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的妻妾(张宗昌九姨太)

时间:2022-08-14 15:01:28阅读:968
从古至今,中国男人素来有“大丈夫”之称,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尤其在自己女人这件事上更甚。所以大多数男人对于“被戴绿帽子”这件事情特别不能接受。但近代史上有一个男人却是例外,他作为一名口碑不好的北洋…

从古至今,中国男人素来有“大丈夫”之称,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尤其在自己女人这件事上更甚。所以大多数男人对于“被戴绿帽子”这件事情特别不能接受。

但近代史上有一个男人却是例外,他作为一名口碑不好的北洋军阀统帅,军队管理如土匪,横征暴敛苦百姓,却对身边人“有情有义”。

尤其当他撞破自己的姨太太与副官的奸情时,却轻易地将二人放过的行为让人始料未及。那么,这个人是谁?他之所以做出如此大方的举动又是为什么呢?

说起张宗昌这个人,可能人们并不熟悉。但如果提到“三不知将军”和“混世魔王”这两个绰号,相信很多人是听说过的。

“恶人”是张宗昌留给世人的印象,他在成为北洋军阀之前,在东北曾经做过土匪,后来也当过山东省的省长,他身上的毛病和恶习着实不少。

历史上,张宗昌之所以被称作是“三不知将军”,相传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多少兵,也不知道自己名下有多少钱财。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因为娶了太多的姨太,连自己有多少房姨太太也是数不过来。

这种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张宗昌娶进门的姨太太数量之多,在当时的北洋军阀中是叹为观止的。他究竟有多少房姨太太,并没有确切的数字。

曾今跟随在张宗昌身边的副官李子清说过:“据我所知的是,济南城里就有25个姨太太,至于其他地方有没有,我就不清楚了。我每月都要按时给这25房姨太太送吃穿用度的开销费用。”

张宗昌在山东任职时,他的好友兼总参谋长李伯仁说,张宗昌在年幼时与隔壁村的一名贾氏女子订了婚,在他二十岁时成婚,因贾氏不幸因病早逝,所以张宗昌后来明媒正娶的袁氏算是他的二婚妻子。

仕途一路扶摇直上的张宗昌虽然纳妾众多,哪怕论资排辈,袁氏理所当然是大太太,依次才是二姨太、三姨太,一直到二十五姨太。这二十五房姨太太中还有俄罗斯女子和日本女子。

所以,张宗昌公开的大太太就是袁氏。袁氏是东北沈阳人,与张宗昌在闯关东时期相识,两人在他22岁时完婚。袁氏身材高挑、相貌出众,深得张宗昌的喜欢。

据说张宗昌和袁氏早年间感情非常好,每次张宗昌从外面回到家中,一定是先要与袁氏热烈地拥抱好几次,夫妻间拥抱虽然在今天看来是正常的亲密行为,但在当年却是很另类,也是让人难以习惯的举动。

由此可见,张宗昌对原配发妻袁氏的宠爱程度。

随着当时的社会进步,后来也提倡一夫一妻制,这样的新式婚姻观虽然被很多中国男人排斥,但公然纳妾还是有所顾忌。

而性格直爽的张宗昌却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将纳妾这件事搞得大张旗鼓,张宗昌根本不顾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既然能在外统领千军万马,自然可以在家妻妾成群。”

张宗昌将不少想从良的风尘女子纳为自己的妾,张宗昌倒不是有多么喜欢她们,他只是为自己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这个名头而已。

张宗昌对这些风尘女子出身的姨太太们非但不歧视,还宠爱无比。比如他愿意花3000大洋给七姨太买宠物狗,比如他对四姨太一掷千金,结婚聘礼价值达10万大洋。

张宗昌的姨太太确实太多,最开始他还用地名来区别这些姨太太们,比如“上海太太”等,后来发现这样还是有点分不过来。于是,他就用编号来给姨太太们命名,每一房的姨太太门前都高挂一个大红灯笼。

即便如此,张宗昌还是会搞错,甚至会错认自己的姨太太。

相传,张宗昌前天才刚去过七姨太的住处,第二天又去,突然在睡觉时想起昨晚来过,马上又穿衣服走人,七姨太不开心,问他为何要走?张宗昌说:“昨天我才来过这里,今晚我得去一趟九姨太那儿,她等我很久了!”

偏偏张宗昌对数字的概念不强,如果有一些数字长时间不在他的脑中闪现,那这些数字编号的姨太太就有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以至于他忘了自己还有这么几个编号的姨太太。

有一天,张宗昌去一个朋友家赴宴,在朋友家的门口,他看见从一辆华贵的马车上走下来一个艳丽夺目的妇人,她看见张宗昌后娇俏地说:“张司令,这么巧啊,见您一面可真是太难了!”

张宗昌确实觉得这位美艳的女人很面熟,还以为她是哪位官家的太太呢。实在想不起来的情况下,他只能问道:“敢问夫人,您先生是何人?”

“唉,我的先生呀,他叫张宗昌!”说完这句,女子禁不住潸然泪下。“原来您都不认得我了,我是十三姨太太呀!”

张宗昌这才记起,他确实是有一个十三姨太太。只不过她的编号十三在张宗昌看来不太吉利,正因为这个数字,张宗昌早把她忘到九霄云外了。

张宗昌正式纳入房中且给予名分的姨太太有25人,而民间那些和他有过露水情缘的其他女子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当时以风流著称的张宗昌对身边的女子虽然大方,但并不是那么重视,姨太太们可以选择自由来去。在张宗昌看来,女人就如同衣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张宗昌一生恶名远扬,好色成性。自从他发家之后,不停地扩张兵力,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对于看上的女子也是随手就要抢过来。虽然张宗昌长相一般,但胜在身材魁梧,阳刚之气还是挺吸引人。

可就算这样,张宗昌由于长年在外忙碌,再加上姨太太数量太多,许多姨太太经常是独守空房,寂寞难耐。一旦女人被冷落的时间太长,难免会有其他想法,毕竟大好的年华也不能在这样的苦苦等待中逝去。

张宗昌的副官们对于他几个月不见某些姨太太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

于是,一个叫秦德庆的副官就这样和张宗昌的21号姨太太好上了,两个人犹如干柴烈火般炙热,背着张宗昌干起了苟且之事。

张宗昌的头上军帽之上还戴着一顶绿帽,他却浑然不知。

一天,张宗昌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心情不错,打算去某房姨太太的住处开心一下。他问司机:“今天是几号?”。

司机告诉他:“今日十七号。”“哦,单号。”张宗昌在心里盘算着该去哪一房姨太太那里才好。司机接着问:“司令想去几号公馆?”,张宗昌干脆对司机说道,“随便吧,你看着办。”

这时,司机的脑子里闪现了数字“21”,于是他就把张宗昌送到了21号公馆。

张宗昌因为公务匆忙,也来不及通知公馆的看门人,当他走进公馆大门时,发现看门人因为闲得无聊,大白天睡得正香,他在心里骂了一句:“老小子活得可比我要舒坦多了。”

张宗昌径直走到后院,向21号姨太太房间走去,又有好几个月不见她了,他还想着能与21号姨太太好好温存一番呢!谁知他走到姨太太的门口时,发现窗户上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张宗昌很纳闷,不由得一把推开了21号姨太太的门,正好看见姨太太正赤条条地和一个年轻男子睡在床上。张宗昌当场就懵了,虽然自己身边不缺女人,可一旦自己的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被捉奸在床时,他内心的滋味还是不好受。

张宗昌觉得床上的男人眼熟,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这男人正是自己的副官秦德庆!想不到自己的姨太太偷男人竟然偷到了自己的副官,张宗昌竟然觉得有点好笑。

而床上的那对被撞破私情的男女自然是吓坏了,衣服都来不及穿上,双双跪在地上向张宗昌求饶。

张宗昌望着这对不知廉耻的男女,第一反应是想狠狠惩罚他们二人,但他看着二人,却觉得他们是如此地般配,于是问:“你们二人分别多大了?”

副官秦德庆自称二十四岁,尚未成婚。而自己的姨太太也说才刚满二十岁。年龄相仿、郎才女貌,确实是很般配的一对人儿。张宗昌的心思突然改变,说道:“你们赶紧走吧!别让我再看见你们就行。”

副官和姨太太听完张宗昌的话,愣在原地,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他们做好了被张宗昌责罚的准备,可现在张宗昌却放过他们二人,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事情。

“走吧,走吧。赶紧拿着这些钱,走!”张宗昌还从口袋里拿出一沓钱,扔到地上。二人这回是真的听清楚了,他们跪在地上磕头:“多谢司令,多谢司令!”。就这样,副官和姨太太二人拿了这些钱,一转眼,人就不见了。

张宗昌这样的行为可能在很多男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但殊不知,张宗昌这个人老谋深算,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声,毕竟自己的副官和姨太太鬼混不是什么好事。

他如果处罚二人,等于是坐实了自己“被戴绿帽”的事情,这对他在外的名声有影响,甚至有可能在背后沦为他人的笑柄。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张宗昌的妻妾很多,但他本人和姨太太们的感情并不深。因此他对姨太太们的去留问题毫不在意。

张宗昌作为山东人,年轻时又在东北闯荡过,深受东北人性格的影响,因此他为人处世与常人不太一样,面对各种非议也毫无感觉。

张宗昌在当年闯关东时,一夜之间能将几年攒下的辛苦钱输得精光。所以后来的他哪怕在发财之后,仍然选择肆意挥霍,赌博、纳妾都是随心所欲。

张宗昌文化水平不高,但年幼时也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后来的他还学着写诗,只不过写出来的诗没什么深度,让人觉得可笑至极。

张宗昌祖上几代都是农民,生活过得很苦。他在母亲改嫁这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也让常人无法理解。张宗昌母亲在一个严寒的冬日外出讨饭,昏倒在路边,被一贾姓男子救起,为了活命也为了报恩,所以她决定改嫁于他。

但张宗昌对母亲改嫁他人的这件事表示了异于常人的理解,其实女子改嫁在当时并不算一件体面的事情,但张宗昌没有看不起母亲,而是将母亲接到身边,也让继父跟着一起来同住。

张宗昌的大太太袁书娥有一个妹妹叫中娥,长相不如姐姐。但中娥经常到姐夫家玩耍,久而久之,中娥看上了姐夫张宗昌,于是多次向他示好。

张宗昌终因未经受住中娥的诱惑,二人发生了关系。姐姐发现了丈夫与妹妹的奸情后,俩姐妹反目成仇。

在封建社会,姐妹二人同嫁一夫也是一件丑事。可妹妹中娥还是任性地嫁给张宗昌,做了偏房,自此,姐妹两人同侍一夫,家中总是争吵不休。

心烦意乱的张宗昌只能找借口不回家。于是,伤心的大太太袁书娥为了报复,与身边一个贾姓男子有了私情,这个男人相貌还算英俊,却是个腿脚不好的瘸子。

贾瘸子出于敛财的居心,对袁书娥惟命是从,而大太太打心里是看不上这个人,但为了报复张宗昌与妹妹中娥的事情,趁着丈夫不在家,与贾瘸子出双入对。

张宗昌听闻此事后,忍无可忍,故意在某一天突击回家,吓得贾瘸子翻墙逃走,张宗昌对着贾瘸子放了一枪,但没有击中对方。

其实张宗昌是著名的神枪手,以他的枪法完全可以直接击毙贾瘸子,但张宗昌有意吓唬妻子的姘头,也对妻子袁书娥进行敲山震虎,可谓居心叵测。果然,从那以后,贾瘸子再也不敢踏进张家半步。

当年张宗昌兵败江西,确实是一件十分狼狈的往事,虽然随军的女秘书舍身相救让张宗昌逃出生天。但张宗昌后来才知道自己是遭到小人陈光远的出卖,才会败到如此地步。

后来,想巴结张宗昌的陈琦告诉他,当年的陈光远就住在张宗昌所管辖的区域。

陈琦怂恿他将陈光远直接除掉,以报当年被出卖之仇。但当张宗昌得知陈光远就近在咫尺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要将陈光远千刀万剐,而他却违心地感叹了一句:“这世界真是太小了呀!”

陈琦本以为张宗昌会吩咐他带兵去处置陈光远,没想到张宗昌却让陈琦不要轻举妄动,过去的事不提也罢!毕竟张宗昌这个好面子,不希望这件陈年旧事再次被他人提及,伤疤被揭开的感觉并不好受。

从张宗昌对待青楼出身的姨太太们、改嫁他人而不太体面的母亲以及陷害自己的奸诈小人的种种态度可以看出,张宗昌思考问题的角度让人确实难以理解。

关于他这些奇葩的人生观,有人说,与他自小的生长环境以及后来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张宗昌作为北洋军阀之一,声名狼藉,却也名震一方,虽然在他的身上有不少标签,比如他是土匪出生,仗着投靠张作霖,才拥有了自己的权力之路。

但张宗昌这个人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确实让一般人难以理解,或许这就是他这个人的本性所在,看起来道貌岸然,实则是权衡利弊。

韩复榘为何杀张宗昌?

1932年9月3日下午6点,202次列车还有3分钟就要从济南火车站发车,开往北平,登上车厢门口的张宗昌与众人挥手告别,本是一种欢快的氛围,殊不知,就在这3分钟里,从人群中忽然闪出一个人来,边喊边向张宗昌赶来:“我要打死你”,说着,举起手中的枪,向张宗昌连射3枪。

这位开枪的刺客名叫陈凤山,他是前来刺杀张宗昌的,可惜,这3枪均未打响。

张宗昌从16岁开始闯关东,到今天已有足足25年,枪林弹雨早已是家常便饭,他见有人刺杀自己,拔腿就跑,一路来到餐车。

就在此时,他边跑边伸手掏枪,准备还击,不过,为时晚矣,他的手枪被韩复榘的部将石友三给要走了,在这万分危难之际,他无法还击,只能躲避。

陈凤山一路大跑追了上来,眼看就要追上张宗昌,谁知,张宗昌的承启官刘怀周也赶了上来,他一把抱住陈凤山,使劲力气,阻止陈凤山追杀自己的主子张宗昌。

可是,陈凤山力气太大了,他一下就挣脱了刘怀周的束缚,继续穷追张宗昌。

张宗昌也不是笨人,他趁刘怀周阻拦陈凤山的机会,早已打开车门,跳下了火车。

本以为甩掉了身后的陈凤山,谁知,双脚刚一落地,对面的台柱后面,埋伏着一名刺客,不由分说,直接开枪打向了张宗昌。

没办法,张宗昌太机警了,他左闪右躲,这一枪还是没有打中他。

刘怀周很忠诚,他赶忙招呼士兵前来解围,保护张宗昌。

可是,台柱后面的刺客枪法太精准了,他举起手枪,向刘怀周射去,一枪就结果了刘怀周,其余士兵见刘怀周倒在了血泊中,也就一哄而散了。

张宗昌顾不上很多,只能一路狂奔,试图躲避这场残忍地凶杀。

可是,当他跑到第三站台第七股道上时,密密麻麻的子弹从济南火车站四周的房屋和空车车厢里射向了张宗昌。

其中,一颗子弹击中了张宗昌的头部,直接要了他的老命。

就在张宗昌倒下时,在后面追赶的陈凤山和躲在台柱后面的刺客,也快步赶了过来。

他们担心张宗昌没死,抬起手枪,又朝张宗昌身上打了3枪,就这样,曾经威风凛凛、叱咤东北的张宗昌被刺身亡了。

此时,大家还没能从紧张的氛围中反应过来,只听之前躲在台柱后面的刺客高声喊道:“我是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我今天是来为父报仇的。”

说完,他和陈凤山钻入了停靠在附近的装甲车里面,以避免在场的守卫攻击自己。

过了一会儿,韩复榘的执法队赶来了,郑继成和陈凤山立即从装甲车里爬了出来,举起双手,向执法队自首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是郑继成刺杀了张宗昌,其实,背后主谋是韩复榘。

那么,我们回归正题,韩复榘为什么要刺杀张宗昌呢?原因有3个!

1.“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宗昌一句话刺激了韩复榘

1932年8月,少帅张学良邀请“山东王”韩复榘和华北的一些将领来北平参加军事会议,期间,在石友三的介绍下,韩复榘认识了人高马大的张宗昌。

两人一番交谈后,大有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之意,于是,在石友三的撮合下,韩复榘与张宗昌、张学良、于学忠等人结为盟兄弟,约定相互帮扶、相互支持。

由于张宗昌比韩复榘年长9岁,于是,大家称张宗昌为“大哥”。

结为兄弟后,大哥张宗昌本以为这些小弟会与自己同甘共苦,但是,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招来了是非,离间了兄弟情。

在一次宴会上,张宗昌毫不避讳地对韩复榘说:“老弟,我的许多老部下还都散驻在你们山东,只要俺说一句话,马上组成一支队伍。”

韩复榘听后,心里“咯噔”一下,他不由自主地暗想:“张宗昌坐镇济南时,拥兵10万,实力非同小区,后来兵败,他率领5万士兵退出济南,除去3万伤亡,大约还有2万士兵留在山东;如今,他口出狂言,莫非想卷土重来?不行,我不能惯着他。”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是,韩复榘是一位不将内心想法流于外表的人,他堆起笑容说道:“大哥,势力如此之大,小弟非常佩服。”

过了两天,张学良邀请刚结盟的兄弟来看戏,并给每位兄弟订了一个包厢。

看戏正酣的时候,张宗昌忽然从自己的包厢出来,径直走进了韩复榘的包厢,他拍着韩复榘的肩膀说道:“老弟啊,在山东,你顶了俺的窝子;现在,我顶了你太太的窝子。”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谁知,韩复榘当真了,他心里怒骂道:“狗肉将军,你想跟我韩某碰硬,别怪我不客气。”

心中虽是怒骂,但是,表面上,韩复榘依然毕恭毕敬地附和着张宗昌的调侃。

过了几天,军事会议结束了,韩复榘回到了济南,他托卢殿臣给张宗昌送去很多礼物和一封自己的亲笔信。

信中除了共叙兄弟情谊之外,韩复榘邀请张宗昌“速做泉城之行,共谋大事”。

此时的张宗昌,已经失势,他见韩复榘邀请自己“共谋大事”,于是,一直妄想东山再起的张宗昌彻底被韩复榘画得“大饼”打动了。

2.冯玉祥的一席话,让韩复榘的想法更加坚定

说到韩复榘,就得说一说韩复榘的老上司冯玉祥。

冯玉祥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素来不对付。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听说此事后,颇为大怒。

此时,冯玉祥还在沾沾自喜,他以为自己能主政北平,谁知,张作霖当着众人的面办他难堪:“你倒戈,是我花了140万买来的,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儿。”

冯玉祥听后,顿感无趣,也就在此时,心中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1927年,南方的北伐军联合冯玉祥,攻打山东,此时,主政山东的正是张宗昌。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

张宗昌是张作霖的小弟,眼看北伐军和冯玉祥欺负自己的小弟,老大哥岂能坐视不管?

于是,张作霖给张宗昌提供人力、物力和枪支弹药,共同对付冯玉祥。

因此,冯玉祥对张宗昌没有任何好感。

当听说张宗昌即将来济南与韩复榘共谋大事时,冯玉祥提醒韩复榘:“张宗昌想复出,如果他拉着队伍南下,你在济南还能坐得住吗?”

这一句话直接戳中了韩复榘的心口窝,让他更加坚定自己除去张宗昌的想法。

3.张宗昌是郑继成的杀父仇人,这让韩复榘认为有机可乘

1932年时的张宗昌虽然手底下没有一兵一卒,是个光杆司令,但是,韩复榘想要杀掉张宗昌也绝非易事。

而且,此时的张宗昌正在树立爱国形象,所以,韩复榘更不会明目张胆地杀掉张宗昌。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难住韩复榘。他主动出击,寻找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选就是“郑继成”。

1927年,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与冯玉祥部在豫东兰封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第一次兰封会战中,张宗昌部有一名师长叫潘鸿钧,他出面诱降了冯玉祥的旅长姜明玉,姜明玉为了纳“投名状”,他诱捕了郑金声,并把郑金声交给了张宗昌审问,郑金声是冯玉祥的心腹之一。

张宗昌见到郑金声后,要求郑金声下跪,谁知,郑金声是条硬汉,他毫无畏惧,坚决不跪,而且,厉声骂张宗昌道:“你就是个土匪,来吧,你杀了我吧,我什么都不怕。”

张宗昌忍无可忍,痛下杀手,一枪了结了郑金声。

张宗昌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殊不知,郑金声有个儿子叫郑继成,此人生性耿直,颇讲义气,他发誓要为父报仇。

韩复榘作为郑金声的同事,他非常了解这段恩怨,同时,冯玉祥建议韩复榘可以利用郑继成去刺杀张宗昌,这样能遮人眼目;而韩复榘也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他派人找到郑继成,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后,成功说服郑金声心甘情愿地去刺杀张宗昌。

刺杀张宗昌的动机成立了,人选也选好了,接下来,韩复榘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了。

他一方面写信邀请张宗昌“速做泉城之行,共谋大事”,一方面给石友三和郑继成等人明确分工,并妥善安排事后应对措施。

其实,张宗昌命该如此。

在他接到韩复榘的信后,他的亲信金寿昌和徐晓楼就劝道:“效帅,韩复榘这个人反复无常,心术极多,此行怕是凶多吉少啊。”

张宗昌听后却说:“我和他义结金兰,量他也不敢不讲义气吧。”

不过,金寿昌和徐晓楼不以为然,他们劝道:“韩复榘本是冯玉祥的一名得力干将,就因为冯玉祥打了他一耳光,而反目成仇,背叛了冯玉祥。而您与韩复榘的关系怕是比不过冯玉祥与韩复榘的关系。”

“我从16岁开始闯关东,北到俄国,南到湘西,东到上海滩,如今已经闯荡25年了,这25年里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还能怕他这个危险。自古成大事者,都得冒几分危险”,张宗昌坚定地说道。

金寿昌和徐晓楼见劝不动张宗昌,便到张宗昌的母亲祝氏面前痛陈利弊。

张宗昌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会听母亲的话,可惜,面对韩复榘的诱惑,他直接对母亲说道:“此等大事,汝等不懂!”

母亲祝氏见无计可施,便派人找到张学良和吴佩孚,请他们两位帮助她劝阻儿子。

张学良和吴佩孚得知后,便登门拜访。

为了劝阻张宗昌,张学良说:“你不就是想东山再起吗?等时机成熟了,我成全你,你不要去韩复榘那里冒险了。”

张宗昌听后,表面上也就答应了下来,表示不去济南了。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巧合。

这边,张宗昌表示暂时不去济南了;那边,韩复榘又来信了。

这第二封信,是韩复榘催促张宗昌南下的,信中写道:“关于联络旧部、扩编队伍等事宜,亦悉从兄意。”

张宗昌看信后,认为既然韩复榘这么有诚意,看来自己非要去一趟不可了。

于是,他瞒着众人,带着金寿昌坐上了赶往济南的火车。

张宗昌的母亲祝氏知道后,马上给张学良打电话,告知此事。

张学良得知后,马上联系天津警备司令林宪祖,让他前往天津火车站拦截张宗昌所坐的火车。

当林宪祖火急火燎地赶到天津火车站时,已经晚了,张宗昌所坐的火车,已经驶出天津,无法拦截了。

当张宗昌和金寿昌来到济南后,韩复榘先让他们在石友三家住了下来,接着,在韩府举办了丰盛的晚宴,热情招待张宗昌。

席间,韩复榘大为盛赞张宗昌:“张兄品格之高尚,令兄弟敬佩,兄弟与张兄义结金兰,不胜荣幸之至……”

这些客套话说得张宗昌心里暖和和的,可是,远在北平的张学良和张宗昌的母亲祝氏都在为张宗昌提心吊胆。

为了赶快催促张宗昌返回,张学良假借张宗昌姨太太之名给张宗昌拍了加急电报,声称“母亲病危,速回。”

张宗昌接到电报后,目瞪口呆,十分担心,他马上找到韩复榘,说道:“母亲病危,我要回去。”

韩复榘听后,一面表示伤心,一面派人给张宗昌买当天的火车票,同时,还不忘吩咐下属准备营养品给张宗昌的母亲带去。

一切准备妥当后,韩复榘又举行了午宴,为张宗昌送行。

席间,石友三说道:“张兄,昨天,我见你那把手枪着实不错,不知,您能不能忍痛割爱,送给我呢?”

张宗昌没有多想,随手掏出自己的手枪,递给石友三,说道:“拿去吧,这是刚从德国买来的‘自来造’,你是个识货的主儿。”

将近傍晚5点,韩复榘、石友三等人送张宗昌赶往火车站,就在张宗昌站在车厢门口与众人挥手告别时,刺杀张宗昌的枪声就响了。

而此时,距发车仅仅只有3分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