两个乡里的干部和村干部的陪同下,到村部旁边的一个仓房里见到张拐子时,发现他衣衫褴褛,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屋里也是破破乱乱的,灶台前的面袋里装着装半袋高粱米,案板边有几个发芽的土豆……
那天大舅发火了,他对那几个乡里和村子里的干部说:“现在解放已经三十几年了,如果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连这些革命前辈老红军都照顾不好,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
那天大舅说了很多,那几个乡里和村上的干部都频频点头。我当时想,大舅要是我们市的副市长就好了。
大舅那次能去看望张拐子,让我感到很是意外。后来大舅走后,我再到张拐子那去的时候,他的屋子里已经被人整理过了。那天张拐子告诉我,说大舅当兵,就是他建议的……
大舅是从副部级离休的,他是八十五岁的时候去世的。我与妈妈去参加大舅葬礼的时候,大表哥对我说,大舅临终前的头一天还在看报纸和电视呢,他除了有些眼花耳背,思维还是一直很清晰的。
我问大表哥:“大舅临终前说了什么没有?”
大表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爸爸性格耿直,廉洁了一辈子。他临终前只是小声地自言自语说‘会好起来的!’至于他这话中的含意,谁也不知道是指得什么。”
我听了大表哥的话,思考了片刻也叹了一口气说:“大舅说得对,‘会好起来的’!”
大表哥听了我的话,上前抓住我的手,使劲地握了好长时间。我们俩目光对视着,谁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叔和舅哪一个更亲近?
叔是父亲的兄弟,舅是母亲的兄弟,从遗传基因和血缘关系上看是同等的近。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是以父系传承为特征的社会,叔亦称叔父是同堂长辈,是"直系亲属",与所生子女属同堂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关系。
而舅则属于社会关系。所生子女属于表亲,俗话说,一表三不亲,过不了两三代之后,联系越来越少甚至断了这门亲戚。两厢对比,不言自明,叔显得要更近更亲。但话要两头说,对舅和叔的亲近感知,有时也会因人而异。
一,叔侄同宗同姓同源,把侄子视为己出的历史上多的是。如项梁和项羽,甚至宋仁宗直接传给侄子宋英宗皇位。
当然叔侄之间"祸起萧墙"的例子也不少,多因分家产所导致,闹得不可开交,个个象个乌眼鸡,最后有的还成了仇人或路人。
二,"舅"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娘舅为大"至今在很多地方仍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些农村、山区家中分家涉及财产时往往由"舅"来主持,由于他不参与分配不存在私心,也具有了一锤定音的权力。
在外甥们的诸如婚嫁大宴上,舅舅往往都坐正席,已凸显他的特殊尊位。但这丝毫不影响叔父在侄子心中的地位。他们之间有扯不断同宗血亲关系。
按通理,叔侄关系要比甥舅关系更近,至于现实中也存在着相反的现象,也属正常,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