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被朱元璋「从历史剧朱元璋说起刘伯温的过分神奇根源在哪里」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传奇人物,与小说《三国演义》中能够“借东风”、“布八卦阵”、鬼神莫测的诸葛亮齐名。世人都称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目前大部分电视剧都以这种传奇和演义的角度去进行拍摄的,比如《刘伯温传奇》、《帝师刘伯温》、《神机妙算刘伯温》等等,这些电视剧均比较夸,脱离常识。
最近几年,对刘伯温这一形象的刻画,比较接近历史的算是历史正剧《朱元璋》了。
作家朱苏进历时三年撰写的大型历史正剧改编,由冯小宁执导,胡军、剧雪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朱元璋》曾经热播。其中胡军饰演的朱元璋,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很好的体现了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在建立新王朝的跌宕起伏的过程。
而刘伯温在整部电视剧中,算是主角朱元璋之外的第二条主线了,电视剧中以刘伯温为线索的故事,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最初,刘伯温先是元朝的一名官吏,治理地方有方,镇压叛军也有一套,元朝名相脱脱甚至亲自拜访了他,与他有过一段有关天下时局的对话。最终朝廷腐败无能,刘伯温弃官。
第二阶段,刘伯温投靠朱元璋,屡屡献上妙计,朱元璋凡听从则无往而不利,不听则吃大亏。
第三阶段,明朝建国,刘伯温发挥核心功能,协助朱元璋制衡所谓“淮西勋贵”,与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进行斗争。电视剧中,这些曾经跟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战将,在天下安定后开始飞扬跋扈。刘伯温提前预见,并且采取了一整套的策略,不惜牺牲自己,与朱元璋联手将他们铲除。
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情节
刘伯温临终前留下所谓天书,电视剧中解释是留给建文帝的,从情节推导,应该是力劝建文帝撤藩。
洪武三年(1370),刘伯温封诚意伯。在电视剧中,朱元璋曾经派心腹去搜查刘伯温的家,发现其家一贫如洗,于是感叹道“堂堂一品大员,居然如此清贫,我如何也不信”。
总体来说,作为历史正剧,《朱元璋》中对于元末明初的大起义在基本大事件上还是尊重了历史事实的,可是对于其男二号刘伯温的描写,失真的地方就非常多了。
首先,刘伯温在元顺帝四年科举中名列进士提名“汉人南人第三甲三十二名”一栏第二十名,文采确实斐然,会试时作的《龙虎台赋》收录在《诚意伯文集》中,流传至今。但是刘伯温在元朝的官职却非常低,长期混迹江西,只是个八品县丞,根本没有电视剧中所说的治理地方、镇压反叛的职权,当然也就不存在治理有方的说法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脱脱作为元朝的宰相,是不可能去拜访刘伯温的。
其次,朱元璋在《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说,刘伯温在天下大乱之初,曾经拒绝了朱元璋的征召,等到了朱元璋回京之后,刘基“千里之余,兼程而致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可见刘基并不能提前识别天时,在朱元璋实力做大后才投靠,只是锦上添花,朱元璋没有刘伯温,影响并不大。真实情况是----刘基在朱元璋帐下担任太史令,因为进士出身的刘伯温,在农民军中文章写得最好。
第三,电视剧《朱元璋》中说刘伯温是一品大员,这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刘在明初担任的是御史中丞,这点电视剧中说的没有问题,但这个职位却是个二品。
同时,在明朝建立初期,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的贡献和级别都要超出刘基,更别说徐达、常遇春之类,因此他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抗衡“淮西勋贵”。《明史·刘基传》中提到朱元璋问刘基的宰相人选,这是有可能的,但绝对不能说刘伯温的重要程度就达到了可以左右宰相人选的程度,而且我们知道明太祖废除了宰相职位,朱元璋的这一问基本上也就是在让刘伯温表明自己立场罢了。
第四,所谓遗留的天书,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显然的是,建文帝最后因为削藩而遭遇靖难之役,最终失去了江山,下落不明。如果真的像《朱元璋》中所暗示的那样,刘伯温的天书是给建文帝留得,那么以建文帝最后的结局来看,这个天书确实不怎么样。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在后世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传说有为何如此之神奇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伯温号称“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并不是朱元璋的评价,而是明武宗追授他太师之后才出现的评价。
明武宗已经是明朝第十个皇帝,也就是说,刘伯温去世百余年,才有了一品官位。明武宗就是明朝那个死于豹房的皇帝,到了他的年代,刘伯温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追封的开国功臣了,而且刘伯温留下的作品也比较多,两个儿子也很有文采,朱元璋赏赐的诰诏也都有保留,追授起来非常方便。相比较之下,明代的李善长等人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当年的功绩了。
其次,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说法,也颇有渊源:刘伯温本人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这些超自然的能力,但是在朱元璋的诏书中,多次提到刘伯温善于观察天象,后来明代有一本《故诚意伯刘公形状》,根据这些给刘伯温增加了很多神秘的细节。而《明史》中也有刘伯温认为大旱是由冤狱导致的这一记载,显然是受到之前作品的影响,《明史》作为正史,居然也出现了这一超自然情况的记载,更加说明了误会之深。
总的来说,关于刘伯温超自然能力的说法的提出和扩散,本质上还是为了服务“君权神授”思想。
值得称道的是,电视剧《朱元璋》中,虽然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历史,却没有宣扬刘伯温的超自然能力这一说法,这是非常进步的。
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刘伯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我们形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在民间人们心里历史之中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了。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刘伯温小时候就很聪明,天赋极高,从小就熟读儒学经典,成年后对天文地理兵法等都颇有心得。
当时是元朝,元朝汉人基本上读书者少的可怜,一个如此有学识之人必定被人熟知,但是还不到神的地步,只是人们知道刘伯温有知识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也算是在当地有名气的人吧。后来我们知道民间传说刘伯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足可以证明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但是正史中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神奇,当年朱元璋礼贤下士求得刘伯温出山,只是朱元璋手下众多谋士之一。为什么刘伯温会被传的神乎其神刘伯温有大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怎么突橘漏然会如此神奇,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伯温的神奇之处都与一个人有关培伍悄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传说刘伯温在未投靠朱元璋之时,也有人说是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刘伯温已经算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我们不难想象谁才是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不错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从一个放牛娃配渣到明朝开国皇帝绝非等闲之辈,历代开国皇帝都会用天道自我炒作一下。比如刘邦炒作自己是赤帝之子,甚至于某些造反之人都会用离奇的现象来给自己造势。
朱元璋出身底层自然知道造势的重要性,如何造势成了关键。直接神话自己有点让人有所怀疑,毕竟朱元璋出身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反而不是最佳的选择,再者说神话自己已经被历代枭雄用过了。朱元璋这时想到了一个人,对就是刘伯温,当时刘伯温因为学识过人已经有很大名气了,朱元璋通过神话刘伯温来给自己造一个成为帝王的威信。
于是朱元璋就不停的给刘伯温造就声势,把刘伯温打造成一个神机妙算的神人,人们会想一个如此神的谋士去帮助朱元璋,上天注定让朱元璋当皇帝一统天下,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价值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加上淮西勋贵和刘伯温不合所以就疏远了刘伯温。
那怕刘伯温死后,明朝帝王还利用过刘伯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是明成祖朱棣,利用刘伯温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来达到迁都的目的。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刘伯温每一刻不是在被朱元璋利用,利用刘伯温造势,利用刘伯温打压其他集团。刘伯温不管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依然不影响我们对刘伯温这样的有学问之人的崇拜。
历史上刘伯温真的神机妙算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很多人都把刘伯温看作和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的神人,知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谋鬼论无所不精。的确,刘伯温在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善于权谋、懂人性、知变通,朱元璋称帝前很多经典的战役都有刘伯温的出谋划策。可要说刘伯温能神机妙算、预知未来,并进一步论说没有刘伯温就不可能有朱皇搭源帝,历史的坦枝扒探客并不敢认同。
即使是三国时候的诸葛亮,民间将其传的神乎其神,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简直演绎成智慧的象征。可事实却是五出邙山并没有建立什么大的功勋,兢兢业业辅助蜀汉多年也没能改变国力日衰的局面。还是陈寿在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比较中肯:“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历史的探客认为其才能甚至都不如诸葛亮,更何谈其神机妙算未仆先知的能力。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能人辈出,郭嘉、司马懿、贾诩、周瑜、荀彧、庞统等能人辈出,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谋士成堆的年代诸葛亮能混的一席之地确实不易。反观刘伯温虽然也处于元末乱世,可当时真正有能力的谋士寥寥无几,就连老朱身边比较出名的谋士也就是李善长,这会在元朝连进士都考不中的秀才。刘伯温出身于浙东书香门第世家,自然才华和谋略要比李善长厉害些,可也在为人处世上不及李善长,没有名人竞争自然感觉刘伯温鹤立鸡群的存在。可如果说谋略,历史的探客认为朱元璋的谋略就不下刘伯温,尤其是起能屈能伸、深藏不露、雷厉风行的个人和驾驭将领的才能,刘伯温恐怕再学几年都赶不上。
刘伯温起先是浙江的一个知识分子,以儒士自居,心中也有匡扶济世的宏伟目标。朱元璋起事后,刘伯温和当地儒士宋濂等四人,共同去拜访朱元璋,并在帐下成为一名普通谋士让昌。在朱元璋赐封的34人中,公6人,侯28人,刘伯温有幸列入名单最后一名,得到了“诚意伯”这个颇有用意的称号,和最后一名的尴尬位置。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中,刘伯温没有太多实打实的功劳,大概是苦劳更多吧。由于出身贫寒,朱元璋对自己的过去一直较为敏感和自卑,有意强调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他效仿高祖刘邦“斩白蛇”、“吕后望气云”等手法,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又是前朝儒生,朱元璋便乐意营造刘伯温的“神迹”,树其为宣传战线的一面大旗。故事传的越神,越证明朱元璋做皇帝是天命所归,这些故事在民间传播以后,更是形成多个版本,官方也没有加以阻拦。
历史上刘伯温确实有才会,但是绝对不是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说到底也不过是朱元璋手下的一枚棋子罢了,最终也惨死在朱元璋的手下,对于这样的结局估计刘伯温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