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徒弟,陈寅恪是怎么学习的
其实,我们熟知的挖地道逃生保命这件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年。对,你没有看错,是公元前 2000 年。发生在一位咱们鼎鼎有名的「五帝」之一「舜帝」身上。
喜马君不由感叹,果然伟大的人都是顶顶聪明机智的。不过要不是舜帝这么机智,在千年之前就知道挖地洞大法可以保命,可能五帝就凑不齐了。
在讲舜帝挖地洞之前,我们要先介绍一下舜帝堪比电视剧还要狗血的悲惨故事:
想当初,舜帝也是个悲催的娃,亲娘早逝,老爸是个没主见的瞎子,娶了后妈,还多了个坏心眼的弟弟。
这老爸和弟弟俩变态啊,一心要做掉舜。
有一回让舜去挖井,等井挖好了,居然稀里哗啦往井里填土,要活埋了舜。
他们没想到的是,舜在往下挖井的同时,留了个心眼,就像我们在老电影里看到的抗日游击队一样,顺便在井底横向挖出了一条通向地面的地道。
这时这地道还真的派上了用场,让舜化险为夷,安然撤离。
一脸懵逼的「舜帝」
故事还没完。这边的弟弟,以为大哥已被活埋,就忙活着分了他的家产和女人,那边的大哥却已经抖落身上的尘土,站在了占着自己房产的弟弟跟前。
这弟弟还反应挺快,假装弹着哥哥心爱的古琴,无耻地说:「我正想你想得心神不宁。」舜作为大哥倒也大度,只回了他一句:「是啊,你这话还算差不多像句人话。」
以上,就是《史记》中记录的舜帝挖地洞求生的故事。万万没想到,挖地道求生也是老老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
听完故事,我们来正经聊聊舜帝时代的「五帝」,从考据的角度来讲,五帝到底是上古神话还是真实存在的,在学界一直颇有争议。
在《史记》的故事原文《五帝本纪》中除了这个故事,还写到,尧为了考察舜是否合适做帝王接班人,极富牺牲精神地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 ,如妇礼。
——《史记·五帝本纪》
但根据《五帝本纪》中的资历排位来看,尧是黄帝的玄孙,他女儿就是黄帝的四世孙辈,而舜是黄帝的七世孙,那他娶的可就是远房太姑奶奶了,这怎么可能呢?
问题还不止于此。更奇怪的,是《五帝本纪》中,都出现了只有春秋战国诸子思想起来以后,才可能有的内容和场景。
比如说黄帝的得名,是因为有「土德之瑞」。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
这种把颜色和金木水火土相配的做法,显然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起来之后才有的观念。
又比如说尧让接班人舜「慎和五典」,也就是要谨慎地协调仁、义、礼、智、信五种礼教,这样的说法,一看就知道,用的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专有名词。
为什么在《五帝本纪》中会出现这样的「穿越」bug呢?其实,是因为这篇《五帝本纪》主体内容,不是司马迁或者他的父亲司马谈自己写的,而是抄录整理前人著述中的相关内容,穿插各地听闻的传说故事,再加以有限的条理化而成的。
直白的讲,这里的司马迁成了「洗稿大师」。
具体地说,《五帝本纪》的前三位帝王黄帝、颛顼和帝喾的传记,主体来自《五帝德》和《帝系姓》两篇古典文献,这两篇文献,相传出自西汉经学家戴德的礼学经典《大戴礼记》中的两章;而后两位帝王尧和舜的传记,主体则来自儒家经典《尚书》中的名篇《尧典》和《舜典》,当然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和增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五帝本纪》中会有这么多充满儒家思想色彩的表述了。
《大戴礼记》,《史记》的灵感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可以比较确定的是,《五帝本纪》里所排列的这五位帝王的世系,也就是那种帝王只此一家、血缘一脉相承的简单明了的系统,恐怕是有问题的。
但是《五帝本纪》中记载的一些具体事例,可能有上古史实作为其背景。比如尧秉持「让贤」的原则,把帝位传给了贤明的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禅让」,恐怕就是早期氏族社会君长推选制度的反映。
虽然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五帝本纪》所记,依然不乏传说的成分,但司马迁当年以《五帝本纪》作为《史记》开卷第一篇的立意,是给多少点赞都不过份的。
因为他是在以当时能够达到的人对历史认识的高度,给自己也给后来的同道定一个通史书写的原则:写人,而不写神,并且要尽力摒弃「其文不雅驯」(也就是胡说八道)的百家之言。
遗憾的是,司马迁的这种崇高的历史意识,直到唐代,依然有人不理解。像给《史记》作注的司马贞,就不自量力地做了一篇《三皇本纪》,自说自话地放在《五帝本纪》的前面。
这让我们说什么好呢?除了送给他四个字「佛头着粪」,别的都是多余的了。
所以在读《史记》时,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疑问,归根结底还是不太明白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当你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来源、他的思考和取舍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故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
以上这些「新知」都来源于对《史记》进行深刻解读的复旦名师陈正宏的研究。
欢迎大家来喜马君的小破站:喜马拉雅收听复旦名师陈正宏《史记》全书精讲。
让最好的老师带你点亮读史的技能树。
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