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是什么「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

时间:2023-04-16 12:08:05阅读:1003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剧在我国少数民族剧种中,是产生最早,且流传甚广的个剧种族群。除西藏外,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甘肃的夏河,青海的玉树,云南的中甸等地都有藏戏的演出。但它又是一个较大的剧种分类。经过《中国戏曲志·西藏卷》的编纂,使我们对“藏剧”逐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它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品种,而按照区分戏曲剧种的定式加以分析、鉴别,应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门巴戏德格威戏等5个剧种。

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有着不同的语系、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即在剧目上亦各自有所侧重和区别。如白面具藏戏形成于公元8世纪,唱腔是从古老的“勒谐”发展而来,很少运用藏族的特殊演唱技巧“仲古”,声音平直欢快,并有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演唱的正戏只有《诺桑法王》一个剧目,而且只演前半部,很少演全本。而蓝面具藏戏形成于公元15世纪,其声腔是从“谐钦”等发展而来,有人声帮腔伴唱,鼓钹伴奏。

唱腔以散板为主,运用“仲古”较多,旋律婉转,唱腔丰富,并在演唱上有一定程式。表演继承了白面具藏戏的传统技巧,并有较大发展。演出剧目丰富,八大传统藏戏是其常演剧目。又比如在音乐分类上,藏族戏曲种的各种“明达”(唱腔)和鼓钹伴奏点子,因它们形成的时间、地点、音乐素材构成和语言声调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旋律、调式及演唱方法上的不同。

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门巴戏一般是按旋律、结构区分“朗达”类别的,常用的有长调〔达仁朗达〕、中调〔达珍朗达〕、短调〔达通朗达〕、反调〔当洛朗达〕、歌戏混合唱腔[谐玛朗达〕、说唱混合唱腔〔谐玛当木朗达〕等。而昌都藏戏、德格藏戏的朗达则一般是按入物身份区分的,常用的有〔国王朗达〕〔皇后朗达〕〔内大臣朗达〕〔外大臣朗达〕等。藏戏朗达与内地戏曲的腔调有类似特点,即同样一个朗达,因演唱者的嗓音和演唱技巧(特别是“仲古”)的区别,会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效果。

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是什么「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

藏戏的简介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轮乱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扩展资料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戚桐稿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高孝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 (传统戏剧)

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是什么「又一大民族特色独特鲜活的民族藏剧」

藏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演出形式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2、唱腔角色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

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鼓钹点子多是从藏族最古老的民间“野牛舞”、“狮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间传统歌舞“甲谐”,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灾歌舞“吉达吉嫫”等歌舞艺术的鼓钹点子中吸收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3、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4、表演功夫

唱(朗达):


西藏地方民族戏曲剧种都以演唱各种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们为了区分歌曲和戏曲,习惯地将戏曲唱腔称为“朗达”(意为传记)。藏剧唱腔高亢、嘹亮,均为自由节奏的散板。

舞(晓卓):


藏戏基本上还是广场戏,载歌载舞是藏戏的突出特点。舞蹈与剧情常常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场上演出气氛。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韵(雄协):


是一种类似快板和数板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白(给卡):


藏戏中过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语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剧人物用来打诨插科,但在以后的表演中为丰富表演手段,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已适当增圆散加了这种道白。

表(朗菊):橘大氏


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间也较少交流。

技(吕则):


指藏剧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这部分表演成分多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

谐: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间歌舞与藏戏舞、唱和鼓钹节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 

扩展资料: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仿郑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

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