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35年感动无数观众但我敢说90的人没看懂这部电影
提起宫崎骏,大家总能如数家珍,《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 《千与千寻》,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无数人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幻想的奇妙世界,吉卜力似乎是一个造梦机器,永远能唤醒人们心底的童真与希望。但是有这么一部作品却大相径庭,充斥着黑暗与绝望,这就是《萤火虫之墓》。
很多人会将这部作品当成是宫崎骏导演的,实则不然,这是由吉卜力的另一位灵魂人物——高畑勋创作。提到这个名字不少人可能觉得有些陌生,其实吉卜力许多优秀作品,例如《百变狸猫》《辉夜姬物语》正是出于他手。
电影开头,一个瘦弱的男孩即将断气,巡警想捞点油水,在他身上摸到了一个锈迹斑斑铁盒,摇了摇,失望的将它扔了出去,男孩去世时只有14岁。
故事发生在日本投降前夕到日本战败月余后。清太是本作的男主角,大约是上初中的年级,与母亲妹妹生活在一起,父亲是海军司令,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富足,开头的铁盒就是他送给妹妹的水果糖。
但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大轰炸来了,清太与母亲草草掩埋了物资,就急匆匆奔向避难所,但是母亲与兄妹二人失散,再见面时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
清太拒绝了邻居阿姨的好意,决定去投奔母亲的姐妹。他没告诉妹妹母亲去世的真相,隐瞒了下来。他回到烧毁的房子,挖出了埋下的物资,用拖车运到了姨妈家。
一开始姨妈很高兴家里多了这么多吃的,但是随着带来的食物减少,两个人渐渐开始不被待见。清太十分爱妹妹,带着她去海边,晚上哄她睡觉,弹钢琴教她唱歌。
看到自己和妹妹每天只能分到一点点米,他有些不满,但是姨妈同样看不惯清太与妹妹,清太既不上学也不参加自卫队,甚至连家务都不愿意做。即使后来清太用母亲留下的钱买了锅子和米,每次吃完也是丢在一边让姨妈收拾。清太如此也是底气,他始终相信当海军的父亲能荣耀回归,重新带他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着姨妈的冷眼越来越多,清太决定带着妹妹搬走,姨妈也没有过多阻拦,房子已经烧毁了就只能住在防空洞里。夜晚蚊子吵得妹妹睡不着,清太就挂上蚊帐,妹妹怕黑清太就抓来萤火虫照明。
但是好景不长,米渐渐吃完了,妹妹也越来越虚弱了,身上开始溃烂。清太只是趁着大轰炸偷些吃的用的,甚至煮青蛙给妹妹吃,妹妹每况愈下,最后医生断定妹妹营养不良,清太这才去取钱给妹妹买了营养品。去银行取钱,刚好有人谈论日本已经投降,清太一听难以置信,那人却又说出了一个噩耗,清太父亲的那艘军舰也被击沉了。
清太带着沉重的打击回到防空洞,妹妹已经奄奄一息,清太砸开西瓜,递给妹妹,自己去外面做饭了。可怜的妹妹攥着那块西瓜悄悄咽气了。
结尾,清太将妹妹装在篮子中,一把火点燃了。
许多人看完电影说哭的不能自已,为电影中兄妹的悲惨遭遇感到痛心,也为兄妹情而感动,甚至断言这是一部反战电影,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清太其实是军国主义的拥护者。母亲离世他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忧伤,是因为他知道父亲是海军大将,如果战胜而归将会无比荣耀,他在姨妈家弹琴也是赞扬日本海军的曲子,他从来没有反思过为什么自己的家无缘无故会遭到破坏,他直到听到日本投降以及父亲的死讯,才第一次流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他不能接受日本战败的事实,他的眼神从此刻开始没有光彩了。反战电影一定会反思战争发生的原因,而反战败电影却是一味渲染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如果说日本人民无辜,那中国的老百姓又做了什么需要遭受非人的对待?
男主角清太乍一看很有担当,其实最后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一开始邻居阿姨想要照顾他们,被清太拒绝了。去了姨妈家受不了冷眼就想着另起炉灶,母亲留下了7000日元,在当时应该算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但是清太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光是买炉灶和米就花了很多钱,不排除杂货店老板故意敲诈。后面更是为了不再寄人篱下,异想天开搬去防空洞生活,老人劝清太跟姨妈道歉回去住,姨妈并不是多么尖酸刻薄,有些刀子嘴豆腐心,但是他也因为好面子不愿意低头,造成的后果就是妹妹惨死,自己也横尸街头。从头到尾只会让人感觉哥哥可恨妹妹可怜。导演高畑勋在2015年神奈川新闻访谈里说过这片是为了讽刺当今青少年的逃避心理,这种鸵鸟主义如果放在战争年代,必然死路一条,所以男主面对困难的种种行为,并不像那个年代的人,更像是当今的日本青少年的做法。所以比起走入反战还是反战败的误区,更像是一部青年教育片,告诫青少年羽翼未满之前不要一意孤行,适度寻求成年人的庇护才能更好的成长。清太和妹妹在离开成年人的庇护没多久就双双殒命了。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好电影吗?或许是,因为它常年位居豆瓣TOP250,但是故事背景的设定,隐喻的含糊不清,让人很容易将它与战争电影相联系。看电影并不是单纯地图消遣找乐子,更多是我们要看清本质,体会真正的魅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