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院的一部电影「两部关于养老问题的老电影豆瓣评分83分」

时间:2023-04-14 02:03:00阅读:4527
不知不觉,退休已经一年多了。退休前规划的“先周游全国,再走向世界”的计划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成行。尽管常常有“身未动,心已远”的遗憾,但也每天过得充实快乐。和同学到海边或附近的山上健身、聊天,看看自己…

不知不觉,退休已经一年多了。退休前规划的“先周游全国,再走向世界”的计划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成行。

尽管常常有“身未动,心已远”的遗憾,但也每天过得充实快乐。

和同学到海边或附近的山上健身、聊天,看看自己一直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写写小文章,发发微头条,或者研究一下美食。。。总之,以前想干而没时间干的事都可以干。

既有退休金作为物质上的保障,又有精神上的充实。过两年等老公退休后就可以开启旅游养老的精彩生活。想想都开心。

前几天刷豆瓣,刷到了两部80年代看过的电影,评分都在8.2分。一部是带有喜剧色彩的电影《喜盈门》,豆瓣评分8.2分。另一部是讽刺性的喜剧电影《墙头记》,豆瓣评分8.3分。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体内容竟然还都记得。

该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中国北方农民家庭中,二儿子和二媳妇通情达理,孝敬公婆;大儿媳总是计较小家庭的得失,百般算计,对公婆不孝。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改正错误,一家人重归于好的故事。

剧中大儿媳闹分家、不孝敬老人的中年农村妇女形象,我一直记得。

她趁公公下地干活不在家的时候,包了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正高兴地吃饺子呢,公公突然扛着锄头回来了。

大儿媳赶紧把饺子藏到橱柜里,端出玉米饼子给公公吃。

小孙女坐在爷爷跟前,看着爷爷吃玉米饼子,便扬着小脸问到,“爷爷,你不喜欢吃饺子吗?”爷爷听了,哈哈一笑,说“傻孙女,好东西谁不爱吃啊?”

孙女赶紧从橱柜里端出一碗饺子,送给爷爷,说“爷爷,您吃饺子。”爷爷一看到饺子,脸色顿时变了,慢慢地放下了筷子。

看到这里时,我当时心里很难过。心想,老人为了孩子辛辛苦苦一辈子,为什么儿媳妇要这样对待老人呢?她自己不是也有父母吗?她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吗?十几岁的孩子,想法肯定很单纯。

《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同名俚曲与淄博市五音剧团《二子争父》改编的讽刺性喜剧。是反映两个儿子对父亲不孝,最终得到惩罚的故事。

1960年5月2日,毛主席满怀兴致在济南观看了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表演的山东梆子《墙头记》。

《墙头记》写的是勤劳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大儿子大乖从小学做生意,发了财,他为人自私、贪婪。

次子二乖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张木匠为他们娶了媳妇,各自成家。

张木匠渐渐年老体衰,已失去劳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儿子为生。可这两个儿子都嫌弃他,不愿奉养父亲。还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圣贤年。"

无奈,二人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

怎么养的呢?供养的老爹饥寒交迫,面黄肌瘦。“六月还穿破棉袄,腊月还是旧布衫”。

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俩为此常发生争执。

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门口,二乖夫妇便装聋作哑,任凭大乖叫骂,就是不开门。

大乖无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领回家,逼着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并对爹说:"你要掉就往墙里掉,掉到墙外可没人管饭。"遂拔腿躲走。

被儿子送上墙头的张老头,为人老实,一点辙也想不出来。

他的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他同情张老头的遭遇,想了个办法帮他养老。什么办法呢?

他以要账为名,叙说当年张木匠怎样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锞子(银锞子就是把大块的银子化了,铸成小元宝),暗藏防老。

大乖、二乖夫妇听后又惊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里。于是,一场"争爹战"开始了。

最后,还是张木匠提出仍"照章"办事,以半月为期轮流养老。

两个不孝之子为了得到这些银锞子,争相对父亲百般的献媚供养,大献殷勤。张老头终于安度晚年。

张木匠死后,两个儿子争着去找王银匠。王银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难过。

大乖、二乖争相表白自己为爹的后事准备得齐全,王银匠听后也就放心了。

办完丧事,两个儿子来找王银匠问,俺爹的银子放哪了?

王银匠说,我是哄死人不偿命。我又不曾叫你们孝顺我,你们孝敬的是你们的亲爹,难道不应该吗?

两个不孝之子把王银匠告上县衙,结果张家兄弟两个和他们的妻子一起被县官打了一顿。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