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与武当山的秘密终于被揭开(张翠山说张三丰武功)
张三丰百岁寿宴,各大派的高手前来贺寿,本该是一团和气,却不料众人逼问张翠山。张翠山和金毛狮王谢逊是结义兄弟,他断然不会将其出卖,最后横剑自刎,黯然离世。
张翠山是张三丰的爱徒,那么为何不出手阻拦呢?反倒是让各门各派逼死张翠山。其实《天龙八部》里的乔峰,早已给出答案。各派齐聚武当山与乔峰独斗聚贤庄群雄,几乎别无二致。当日聚贤庄宾客如云,有三百余人,高手亦有四五十人。乔峰以寡敌众,双拳难敌四手。何况阿朱气若游丝,乔峰还要分心劳神。那些名门正派,脸皮厚如城墙,直接举刀向阿朱砍来,这等行径,绝非是英雄好汉所为。
且看张三丰寿宴,都有何门何派?崆峒、少林、峨嵋、昆仑、神拳门、海沙派、巨鲸帮、巫山派等大小帮派。武当七侠中的俞岱岩早已武功尽失,沦为废人,就好比在聚贤庄时候的阿朱,两个人的状态相差无几。
张三丰神功盖世,若是单打独斗,在场的群雄谁能和他并驾齐驱。但是这些人是为屠龙刀而来,不讲求江湖道义,只求速战速决。后来张翠山自刎,各派已离开武当,那是因为张翠山和殷素素一死,屠龙刀的下落便就此断掉。可是为了能成为武林至尊,各门各派均怀鬼胎,哪能让张三丰有喘息之机,他们必定会蜂拥而上。待到那个时候,张三丰该如何击败群雄,保住武当。
有人说还有张松溪、殷梨亭、宋远桥、俞莲舟等人,这些人的武功非同泛泛,足可和各派匹敌。只是武当派的掌门人是张三丰,他没有发话,试问谁敢和这些门派起争执。若真是打将起来,双方必定会拼到最后,那么人数占优的一方,会占尽便宜。乔峰的武功有目共睹,在聚贤庄力战少林、游氏双雄、丐帮等人。乔峰蛮劲发作,杀红了眼,将丐帮与他亦师亦友的溪长老都已杀死。诚然,武当山张三丰力斗群雄,那些人的武功,不逊色于聚贤庄的诸多高手,想要全身而退,势必难行。
姑且不论张三丰和乔峰的武功孰强孰弱,在重重围堵之下,谁又有把握脱身。况且还有身残的俞岱岩,作为师父,总不能撇下他,自己逃命。故而张三丰“见死不救”,乔峰已经给出答案,欲将群雄击败,犹如登天之难。
抛开张三丰能否力挫各大派的问题不谈,张翠山拔剑刎颈,在电光石火之间,张三丰所距“甚远”,已不能救他。且看张翠山向张三丰磕完头之后,说遗言之前,便有自我了结的想法。那个时候的张三丰还不明情由,所以没有防备,待爱徒举剑自刎,已是来不及了。纵使他和几位徒弟用掌力将张翠山身边的人震开,亦是无济于事。颈部乃是人的身体要害,张三丰看到张翠山拔剑,已是有心无力,他出手相救之时,爱徒已然气绝。
阿朱和张翠山的所受的伤显然不同,前者是被玄慈的掌力所伤,后者是锐器所致,大罗神仙也是回天乏术。张三丰是凡人,怎么能有起死回生之能。人死不能复生,张三丰纵使杀尽各派高手,又有何用?而且张三丰的武功出自少林,正所谓饮水思源,他又怎能戮杀少林高僧。
当年在少林寺,他承蒙少林的觉远大师传授内力,后来练成罗汉拳。尽管后来自己开宗立派,可是武功的根基,皆是源自少林。那日逼问张翠山的门派中,以少林为首。少林派是出家人,讲求四大皆空,他们到底是为屠龙刀而来,还是中人圈套,我们不得而知。张三丰若是和少林为难,那么其余各派,也不会善罢甘休,斗到最后,该如何了局。
至于峨嵋派,张三丰和它更是渊源甚深。当年峨嵋派的开山祖师郭襄,曾和张三丰有过交集。灭绝师太、纪晓芙、静玄等人,都是晚辈,张三丰岂能对峨嵋大开杀戒。既然放过少林和峨嵋两派,那么其余的各派,张三丰也不会为难他们,这与个人的境界有关。
细思之下,不难看出各派明着是为谢逊而来,暗则是为屠龙刀。谢逊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张三丰是名门正派,怎么能和这样的“魔教”牵上关系。后来张无忌求医胡青牛之前,张三丰的心理描写,已经看出他是怎样看待明教的。宁可让张无忌毒发身亡,也绝不容他身陷魔教。看到周芷若后,张三丰心想这个小女孩良心甚好,可别堕入魔教。而在相救常遇春,他得知常遇春是明教的人之后,觉得这件闲事不管也罢。
由此不难看出张三丰的心理活动。谢逊是明教中人,他会为了谢逊和各派厮杀吗?显然不能。故而当日张翠山自尽之前,他的恩师张三丰才没有力退各派。
张三丰是豁达之人,他心知徒儿的死虽和各派有关,却不是主因。当年殷素素偷袭俞岱岩,致使他遭人废去武功,得知此事的张翠山心中有愧。他自尽了事,算是一种逃避。张三丰虽然没有屠龙刀,却好似是武林至尊,谁强谁弱,对于他而言如同镜花水月。他已经将人生看透,那么张翠山的死,他也已看明白,所以复仇又有可用,只是徒劳罢了。
《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的性格和杨过一样吗?
谢谢邀请
和杨过的角色设定太像,所以趁着张长身体的时候,硬生生把这个小魔头给掰弯了……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金庸又专门给成年的张加了一些性格上的设定,那就是温和,不记仇。这是最初连载的时候,后来金庸大改了一遍,出了三联版,就把也改成了人畜无害的性格了。之前答题的时候根据新修版(其实和三联版区别也不大,只不过有些细节不同)写了个关于张这个角色的简评,觉得张这个角色带有浓厚的哲学意义……不是那个意思!总之,这里就不厚道地搬一下:“射雕三部曲”,曲曲各异。《射雕英雄传》中,金庸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侠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神雕侠侣》中,金庸又将情节的主要线索都放在了情字上;而在《倚天屠龙记》中,武林正邪间的种种仇恨与凶杀尤为突出,这是与前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而作为小说的主角,张无忌起到的主要作用便是调和江湖矛盾,以自己的仁厚宽宏化解武林中的纷争与憎恨,从而为光复河山的民族大计奠定基础。这是作者赋予张无忌的使命。众所周知,金庸很喜欢在武学中安排下一些“彩蛋”,用来给主角加以衬托或隐喻。不难发现,张无忌所学的武功有很明显的共性:乾坤大挪移,囊括乾与坤,挪移变换;太极拳,包含阴与阳,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九阳真经,实为斗酒僧为纠正九阴真经阴盛阳衰而作,名为九阳,本质却是阴阳互济。而当九阳和乾坤结合后,无论武功正与邪,刚与柔,均可取而用之。这自然是有着寓意在其中。张无忌父亲为正派侠士,母亲为邪教妖女,自己既是武当弟子,又是魔教教主,武功中有正宗至高武学九阳真经,又有邪教镇教之宝乾坤大挪移,而且促成了正派邪教的联手抗敌,这就是金庸给张无忌的定位:善良、宽厚、不忌恨、不执着于正邪、不走极端,所以能化解正邪之间的多年积怨,还能充当双方沟通的桥梁,让双方增进了解,共谋盛举。张无忌医术高超,能妙手回春,其实对于江湖而言,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剂调和阴阳的灵药?一些人认为张无忌既然名叫无忌,本应无所顾忌,结果他却顾忌重重,既没能为父母复仇,也没能破坏朱元璋的阴谋,着实可惜又可气,金庸为主角取名无忌,是在讽刺他的处处顾忌。其实不然。张无忌曾对朱九真报过自己的名字,朱九真说道:“无忌,无忌!嗯,这名字高雅得很啊,小兄弟想来是位世家弟子了,喏,你坐在这里。”若取名无忌是要让孩儿无所顾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反倒是浓浓的草莽味了,怎么也高雅不起来吧?《说文》有云:忌,憎恶也。古人为孩子取名为无忌,是希望孩儿一生心无憎恶,待人宽厚仁善,的确高雅得很。无所顾忌云云,反而是曲解了。所以说张无忌其实是人如其名的,因为他对谁都不会真正记恨在心,包括仇人。当逼死他父母的几大门派人士和害得他几乎丧命的何太冲、班淑娴、朱长龄等人有难时,他都选择了以德报怨,而对曾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玄冥二老,他也没有下狠手,只是以九阳功废去了他们的玄冥神掌,放二人走了。有些人觉得张无忌太容易受骗了,比较窝囊,哪像很多武侠小说里那些智勇双全的大侠?因此认为金庸想写的其实是个身负绝世武功普通人。个人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全对的。金庸笔下的主角也都带有普通人的一些毛病,比如郭靖有些古板苛刻,杨过有些轻浮乖僻,至于张无忌么,大概是容易上当了。然而容易受人欺骗只是张无忌的一面,而且只是一个表面而已,不能以此简单地推断出金庸的创作意图。不妨进一步想想,张无忌为什么容易上当?他并不蠢,反而十分聪颖,学什么都快,而且只要起了提防之心,敌人的诡计也不是那么容易奏效的。张无忌之所以屡屡受骗,是因为他在书中出场的二十年中,有十五年是脱离社会生活的(十年冰火岛,五年昆仑山),这让他少了江湖阅历,缺乏防人之心,此外自然还有他天性上的原因,那便是他的“无忌”了,他倾向于把人性想得很好,容易相信别人,且不记仇。从后者来看,张无忌可一点也不像普通人了,反而有几分圣人的特质,因为很少有人会像他这样宽厚仁善,胸襟宽广,不计前嫌。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张无忌能够平息正派与邪派间的恩怨纷争,举江湖之力,创下光复河山的伟业。然而金庸也很清楚这种性格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便是“君子可欺之以方”。所以张无忌没能复仇,也没能坐上皇位。总的来说,张无忌确实不如其他金庸小说的主角那么鲜明。他不会像郭靖那样执着于复仇,也没有像郭靖那样为了复仇而牵扯了太多无辜性命;他不会像杨过那样无所顾忌敢爱敢恨,也没有像杨过那样常为一时痛快而结下了梁子;他厌恶所谓的正邪之争,却不像令狐冲那样厌恶到生了归隐之心;他性格与世无争,却不像段誉那样无争得对武学都有了抵触,因为他明白毒药是救人还是害人,不在于药,而在于人。这是因为张无忌是中庸的,他没有极端的立场、性格或举动,他为人就像名字一样,不记仇恨,宽厚待人,因此他的故事里少了几分传统武侠小说里多得有点泛滥的复仇快感;他也像他的武功一样,什么正派邪派,什么少林武当,皆可取为己用,因此他在他的故事里包容了正与邪,乾与坤,阴与阳,终于干戈化解,群雄归心,河山光复,实现了郭靖与黄蓉的遗志,给射雕三部曲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