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民乐合奏有哪些乐器,三个和尚电影中的乐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博古说
编辑/博古说
《三个和尚》不仅是一部国产的优秀电影,而且还是国产动画音乐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该片通过的五个镜头的分析,对中民族乐器的特征及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中国电影中民族乐器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影视音乐的艺术性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影片中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作用。首先,影片的配乐擅长于表现图像中的动态事件或场景。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抓住了屏幕上的视觉信息所蕴含的动态特点,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声学结构。比如:在奔驰的火车,狂奔的马蹄,激烈的追逐和战斗场面中经常使用这个方法来配乐。
影片的配乐还可以刻画人物的个性,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由于音乐最适合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灵中细微的情感起伏,能够高度概括,表现出人类最深层次的心灵经验,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状态。
同时,在音乐的描写中观众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角色,产生对角色的爱与恨。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姿多彩,或为画外之乐,或为画中之乐,它可以表现为音画同步或音画分离,它可以是一首歌或者一件乐器。
影片配乐可以有效地运用配乐,营造出一种情绪及氛围。这样的乐曲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地为电影营造出一种背景气氛,对于提高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影片音乐的结构渗透,可以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同一曲调或变换曲调,不断重复,连结故事情节,让观众在心理上感受到整体性,并在曲调的推进中加深了主题。
在中国,有吹管、拉弦、弹拨、打击等四种乐器,每一种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手法。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器乐体裁。
近几年来,中国影视音乐家们一直在为中国影视音乐探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不管是音乐本身,还是音色组合,还是乐器的选择,还是和声的搭配,甚至是编曲,都充分地挖掘出了民族音乐的精髓,使其更好、更准确地发挥出来。
在华语影片《卧虎藏龙》(李安于2000年执导)中,女主玉娇龙偷了宝剑后逃跑的镜头总共有将近十分钟。在这十分钟内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乐器上,那就是鼓。随着节奏、强弱、韵律等的变化和组合,作者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单调,而且还会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中国自古就有敲锣打鼓、鼓舞人心的传统,所以,一听鼓声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战争。我们在电影中听到了鼓点的反差,并加强了战斗中的每个回合。
香港电影《黄飞鸿》(1992)的主题歌曲《男儿当自强》(徐克执导),是一部以“苏南吹打”为主题的民间乐曲,并融合了鼓、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开场白和布阵的伴奏,民间艺术家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也经常演奏这种乐曲。
在影片中,“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阳光,胆是铁打骨如金刚,心胸百千丈目光万里长,誓奋发自强做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被铿锵有力的民族器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和周迅在2010年1月22日在世界范围内公映。这部影片的配乐是国内影坛最得奖、地位最高的赵季平所作,而主题曲则是亚洲天后王菲,已经沉寂了五年的《幽兰操》。
这首《幽兰操》,就是孔夫子在琴道上的造诣,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会,所以才写了出来。唐朝的一位大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歌谣,歌颂孔子。而最近上映的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就是根据韩愈的这首诗写的流芳百世。
特别是这部电影的原声带,以中国古筝为主,配合孔子弹奏古筝的场面,在电影中屡见不鲜,令人印象深刻。又比如电影《十面埋伏》就是以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为开篇。电影《菊豆》采用的是一种名为“埙”的中国民间粘土制作而成的乐器。
这是一种存在于中国七千多年前的民俗乐器,它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男主角对自然生活的渴求与封建社会的禁欲论的矛盾与斗争。中国影视作品中使用民族乐器的事例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近几年,我国影视艺术创作中出现了不少民族器乐,作者认为,上海艺术电影公司出品的1980 《三个和尚》就是其中一部成功应用于影视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只有20分钟,故事很简单,用导演阿达的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从没水吃发展到有水吃。”
这句话饱含着深意,饱含着东方的哲理,但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一句旁白,在音乐和音响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在刻画故事场景、塑造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它以其简洁、幽默、含蓄的风格博得无数人的喜爱,并先后获得了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比赛银熊奖。
时至今日,这部既好又好听的动画作品,仍为大多数年轻人所喜爱。在影片中,民族器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影片的主旋律,也是整部影片的主旋律,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故事情节的描绘,对环境的刻画,都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影片中民族乐器的使用特征进行逐个镜头的分析。第一幕:红色僧袍的年轻僧人进了寺院。在板胡轻快明亮的节拍中,小僧人跳入寺院,展现了他活泼灵动的个性,与他所吹奏的主旋律完美契合。
由主题曲可以发现,该板胡的主题曲以中、低音为主,有别于片子“小老鼠”主题曲中所使用的板胡所表现出的轻快、清晰的高音。当年轻僧人走进寺院时,一首具有强烈叙事色彩的二胡乐曲,演奏出舒缓、节奏流畅的寺院题材乐曲,也为影片创造出一种宁静、宁静的宗教氛围。
接着,出现的就是由民乐合奏的,由寺庙经调演变而来的主题音乐。两条旋律同时展开,构成了一种充实的复调音乐,让人联想到寺院的钟声、诵经声,影片中小和尚专心念经的生动形象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二幕:高大的青袍僧人进了庙。当蓝衣高和尚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他的动作很僵硬,表情也很呆板,他摆腿过河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严肃和墨守成规,而他的主题曲的曲调也跟红衣小和尚进寺时的主题曲一模一样,只不过换成了坠胡。
坠胡是我国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一种,经常作为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等曲艺的伴奏,其外形类似二胡,善于模拟人类声音,其声音浑厚低沉,把蓝衣和尚瘦高、木讷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幕:黄衣胖僧人进了寺院。当这位胖僧人渡江的时候,他左手提着鞋子,右手提着袍子,动作轻柔缓慢,表现出了他谨慎小心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这时,前面两个僧人的主题曲又奏了起来,同样的曲调,但音色却与“板胡”、“坠胡”不同。
这是一种名为“筚篥”的乐器,在中国北方很受欢迎,也被称为“管子”,它的声音很洪亮,声音也很洪亮,带着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而这种乐器的选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毋庸置疑的。
场景4:三个僧人在争夺一杯水。三位僧人在一起诵经,三只木鱼在同一时间被敲响,那急促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显示出这个年轻的红袍僧人的聪慧和灵巧;沉稳而缓慢的木鱼之音,显示出了蓝袍僧人的呆滞和倔强。节奏起伏,音调张扬,体现了肥胖僧人的浮躁与粗犷。
而“小音域”的“木鼓”则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三位僧人的“小我私心”。三位僧人因挑水而起争执时,便以板胡、坠胡、风笛等乐器,如僧人对谈,三个僧人一饮而尽,脸色都沉了下来,三种乐器“唧唧喳喳”的响个不停,尾音拖着长长的滑稽的音符,像是三个僧人在争论什么。
场景5:老鼠放火和尚灭火在影片中,老鼠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影片中虽只有三次出场,但在《木胡高声区》的音乐中,却将这个狡黠、聪明的老鼠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个僧人吵得不可开交,老鼠就把蜡烛给啃了,把火给烧了起来,好在三个僧人反应快,齐心协力,轮流挑水,终于把火给熄灭了。在这部影片的配乐中,板胡、坠胡、管弦乐、民乐齐声奏响,将三位僧人救火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
正如阿达导演所说的那样,它是“中国的”、“寓意的”、“大众的”、“现代的”,“漫画的”、“幽默的”、“精练的”、“喜剧的”、“动作的”、“音乐的”。这10个要点很好的概括了这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音乐的”与“中国的”两个词正是在《三个和尚》的基础上,实现了影视音乐的民族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种超越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大珂.谈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河南:《艺术空间》
2、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孙献韬.李多任.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