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宿醉讲的是什么,宿醉1最后被删了的照片
2009年,一部由布莱德利·库珀主演的影片《宿醉》活遍全球,尤其中国大陆造成了很高的反响,不少影迷甚至选择用各种软件收看该部影片,因获得较高的反响,2011年和2013年,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又推出了《宿醉》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三部影片最大的核心讲述的都是关于参加婚礼大醉之后的断片事件,国产的《宿醉》影片《醉后一夜》也对该主题进行了模仿,但尺度一般,演技、演员是笑果不佳的其中主要因素,其它方面的因素从豆瓣影评中也可以看出不少,譬如对醉酒之后断片概念的形容不贴切、事件之间的协调性不佳、每个细节的把握不够细腻等等专业的评价颇多,但却忽略了关键的重点。
谁都知道这事演绎,可我们的电影排外之后的评论都偏向于理智,可《宿醉》的成功又反而在于离谱、不着调、浮夸得到了好评,这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接受的教育都偏向于理智,看国外的喜剧就会认为是喜剧,国产的喜剧就倾向于理智,那国产的笑点在理智之下又还剩下多少可以让人笑的东西,好吧,就算让你笑了,理智的评价又太多,让人尴尬。
回顾这几年国产搞笑片极为成功的两部,拿麻花的片子来说《夏洛特烦恼》和最近的《驴的水》很高的票房前提下,都内涵了深度,比如《夏洛》讲述关于爱情、《驴得水》讲述的意义那就更深了,有体制、人性等,都是在核心卖点之外的笑点,我们才给予了好评。
像是《宿醉》这种纯碎扯淡,没有任何深意的影片,完全就是图大家一笑的剧情,把黄头发换成黑头发估计就会有另一角度的评价!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现象,是对自己人要求过高,还是对国外喜剧内心的信任?无论哪方面,有一点是值得肯定,过于理性的我们,在接受填鸭式教育后的缺乏笑点应是一个重点。
从小到大的望子成龙,发展成我们自己对自己国家的各种过高期望,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暂且不提崇洋媚外的观念性的产品采购,也完全可以看出这种映射性的现象已经在不断的蔓延。
评论
- 评论加载中...