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顾偃开对顾廷烨的爱(顾偃开与顾廷烨)

时间:2022-08-14 21:18:08阅读:2247
电视剧《知否》里顾偃开对顾廷烨不是打就是骂,下起手来毫不手软。顾廷烨在他眼里就是十恶不赦的逆子,只会给他找麻烦,丢他的脸。顾廷烨恨顾偃开,两人一见面就是互掐,关系水火不容,根本没有什么父子之情。我看了…

电视剧《知否》里顾偃开对顾廷烨不是打就是骂,下起手来毫不手软。

顾廷烨在他眼里就是十恶不赦的逆子,只会给他找麻烦,丢他的脸。

顾廷烨恨顾偃开,两人一见面就是互掐,关系水火不容,根本没有什么父子之情。

我看了原著才发现,顾偃开对顾廷烨的责罚里,有着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01

顾偃开有3个老婆,最爱的女人就是大秦氏。他娶顾廷烨的母亲白氏根本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能够用她的嫁妆填补亏空的银子。

如果宁远侯府不能填上这份亏空,有可能会被抄家,整个宁远侯府的人都要遭殃。

顾偃开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因为这件事情着急中风了,他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大秦氏知道这件事情后,本来就体弱多病,没多久就去世了。顾偃开对此一直有着深深的内疚。

白氏嫁过去之后,顾偃开对她并不好。她明明帮助顾偃开,结果不但不感激,还要一直遭受宁远侯府里的人嘲笑和看不起。

白氏去世后,顾偃开对顾廷烨的感情很复杂,有爱有歉意,又有些无能为力。

顾偃开一共有三个儿子,对顾偃开最严厉。他本来工作就很忙,每天还抽出绝大部分时间教顾廷烨武术和文化知识。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顾偃开对他的教育毫不放松。他都是手把手教他,并且告诉他以后要靠自己。

顾廷烨在府里被刁奴嘲笑白氏的出身低微,还要被府里的至亲骂。

顾偃开知道顾廷烨受了很多委屈,但是他不能表现在明面上,而是把爱放在心里。

顾偃开内心里其实很复杂,前有大秦氏的情分,后有家族的体面,不能在顾廷烨面前承认娶白氏是为了宁远侯府。

02

小秦氏一直对顾廷烨棒杀,宁远侯府的其他人对他栽赃嫁祸,他又是犟脾气和他们对质,结果事情越闹越糟糕,顾偃开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责之切。

顾廷烨一直被冤枉又赌气懒得解释,等到大一点发现不对劲时,想跟顾偃开解释的时候,已经晚了。顾廷烨伤了顾偃开太多次了,已经不愿意相信他了。

顾廷烨长大之后,听说了母亲的事情,恼恨顾偃开,父子之情开始决裂,被赶出了宁远侯府。

顾偃开其实最喜欢顾廷烨。大儿子顾廷煜整天躺在病床上,小儿子的武术请别的老师,唯有顾廷烨手把手教。

顾廷烨的脾气相貌最像他,对他很喜欢,但是又不能表现在明面上,只有把这份爱花在他的教育上。

顾偃开没有看穿小秦氏的阴谋,觉得都是顾廷烨不知好歹。他越想让顾廷烨成才,结果老是让他失望。

他恨铁不成钢,越是想让他改好,越是打骂他越狠,恶性循环,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顾偃开临死的时候还是放不下顾廷烨,让侯府的人去找他,怕他在外面风餐露宿,怕他吃苦头。

顾偃开临终前专门写了三封一模一样的信瞒着所有人寄给自己最信任的亲戚。

他交代无论死后是否分家,都要把白氏留下来的家产全部留给顾廷烨。

顾廷烨三天三夜累死了六匹骏马,还是没能看到顾偃开最后一眼。

顾廷烨后来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悔不当初。他再也无法尽孝,再也感受不到父亲对他的那份爱,只是等到他明白之后,一切都太迟了。

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如果他们的误会能够早一点解开,如果顾偃开对他的爱不那么含蓄,如果顾廷烨能够早一点明白父亲的爱,也许两人都不会留有遗憾。

正史上关羽被害后,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结局如何?

周仓,自刎而死。

周仓是一位关西大汉,身材高大威猛,两臂有千斤之力,虽然长的黑面虬髯,但性情豪放,待人赤诚。周仓出身于贫贱,对底层疾苦深有体会,于是在黄巾起义之初,周仓就在家乡揭竿而起,并转战南北,最后投靠到“地公将军”张宝的麾下。在曲阳之战中,张宝的妖法被刘备三兄弟所破,大败而逃;而周仓在此战中见识了关羽、张飞“万人敌”的英雄气概,尤其是对关羽的天人之表一见倾心,瞻仰不已。在深入认识到张宝等贼人的所作所为后,周仓深恨失身于贼党,于是决定不再助纣为虐,毅然拉起一支人马出走,同裴元绍占据卧牛山,啸聚山林,杀富济贫。

在关羽过五关之后,周仓得以与关羽正式相见,并滚鞍下马俯拜道旁,请求追随,“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在跟着关羽来到古城墙下,周仓接过了青龙刀,顿感人生达到了巅峰,对青龙刀爱不释手;在关羽斩了蔡阳、面对张飞的质疑时,周仓与甘糜二夫人一起努力为关羽辩解。张飞看周仓脸够黑,估计是个好人,信他了。关羽寻到刘备后,让周仓去卧牛山招降裴元绍及原麾下人马。在卧牛山下,周仓与赵云据理力争,有礼有节,最后为了争夺山寨人马,与赵云单挑。周仓在赵云面前,虽然实力不济,但敢于屡败屡战,最终被赵云连胜数次、连扎三枪。周仓招降的这支人马,是刘备东山再起的一支生力军;张飞在古城聚集了不到三千人马,而周仓一下子就带来了七八百人!

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周仓一直形影不离的紧身跟随,不仅是关羽的贴身护卫,还死心塌地为关羽抗刀。单刀赴会,周仓从精选了八九个关西大汉,随同关羽一起过江;这八九人不仅是周仓在卧牛山时期的得力干将,更是周仓最初起义时的忠实追随者。周仓扛着青龙刀,这八九位关西大汉各跨一口腰刀,这种阵势,让鲁肃惊魂不定,而甘宁、凌统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在鲁肃纠缠荆州问题不厌其烦时,周仓忽然跳出来,在阶下厉声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关羽顺势接过青龙刀,周仓迅速退下,赶到江边,把红旗一招,对岸的关平迅即船如箭发奔江东而来接应。

可以说,正是周仓的积极部署和英勇表现,关羽才得以在单刀赴会中全身而退。

在跟随关羽的十几年来,周仓的武艺多蒙其教诲,得以精进;在攻拔襄阳、水淹七军期间,周仓居功甚伟。关羽生擒于禁后,庞德顽强抵抗,最后驾船奔逃;周仓独自撑大筏而来,将庞德之船撞翻,然后纵身跳入水中,与庞德激战后,将其生擒。毫不夸张地讲,周仓后期的武艺,绝对是一流水平。

关羽麦城突围,让周仓留守;周仓跪拜于地,含泪与君侯诀别。其实,不管关羽能否突围,等待周仓的,都是必死之局,当然,周仓心中自知,也早已存必死决心。在周仓听闻关羽遇害的消息后,急奔到城楼观望,当看到招安的关羽首级时,周仓大哭失声,自刎而死。

正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周仓的相关记载。但笔者认为,周仓绝对不是凭空杜撰的,必有其历史原型,尤其是周仓怒斥鲁肃的片段,有类似的史料记载。

其实,我们又何必计较历史的真相呢?周仓这种天下闻名的忠义形象,强过历史上那些蝇营狗苟之辈多矣,不正是我们后世应当尊崇膜拜的吗?

关平,英勇就义。

关平跟随关羽之时,年方十八岁。关平本是关家庄关定之子,弃文从武,在关羽收降周仓后,刘备让关羽收关平为义子。在关羽的精心教导下,关平武艺突飞猛进;在刘备入川之战中,关平随军前往,并与刘封搭档,立下显著战功。涪水关一战,关平、刘封分别擒住杨怀、高沛,让刘备在虚惊一场后安然无虞;雒城一战,在庞统被射死后,刘备被张任追杀而大败奔逃,幸亏关平、刘封引兵赶到,杀退张任,才保着刘备突围。

此后,关平带着刘备的书信,去荆州搬请诸葛亮、张飞、赵云,而关平则留在了荆州,与周仓组成了超级搭档,全心辅佐关羽镇守荆州。每逢关羽出巡,周仓必定抗刀追随,而关平则留守城中,处理相关军务。

关平经过入川之战的历练,武艺得以大进,在襄阳攻拔战、樊城攻防战、麦城突围战中,关平都有上佳表现,我们大致看一下:

1.攻取襄阳,关平乘胜追击,在乱军中一刀斩杀了曹仁的副将翟元;

2.樊城外,关平替父出战,与抬棺决死战的庞德单挑三十合,不分胜负;

3.关羽单挑庞德150合后,左臂中箭;关平骤马向前,将关羽救下;

4.樊城门楼下,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中,翻身落马;在曹仁带兵冲出要擒杀关羽时,关平努力向前,将曹仁杀退,救关羽归寨;

5.偃城之战,关平接连杀败徐晃的两个副将,只三合大败徐商,又用了五六合大败吕建;在城中失火、后军大乱之际,关平遭遇徐晃,在与之单挑数合后,不敢恋战而走;在被徐晃用计围困后,关平奋力死战,杀开一条血路而走;

6.关羽仓皇退兵之际,被韩当、周泰、丁奉、徐盛围困,难以突围;关平、廖化分别带兵赶来,杀入重围,将关羽救出;

7.护送廖化突围到上庸求救,关平孤身断后,杀退丁奉及其部众,在廖化突围后,关平反身杀回麦城;

8.麦城突围战,关平为确保关羽突围成功,再次孤身断后,杀退潘璋、朱然的大批精锐,在奋战一夜后,为了救应马失前蹄的关羽,关平最终被潘璋、朱然率兵包围,力尽遭擒。

关平的武艺,不亚于周仓,二人都具备一流水准,似乎比凌统、乐进之辈还要强悍。相比于关兴、张苞,关平的综合能力更为突出,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心思细密、成熟稳重,比如在关羽同庞德较劲时,关平救多次以入情入理的说辞规劝关羽,可惜不被采纳。

关平与关羽一同遇害,从容就义,英魂追随父亲而去,而周仓也紧随其后在泉下聚首。在当世所有的关帝庙中,周仓、关平,必定侍奉左右。

正史上的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其结局与演义相同,即在突围不利后,被吴军斩杀于临沮,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相关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笔者认为,历史真相在很多时候都是索然无味的,把历史人物注入艺术形象,才是真的具备了生命活力,得以言传千年。

廖化,郁郁而终。

廖化的人生经历,前期与周仓非常类似,同样出身于黄巾军,同样弃之而去,同样落草为寇,但内心仍秉持忠义,从不祸害百姓。在曹操为关羽送行时,廖化的伙伴杜远劫持了甘糜二夫人,提出每人一个与廖化共同分享,廖化规劝不下,直接将杜远斩杀,当面将二位夫人送到关羽手中。

在刘备入川之战时,廖化带领部下远道而来归顺,刘备大喜,让廖化专门留守荆州辅佐关羽。在襄樊之战的大小战役中,廖化从未退缩,多次辅助关平打出了漂亮战绩。在关平的护送下,廖化从麦城突围而去,在上庸刘封处求救失败后,廖化愤怒之余,只能孤身奔往成都去求救,也因此躲过了一劫,幸免于难。

廖化的兵器,是一柄三尖两刃刀,在荆州期间,廖化也钻研刀法,可以说武艺精通、多才多艺。在刘备时代,廖化也许只能算末将,但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人才凋零,廖化的能力逐渐显山露水。刘禅继位后,廖化凭借战功,升迁至飞卫将军。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廖化曾经与关兴一起共同担任先锋,屡立奇功,尤其是木牛流马争夺战中,廖化曾紧追落单的司马懿,可惜临门一脚时,一刀砍在了大树上,让司马懿逃了一命;不过廖化这次也俘获了司马懿的金盔,被诸葛亮录为头功。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说只有廖化才能担任先锋大将之职,然而很多人都曲解了这句话,视之为对廖化的贬低!在姜维时代,廖化的综合能力更加显眼,多次担任先锋,并升任右车骑将军。在刘禅投降后,廖化同姜维一起诈降。姜维失败自杀后,廖化托病不出,不久就郁郁而终。

历史上的廖化,与演义出入很大;在荆州陷落后,廖化以诈死之计,最终逃回了成都。廖化此后的人生,与演义中类似,直到姜维诈降失败后,廖化同蜀汉投降的一班文武被迁往洛阳,但在迁徙途中,廖化因羞愤而病逝。

王甫,跳城自杀。

王甫是关羽的随军司马,为人精明而忠诚,曾多次在关羽面前提出重要建议,但可惜一直未被采纳。

关羽攻拔襄阳郡后,王甫提醒说,曹兵虽然大败,但是东吴吕蒙屯兵于陆口,绝对有吞并荆州之意,如今君侯您努力攻取樊城,一旦吕蒙率兵沿江而来攻取荆州,则两头不能兼顾,不可不防。然后,王甫有提议沿江建造烽火台,以举烟为号作机关消息。

王甫认为,关羽北伐期间,糜芳、傅士仁不能担当重任,就推荐忠城廉直的督粮官赵累总督荆州,但被关羽拒绝。在荆州被袭取、关羽又被徐晃战败后,进退两难之下,关羽对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在困守麦城期间,关羽不知所措,对王甫说,“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日危急,将复何如?”王甫说,如今的局面,翻身已然无望,只能突围而走奔回西川了。王甫说小路必有埋伏,建议关羽走大路;关羽为人一生高傲,历来只走大路,但这次英雄气短了,没有听从王甫的建议,最终选择了临沮小道。关羽出城前,王甫与周仓一起哭拜于地,并说“城必破,而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关羽动容,与王甫、周仓挥泪而别。

王甫与周仓同守麦城,当晚梦到关羽浑身血污,于是骨颤肉惊,夜不能寐。次日,在看到关羽父子的首级后,王甫大叫一声,先周仓一步,跳城堕落而死。

历史上的王甫,根本没有参与襄樊战役。王甫本是刘璋的部下,在刘备打下益州后,王甫归顺,被刘备封为绵竹县令。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秭归被陆逊痛击,蜀军溃败不堪,很多将士均战死,王甫也在乱战中阵亡。

补充几句。

在演义中,还有一位督粮官赵累,跟随关羽突围,并誓死追随而不离不弃,赵累在与关平一起断后时,最终战死在东吴乱军之中。

在福建漳州市著名的东山关帝庙中,肃穆庄严的大殿正中供奉着关帝之金身神像,而两边则奉立周仓、关平、王甫、赵累四将之雕像,受到后世的持续敬仰。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读了一些史书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厚此薄彼地诋毁演义情节;我们读书,是为了丰富内心、提升修养、冶炼情操,虽然读史可以明智,但读这段演义,却可以让我们更加知晓忠义。

为人在世,为国为家,忠义是人之根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