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李安的电影中场战事,李安最新电影中场战事
易娟 云南师范大学
以擅长融合东西方文化著称的李安拍了一部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影片。在不被众人看好的情况下, 依然做了第一个试吃新技术螃蟹的人,失去的票房却更凸显了他的电影梦想的可贵,同时也赢得了更 多的尊重。
一、“探路人”李安热衷来自电影新技术的挑战 李安在2012年用3D技术拍摄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 漂流》口碑与票房俱佳,不仅让李安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 奖,更是获得了6亿美元的高票房。时隔四年,他推出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获内地观众充分肯定。但在北 美市场,票房仅有174万美金,专业评分网站烂番茄的新鲜 度只有46%,媒体平均分5.4,属于“烂片”级别,最终是 口碑与票房“双塌”的结局。 李安的个人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有这样一段阐 述:“我一拍片就会忘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其实导演 就是给方向的人。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个目的:想 练习一样新技巧。学生阶段,我没有特别的想法想表达, 职业拍片后就有话要说,而不再只是练习新招了。直到现 在,我还保持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能触摸一些新技 术。基本上我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学到某个 技术,就会有快感;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 象深刻,我就有很大的满足感。”深入分析《比利·林恩 的中场战事》为何会遭遇口碑与票房“双塌”,是一个极 其有价值的课题,它会让人更愿意贴近李安的视觉角度看 电影和看世界。 李安从影二十年多年一直在突破自我,《比利·林恩 的中场战事》所采用的技术前所未见,作为“探路人”的 李安,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煎熬。面对拍摄中的种种“不 可能”,李安表示:“有一个梦想很重要,一直坚持一直 要求,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发生。现在对我来说,拍困 难的电影我没有兴趣,拍不可能的电影才能提起兴趣。做 电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做电影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李安在拍摄《少年派》时,觉得24帧一秒的3D呈现, 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画面黯淡,快速运动时候闪频卡顿不 清晰。李安在观看了120fps 3D 4K样片的时候,他问自 己,为什么不直接用最好的技术来展现这部电影呢?于是 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拍的前几个星期,李 安和团队决定,改用120fps。
二、不忍直视的 PTSD 拉低了票房 进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组的每个演员都被 告知化妆师失业了,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师,每个人都要以 真实的素颜出镜。4K加120帧使得画面的清晰度与流畅度 有了质的提升,观众可以清晰地看见演员脸上的细微神情 变化,任何一张经过化妆的脸都将在镜头下变得不忍直 视。 事实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一部不忍直 视的作品,影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进行阐述。观众的内心 紧贴着比利的内心视角,看伊拉克战场和德州橄榄球赛场 的来回切换,根本无暇抱怨所谓的剧情缺失了。北美的影 评人和观众之所以不待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可能 有两个原因:第一,影片没有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形 象;第二,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喜欢过替他们上战场的美国 大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19岁美军士兵比 利,在2004年从伊拉克战场回到国内后的所见所感。比利 在战场上冒险救助班长“蘑菇”的行动,被战地记者遗弃 的摄影机在偶然下拍到,使他获得银星勋章,成为“国民 英雄”。他与自己所属的B班暂时回到国内,一是护送班 长“蘑菇”的遗体回国并参加他的下葬仪式;另外则受一 位橄榄球队老板的邀请,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 作为美国英雄的代表与娱乐巨星“真命天女”组合一起演 出。 比利回到家中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接待,母亲为他做了最爱吃的食物,餐桌上的主题无疑是围绕着比利所参加 的战事。姐姐凯瑟琳直言这场所谓的反恐战争,其实就是 与石油利益争夺有关。 眼看着政治话题就要笼罩在祥和愉悦的家庭餐会上, 试图控制局面的母亲忍不住狠狠拍了一下桌面,那一声 “砰”的声音把比利惊弹回了战场,此时母亲肉掌发出的 声音堪比战场上敌人投下的一颗炮弹。这个细节已经将比 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捆绑上了。在家里,凯瑟 琳是唯一没有将比利视为“国民英雄”的人,她知道弟弟 是因为她而惹祸被迫参军,她知道这场战争不是正义之 战,战争带给弟弟的不是荣誉而是伤害。受过严重车祸创 伤的凯瑟琳自己就有过PTSD的经历,她知道心理干预的 重要性,于是她向弟弟比利推荐心理医生,但是比利轻描 淡写表示自己没事,凯瑟琳的反应则是:“没事?怎么可 能?” 比利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过治疗,然而随之发生在他和 B班士兵的橄榄球中场秀的经历,让他看清了放弃治疗重 回战场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唯一的选择。自从上了战 场开过第一枪,“国民英雄”其实就已经丧失了选择权。 这对一个19岁的年轻人来说实在太残酷了,这也就是这部 影片不容直视的原因所在。
三、李安对电影新技术的追求 美式橄榄球号称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体育运动之一,但 那些身强力壮的橄榄球运动员也无法理解什么叫战场。他 们围着比利询问使用的武器的杀伤力和现场杀人的感觉, 比利只能告诉他们其实没感觉。如果一定要说感觉,就请 他们自己体会在球场上为了取胜,而拼命往对方身上猛撞 时的感觉。这群运动员听得若有所思然,但显然依旧似懂 非懂。战场不是赛场,拼的不是身强力壮,拼的其实是麻 木和延迟崩溃时间。 橄榄球是美国人最喜爱的体育比赛,然而影片中居然 没有一个像样的橄榄球竞技的近景镜头。李安使用了最先 进的摄影技术,却保持住了对竞技镜头的克制,他没有去 迎合观众的需要,他需要的是把握影片的节奏。 影片中的橄榄球老板将版权价格压到了可怜的5500美 元后,还大言不惭地劝B班班长戴姆接受“有一点总好过 什么也没有”的现实。遭到戴姆的否决之后,橄榄球老 板试图劝说比利接受他提出的条件;而比利的回答更是 让他颜面尽失,比利说“有时候,什么都没有会好过有一 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票房174万美元,也 算是勉强有一点。如果它只有74万,甚至只有4万呢?这岂 不就应验了比利电影中台词“有时候,什么都没有会好过 有一点。”吗?李安拍这部电影简直就像是在拍自己。 B班士兵与球场管理员总共发生过三次冲突。前两次 分别是在球场与中场秀的舞台上,第三次是B班汇聚在卸 货场等待坐车离开时,球场管理员带了一帮人从背后向B 班士兵发起报复性袭击。关键时刻,担任公共事务协调员 身份的麦克格林少校朝天空鸣枪发出警告,才将气势汹汹 的球场管理员们吓退了。公共事务协调最终需要靠枪,这 是最具讽刺性的一幕。“国民英雄”居然还要靠枪保护自 己免受“国民”的伤害,他们终于意识到属于他们最安全 的地方,只能是回到伊拉克战场。 B班士兵此次回国除了充当背景板和猎奇对象,从头 到尾都没有感受到一丝尊重。比利在和啦啦队队长菲珊的 那段看似最美好的感情线,走到最后也现了原形,菲珊爱 的是那个有“国民英雄”光环的比利,而不是比利本人。 比利在最后见到姐姐凯瑟琳时半开玩笑地承认,也许这一 辈子到死他都会是个处男了。此言将大男孩士兵比利的真 实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也让深爱弟弟的姐姐无比感伤, 凯瑟琳在驱车离去之前留下一句感伤的“我爱你”。 纵观全片,最初的“我爱你”发自班长“蘑菇”之 口,他在执行导致他丧生的任务之前,向每个B班战友 一一道出了“我爱你”三个字。经历中场战事后,迅速 成熟起来的比利面对他的B班战友们,也发自肺腑道出了 “我爱你”三个字,而他的战友们也都一一回应了他的 “我爱你”。他们这次回国参加“蘑菇”的葬礼,也参加 了橄榄球中场秀,甚至每个人还都收到了一个橄榄球做礼 物,但是他们真正唯一的收获是来自彼此的“我爱你”。 李安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满足了自己对电 影新技术的追求,也收获了每一个看懂他内心世界的观众 的爱。李安,我们爱你!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美]迈克尔·布鲁姆.像导演一样思考[M].北京:北京联合出
版公司,2013.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