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人如悉达多一般孤独
你痛苦、迷茫,找不到出路吗?那就看看这本书,今天,有书君跟大家聊点深刻的:“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真我在哪里,又去哪里找到他?……”
算了,打住!这个问题有毒,不能深想,一深想,要么像姬无命一样一命呜呼了;要么就像悉达多一样,抛弃荣华富贵,遁入沙门了。
姬无命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悉达多是谁?悉达多,就是有书君要分享的这本同名小说《悉达多》的主人公。
话说咱们这个悉达多啊,那可是妥妥的高富帅,出生印度四大种姓中最尊贵的婆罗门,吃得那是山珍海味,混得是印度最核心知识分子圈,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在老爹,老妈眼里,这孩子就是别人家孩子的那种;在姑娘们眼里,悉达多就是一见误终生的那种。可以说是拿了人生最好的剧本,主角中的主角了。
但是!此处有但是——他不快乐。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太聪明的人,想得太多可不就不快乐了嘛。
那他到底苦恼个啥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让有书君好好跟你叨叨。
书上说,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个体的“我”,一个是永恒的阿特曼,阿特曼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自我,真我的意思。
而悉达多作为一个婆罗门之子,他的目标就是追求阿特曼,他渴望找到那个永恒的自我。
但是阿特曼在哪呢?有人就跟他说,阿特曼就在“我”当中,可这个“我”又是什么鬼?悉达多也一头雾水啊。
想得脑瓜子疼也想不明白,那就干脆出个家跟个师傅学习下吧。
说干就干不带迟疑的,这悉达多辞别了父母,顺拐了一个朋友歌文达,两人屁颠屁颠地跟着三个苦行僧去森林里苦修去了。
苦修那可是真的苦,此处省略一千字不表。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那时的悉达多认为生命是虚无的,世间一切都是虚假的。
他想通过征服自己的肉体,消除心中幻象的方式,去征服“我”,杀死“我”,从而达到无我之境,进而窥见永恒的阿特曼。
不过,现实告诉悉达多,他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了。或许有那么一时半会他达到了所谓的无我之境,但最终都以回到了自己而告终。
其实,那哪是无我之境啊,这就跟一个酒鬼喝醉了,睡着之后的状态一样,不过是暂时忘记了烦恼而已。
眼看这条路就要走死了,这时有个谣言传到了悉达多和歌文达的耳朵里。
听说在舍卫城,有个叫乔达摩的人,这人不得了,一呼一吸都能治病,你听听,这哪是人啊,分明就是佛!
全印度的人都传着关于他的佛迹,所有人都愿意拜倒在他的黄袍前,皈依为他的弟子。
于是,悉达多和歌文达连忙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舍卫城,聆听佛的教义。
歌文达听完,马上五体投地,皈依了佛陀乔达摩。而悉达多呢,出乎歌文达意料的是,他拒绝皈依,他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不是悉达多作,也不是悉达多不仰慕眼前的佛陀。
而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但凡智慧,都是没办法用言语传递的,佛陀不是通过聆听他人的教义而大觉大悟,那么他悉达多又怎么可能从佛陀那得到解脱呢?
所以,想要解脱,那还是要靠自己啊,正所谓求佛不如求己。
于是,悉达多拜别佛陀和歌文达,自己一个人上路了。此刻的悉达多和苦修的那会可不一样了!
之前悉达多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眼的傲慢不自知。可经此一事,他现在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一次看见了世界的真实性,之前被空掉的世界一下子鲜活起来了,原来世间万物这么呀。
同时,悉达多也意识到自己太不了解自己了,之前一味追求无我,不过是因为害怕真实的自己,而悟道的关键,就是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悉达多决定回到世俗生活中去,体验生命,探寻自己。
不过呢,尘世可是个大染缸啊,悉达多也未能免俗,一不小心也被染变色了。
他沉迷赌博、穷奢极欲、刻薄吝啬,要说多不堪就有多不堪。感官生活的体验渐渐侵蚀了他对于生命本身的一切感悟,他成了自己最厌恶的人。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再也没法忍受这样的自己,他抛下一切,投河自尽。
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涅槃重生?
不管怎么说,悉达多没有死成,反而觉悟了,重生了。重生的悉达多领悟到之前的堕落和痛苦都是必须的,堕落杀死了先前那个被知识武装的一部分骄傲自大的“我”,从而成就了现在的“我”,一个像孩子一样快乐的悉达多。
此后,悉达多在河边当起了摆渡人,一边帮旅人渡河,一边修行。
他日夜观察眼前奔流不息的河流,从河中学到很多很多,他变得平和安宁,时不时还能开导过路的旅人,俨然一副世外高人的感觉。
正当咱们以为悉达多终于要得道时,突然来了个狗血的转折。
悉达多之前生的儿子冒出来作妖了,剧情急转直下。眼见一个快要得道的大师,在儿子的不待见和不辞而别下,秒变成一个痛不欲生的父亲。
说好的觉悟呢?说好的仙风道骨呢?
当然不是,你想啊,之前悉达多悟的道,还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如何让认知实现,理论落地呢?儿子这道槛不就是他要迈过的吗?
悉达多在失去儿子后,重新跌入比以往更痛苦的深渊。经过几宿几宿的不睡觉,日日夜夜的思考,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大彻大悟,悟透生命的真谛就是“我”和万物的圆融统一。
挺玄乎的对不对,让人看完还一脸懵逼,不过正因为如此,《悉达多》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书君觉得,《悉达多》的价值不在于主人公最后领悟了什么,而是看这本书的你我,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悉达多。
正如黑塞研究专家西格弗里德·翁塞尔德说的那样,“谁读了黑塞的《悉达多》,谁做出了思考,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人与人交往时,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从题主的问题内容来看,我的理解是想问人际交往分为几个阶段。
奥尔特曼(I.Altman)和泰勒(Taylor)等人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程度。人际交往都是由较窄范围的浅层交往,向较宽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会根据交换成本和回报的比较计算来决定对关系投入的程度。阿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交往定向阶段:这是对交往对象的选择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人们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与注意到的对象进行初步沟通,谈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一阶段人们的自我表露是最表层的,比如谈论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有人短暂邂逅就很快在第一次见面时完成;有的人有机会经常接触而个体又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这个阶段就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度过。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双方是在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信任,建立起安全感。这一阶段双方在沟通时自我表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会谈论到对某个人的看法、对时事政治的观点。这时,双方的交往因受到角色规范、礼仪等方面的制约而比较正式。双方有一定的情感卷入,但不会涉及私密领域。
3.情感交流阶段:如果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感到谈得来,能够建立基本的信任,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在这一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能够谈论一些较私人性的话题,比如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自己不为人知的不足、自卑情绪等。也正因为这一阶段的情感卷入较深,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双方的关系可以超越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和自由,有不同意见和观点也能坦诚相告。
4.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彼此成为亲密的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甚至是财物等,自我暴露也更广更深,相互关心也更多。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际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